Summer 是北京女孩,同时是个“剑走偏锋”的极致背包客,跟她聊一天的作息有点难,因为她的时空轨迹永远在发生变化。
10 年前,她还在英国攻读法哲学,如今 1 年之内,她扛着相机独自一人,足迹便能越过大半个地球。她在社交网络上写道,“22 岁前,我离开北京的次数没超过 3 次,光看着欧洲电影,仿佛所有片子都像科幻片。5 年前在啃着法律字典时,我也没能预料到未来会骑马飞奔、游过水道看野溶洞。”
如今她同时在运作一个摄影工作室和自媒体号,用于积攒旅费。
我们通过邮件与她获得联系,并让她分享了不少关于空间变化、时间感知、旅行经历的事情。她的回复诚恳细致。那时她正在雪山上。
Q: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
Summer:旅行者与摄影师
Q:描述下你的一天,作息是怎样的?
我是一个 365 天的游牧民,每天的住处、行程都不确定,根据当天情景临时才决定。这常导致不知道明天在哪儿睡、几点能起床、能否吃得到晚饭。自由带来的缺憾是无法拥有一个规律的正常生活,但太规律让人感到乏味,而完全无规律又会令人崩溃,我还在摸索这个平衡点在哪。
Q:这一年去了哪些地方?
年初在伊朗沙漠,短暂回国之后 2、3个月一直在尼泊尔,去了几个比较偏远的喜马拉雅山区。然后法国、德国、瑞士走了一圈,7 月份到了泰国,之后去了广西,又回到欧洲、巴黎然后在希腊克里特岛生活了 1 个多月,回到巴黎两周,去古巴 1 个月。年底去了趟内蒙的阿尔山。
Q:对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感知有什么观察?
即便在同一个环境里,我对同等时间量的感知也会完全不同,这可能是长期旅行带来的敏锐感知。在旅途中,如果一段时间内信息接收过载,我会调整消化,封闭网络跟人切断联系,这很容易做到,因为没有互联网是时常发生的事情。
在这些时刻,对时空的感知会戏剧性放大,超出不合理的范畴,仿佛拥有了另一片宇宙,在那里时间的运行规则也弯曲了。比如阅读一本书,整个下午似乎会无限延长下去,遇上暴风雨刚结束后的傍晚,夕阳出现,时间又会变得异常绵长,前一秒还感慨生命的力量,下一秒突然感受到无意义。
有时在异国的一个小村里,我会呆上很久,就住在那。新认识的朋友来敲门,会偶尔装作不在家,也没有任何网络。
Q:最常去的地方是哪?
这几年都会去的地方只有尼泊尔。在那里一个路边的擦鞋人都会教会我很多,遇到一个家徒四壁的人,他也会快乐地邀请我吃饭,并拿出他拥有的一切。遥远山区的小孩懂得分享,她才 5 岁,但我觉得她比我成熟多了。
Q:通常以什么方式找寻到这些场景或地点,如何解决睡觉住宿?
很多地方是通过认识当地人带着才能过去,不是游客线路,所以也不存在太多网络信息、交通车站。当地向导是必须的。有时候没有网络,很久都不会有。
Q:能举个例子吗?
一次是去下珠峰的远古村落,当时住在当地人家里。肯定没有旅馆与商店,吃饭是他们家里做的。白天,巫师来家里做客聊天,半夜老鼠在屋里开会,根本睡不着。
另一次在伊朗沙漠,我去寻找一个被遗忘的绿洲。当时也借宿在当地人家里,一户老爷爷的家中,他们其实只有一个房间,还把床让出来,他们三人一起那样睡在地上。半夜窗户外骆驼探进头来。
Q:现在在哪?
现在在北海道雪山中的一个木屋里,点了些火取暖。凌晨时候,我把灯关上爬到阁楼里,窗外有一只鹿,站在离我不到 10 米的地方,在向这边窥探。早几秒,如果我睡下了,就不会有那样奇妙的对视。所以对我来说,这就是时间最有趣、最荒谬的因子,它无穷无尽,却包含着无数奇妙的偶遇。
Q:浪漫意味着什么?
每时每刻、不经意的存在。是毫不费力的存在。
Q:作为一直处在旅途中的人,你会如何描述时间?
我觉得时间是人们完全误解的一件事儿。习惯以日照规律、万物循环去定义,钟表也是一种循环,这使得当我们直面衰亡时,总带着感怀或恐惧。因为人们对时间的逐步递进具有周期性与循环性的潜意识。
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相对的,仅限于自己的经历范畴内,而对另一个存在及它的经历而言可能意味完全不同。你去问一只海龟、一棵大树。一个个体能尽情享受属于他的时间,耗尽每一秒能量,对于我这就够了。
我也没法尝试解读时间,也不觉得能解释或定义它,但它不是线性的,而是流动的、奇妙的、多维度的。这是我的感受。
Q:你所处的空间一直在改变。
对,虽然时空轨迹变化很大,但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方式,用于更容易、直接去感受世界的方式。但旅行(或改变空间)绝不是唯一的方式。
我不希望人们觉得,换一个情景人就会发生怎样的巨变,有人一辈子不出门也能参悟很多,有人就算去很多地方仍顽固于自己所习惯的、排斥所经历的不同文化。最关键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也许不是改变,而是更敞开地接受世界的态度,降低自我的预设。那样就算空间并不发生变化,也是奇遇,也是旅行。
Q:十年前正在做什么?与现在最大的变化在哪?
十年前,我正在英国学法哲学,当时想读法哲学博士,做学术,每天泡在图书馆,周围人奋笔疾书。走在地铁里、一个人看着窗外,无时不刻都在琢磨那套理论、该如何驳回那套理论。
现在回头看,如果通过平行宇宙遇上另一端正苦读法哲学的我,一定有点可怜,但也很羡慕她。也许她没机会看整个世界多元的样子,但对一件事情的坚持与纯粹探索会让我感到很惭愧。
跟老友聊起,她还笑我说,我其实依旧在做学术,只是换了一种媒介而已,不用再写论文,而是通过我更喜欢的镜头语言。要是没有她这个参考点,可能自己也没意识我最根本的、也是最喜欢的东西一直都在,只是外在形式发生了变化。
Q:小时候是不是就存在与现况间的线索?
从小就叛逆,不想跟任何人一样,不爱守规律。
Q:这一年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在旅途中经营我的摄影工作室和自媒体号,用于积攒旅费。
Q:最喜欢的职业?
就是现在做的。用一台相机记录世界上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跟他们生活,然后讲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生活的无穷可能。
Q:这一年什么是未解决的,或处于哪个人生阶段?
我觉得生活没什么微观规律,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状态、观点、适应。接受变化,去适应变化。最难解决的依旧是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找到自我,不被外界价值观及生活方式所影响。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太难了,我自己离目标心境上还差很远。
Q:提供一些消耗时间的方式吧。
我理想中消耗时间的方式是,一年中一半时间彻底隐居,不存在外加规律,读书,冥想,锻炼,只存在于自己的时间规律里,算是内部挖掘吧。另一半时间找一个我理想的目的地,探索那里的人文和生活,由外部挖掘。
Q:最近关注的一件事。
冥想。它确实可以适用于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提升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并获得更大的快乐。但也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去感受它的奥妙和乐趣。看个体吧。
Q:推荐一本书。
最近在读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
图片均由 Summer 本人提供,题图是在尼泊尔。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