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的家长朋友们都明白,从孩子出生开始,小家伙们就成了父母们的“甜蜜的负担”。一方面,孩子每天的成长都会令家长们欣喜不已,给整个家庭带来很多欢乐。但另一方面,从幼升小开始,无数家长们就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伤透脑筋。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感觉,即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天生的悟性和智商。有些孩子就是天生聪明,一教就会。而另外一些孩子就是开窍比较晚。一道简单的加减法,都需要教很多遍。
这就涉及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受天生因素影响更多,还是后天训练影响更多?基因还是家庭: 这是一个令无数家长关心的问题。
先来讲个故事。
上图中的这对美国夫妇名字叫做Harry Holt和Bertha Holt,居住在美国的Oregon州。夫妇俩主要从事农场和伐木业,家庭经济状况还不错。1955年朝鲜战争后,Holt夫妇了解到在韩国有许多无人领养的孤儿,于是他们说服国会允许他们领养了八位韩国孤儿。在领了这八位战争孤儿回到美国以后,Holt夫妇发现美国有许多其他的夫妇也有领养的需求,于是开设了一家领养中介机构(Holt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Services),帮助美国的家庭去领养其他国家的孤儿。
从1955年以后,美国家庭大约领养了超过10万名韩国孤儿,其中的30%-40%由Holt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Services(HICS)介绍。今天HICS大约帮助美国家庭每年领养300名韩国孤儿,同时其业务已经从韩国扩展到中国,保加利亚,厄瓜多尔,印度,蒙古,罗马尼亚,泰国等国。
为什么要提HICS这么个机构呢?因为通过该机构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客观的研究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在被领养的孩子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没有血缘关系。那么通过对照这些家庭的孩子和其他普通家庭的孩子,就可以帮助我们去解答关于基因和后天培养孰轻孰重这样的问题。
HICS在领养政策上有一个重要原则,即“先来先领”(First Come First Serve),而不是根据家庭的收入,学历等其他因素进行匹配。所以在领养孩子的过程中,这些韩国孩子几乎是被随机的分配到美国各个阶层的家庭中的。
2004年Dartmouth大学的学者Bruce Sacerdote开始了一项研究这些被领养孩子以及其家庭的工作。在7700个领养家庭中,Sacerdote随机选择了3500个家庭发出问卷进行调查。然后将他获得的结果和其他的非领养家庭进行对比,得出了下面一些有趣的结论。
Source: Bruce Sacerdote, How Large Are the Effects from Changes in FAMILY Environment? A STUDY OF KOREAN AMERICAN ADOPTEES, 2006
上面这张图是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中的亮点,让我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
在一些和生理有关的因素方面,孩子的素质基本完全靠基因决定。比如:身高,肥胖程度,BMI (体重和身高的比例)。你可以看到在上图中,这些因素在领养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相关系数接近零。这个发现并不让人感到惊奇:身高、体重和体型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基因,后天很难改变。
那么学习成绩呢?你可以看到在受教育年限和是否上大学这两项指标上,遗传因素的相关系数大约为非遗传因素的相关系数的3倍。也就是说,基因和后天环境对于孩子的学习和考试能力都有影响,但是基因(即智商)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家庭环境(学习态度和习惯)。
Source: Bruce Sacerdote, How Large Are the Effects from Changes in FAMILY Environment? A STUDY OF KOREAN AMERICAN ADOPTEES, 2006
事实上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组别的家庭发现,在领养家庭中,如果父母受过大学教育,那么他们的孩子跟那些父母没有上过大学的被领养孩子相比,上大学的可能性要高出16%。但是在血亲家庭中,这个比例要高出75%。也就是说,基因和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以后的成绩都有作用,但基因的作用要远远强于家庭环境。
那么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哪些方面影响更大呢?答案是个人行为方面的素质。回到上图,你可以看到,在孩子是否吸烟和喝酒这两项指标上,领养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至少和血亲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相当,甚至更大。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真的有意去更好的影响自己的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言传身教,在行为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这些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要比学习成绩高很多。如果你平时在家里老吸烟,或者喝酒,那么你的孩子以后吸烟或者喝酒的概率也会很高,即使你整天告诫他不要吸烟喝酒。
那么除了个人行为习惯之外,父母还在哪些其他方面可以更好的影响孩子呢?答案是美满的婚姻。
上面这个研究来自于Brookings研究机构。该研究对比的是三种不同家庭下面的孩子的状况。这三种家庭分别是:单身妈妈(未婚),离婚的妈妈,和没有离过婚的妈妈。
然后该研究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5岁,11岁,19岁等等)进行对比,主要对比他们的高中学习成绩和是否有犯罪记录,结果发现婚姻美满的家庭的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完胜单身未婚妈妈的孩子,或者离婚妈妈的孩子。
细细想来这可能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就像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不幸的家庭中,孩子也是牺牲品之一。
Source: Guryan J et al, Parental Education and Parental Time with Children, NBER
有一点值得一提,即在过去的20年,平均来讲父母们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和之前相比的话已经大大增加。相对来说受过教育的父母们,比没有上过大学的父母们,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要多出不少。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育程度低的父母需要更加努力的工作以赚取生活费。同时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可能更高,因此更愿意花精力培养孩子。
所以现在我们很多年轻父母可能会觉得,以前好像小时候父母基本没怎么管自己,但现在自己却要在孩子身上花费多得多的时间。从上面的图你就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全球现象,美国也一样。希望你不要感到太冤枉了。
上面的研究似乎告诉我们:在学习和技能方面,父母的后天培养帮不上太大的忙,因此很多时候你积极的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或者兴趣班之类很可能是浪费金钱和时间。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会不会这么做呢?
这位Joshua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Parentonomics。在书中他就列举了不少例子,探讨很多家长面临的过度压力(Obsessive Parenting)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家长应该稍微放轻松些,不要过度压迫自己和孩子。
搞笑的是,Joshua在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的三个孩子都被送去上钢琴课。这可能也是我们很多人面临的问题:在证据之前,我们能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抑或连经济学家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研究得出的证据?事实上,经济学教授成为虎妈狼爸的例子还不少。
举个例子来说,Justin Wolfers和Betsy Stevenson这对夫妇,一位是沃顿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另一位是美国政府劳工部的首席经济学家。根据他们的自述,有关育儿的书本和研究他们读过无数,而他们现在19个月大的女儿每周要上3-4堂课,包括英文字母,运动,以及学前班预备(Pre for Nursery). 同时他们还花了一年五万美元为自己的女儿请了一个保姆来教孩子ABC和手语。也就是说,做那么多研究的结果让他们自己变成了虎妈狼爸,是不是很搞笑?
在我看来,有两种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要么经济学家完全不相信自己和其他人做的研究证据,要么他们即使知道有证据,也禁不住人类非理性的影响力,不自觉的去做一些自己想当然认为正确的事情。
最后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要点:
1.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力在不同方面效果不同。在身高,体重,运动能力等方面孩子的能力主要受基因影响,而在学习能力方面基因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产生的最大影响在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上。
2. 婚姻是否美满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犯罪率。
3. 即使有以上这些研究,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还是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觉,在养育孩子方面不遗余力地push自己的孩子。当然这也只是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并不能代表全部。
希望以上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伍治坚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3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