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一周,共有 417 家 A 股上市公司业绩预亏,亏损总额预计在 2870 亿-3370 亿之间。其中亏损额下限超过上市公司市值的至少有 20 家。高价并购后的商誉减值是这次上市公司集中爆雷的罪魁祸首。
但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例如,亏损幅度最大、预亏高达 73-78 亿元的天神娱乐。天神娱乐是做网页游戏的公司,在 2018 年 10 月份的时候还预计全年盈利 0-5.1 亿元,但在上周大幅下修年度业绩预告,预亏 73-78 亿元。其中,收购子公司导致的商誉减值 49 亿元,设立参与并购基金及股权投资资产预计分别减值 15 亿及 7.5 亿元。
由此可见一斑,商誉减值固然是重要问题之一。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上市公司的减值准备不仅仅局限于商誉,还包括无形资产、应收款项、固定资产等。
其实商誉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东西,本身也比较难说清楚,而且在财务上有很多调节的余地。
有说法认为,商誉来自于公司的品牌形象好以及顾客对公司的好感,是企业的一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有其他说法认为,商誉是预期未来收益能超过正常行业平均报酬的那部分,可能是由于公司更加管理高效、员工更加优秀等等。还有说法认为,商誉是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其个别价值的总和的那部分。
由此衍生出了经济商誉、会计商誉两种说法,以及不同的财务处理方式。
例如,有 A 和 B 两家公司,A 公司的净资产价值是 100 亿,年净利润是 20 亿;B 公司的净资产价值 300 亿,净利润 20 亿;行业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为 10%。
现在 C 公司收购了 A 和 B 两家公司,价格都是 400 亿元。
那么,收购 A 公司产生的会计商誉=400-100=300(亿);收购 B 公司产生的会计商誉=400-300=100(亿)。
用这种算法来看,C 收购 A 是买贵了,收购 B 更划算。但用经济商誉的方法来计算,面貌又会截然不同。
收购 A 公司产生的经济商誉=20/10%-100=100(亿);收购 B 公司产生的经济商誉=20/10%-300=-100(亿)。
同样的收购,如果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就相差很大。何况,还可以选择商誉摊销而不是直接计提减值。计提减值类似于一笔付款,而摊销类似于分期付款。例如,收购 A、B 公司的 400 亿元,分 10 年摊销就每年摊销 40 亿,分 40 年摊销就每年摊销 10 亿,这对上市公司财报明显有重大影响。
所以,真正的问题恐怕在于,为什么即使收购其他公司的价格太高了,后续发展也不理想,但明明还有很多财务调节的方法,保住纸面上的利润,却还会选择一次性爆雷。
经营不佳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在股价高的时候套现,现在股价再怎么跌,经济利益上他们损失其实不大。另外,近期科创板与注册制细则出台,在注册制下,不盈利的公司也可以上市,这直接击垮了原本靠被借壳价值苟延残喘的上市公司的最后一道防线。对这些公司的老板来说,眼下公司已经不值钱了,与其辛辛苦苦重新把业绩做好,把市值做上去,不如另做一家新公司、新业务。
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
题图来源:Pixaba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