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红色皇后的微信个人公众号“濑尿虾的松鼠窝”,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1215年,第四次拉特朗公会议(Fourth Council of the Lateran)召开,会上讨论了许多关于宗教的重要事务。其中有一项是,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规定,鹅绝对不能算是海鲜。这个规定听起来很“利维坦”。怎么会有人把鹅当成海鲜呢?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我们今天看来觉得荒唐,其实把这些事放到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里去看,都是有原因的。
天主教规定,周五是斋戒日,不准吃鸟兽肉,但可以吃水产品。有一种鸟,名叫白颊黑雁(Branta leucopsis),是欧洲家鹅(学名Anser anser domesticus)和中国家鹅(A. cygnoides domesticus)的亲戚。
白颊黑雁。图片来源:维基百科,拍摄者:Andreas Trepte
虽然它看上去更像家鹅,但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相信,白颊黑雁是从海上的浮木里长出来的。所以有的教徒认为,白颊黑雁应该算海鲜,在斋戒期吃它不算破戒。白颊黑雁无论怎么看都是一只鸟,教皇觉得把它当海鲜没有道理,所以就有了“鹅不能算海鲜”的规定。
德国数学家明斯特(Sebastian Münster)在1544年出版了一本书,名叫《宇宙学》(Cosmographia),里面描述了白颊黑雁的“诞生”方法。他说,在苏格兰,有一种树,果实看上去像叶子团成的球。这些叶球落到水上,就会变成鸟,名叫“木鹅”(tree-goose)。
《宇宙学》插图,长在树上的鸟
另外一个关于白颊黑雁“诞生”的故事,来自《植物志》(Herball)。它是英国医生和植物学家杰勒德(John Gerarde)写的一本书,在1597年出版。书里说,在英国的兰开夏郡(Lancashire)有一个小岛,那里有许多失事海船留下的碎木片,这些木头上会长出贝壳,贝壳里孕育着活的小鸟,小鸟的嘴连在贝壳里,脚挂在外面。小鸟长成之后,就会从贝壳里脱落,长出羽毛,变成水鸟。这些鸟比野鸭小,比鹅大,黑白相间的羽毛像喜鹊。从杰勒德对鸟外形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所指的鸟,就是白颊黑雁。
《植物志》插图,长出白颊黑雁的“贝壳”
为何人们会认为,一种鸟从树上或者贝壳里长出来呢?也许是因为,欧洲人不清楚白颊黑雁来自哪里。在苏格兰、爱尔兰、英国沿岸等地过冬,但它们繁殖的时候,会飞到纬度更高的地方,比如格陵兰和挪威的斯瓦尔巴特(Svalbard),所以许多欧洲人见不到白颊黑雁生蛋育雏的样子。
不过,光是不知道白颊黑雁怎样繁殖,并不足以让人脑补出一大套“鸟从贝壳里长出来”的故事。杰勒德心目中,长在碎木头上,会变成鸟的神秘“贝壳”,可能源自另一类真实存在的动物。
1751年,英国博物学家希尔(John Hill)在伦敦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London)的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学会的人过于无知,总是相信一些无稽之谈。他说,有个学会会员声称,白颊黑雁可以从贝壳里长出来。这个会员的证据是一根浮木,上面附着许多带壳的动物,其实呢,这些都是藤壶。藤壶的外壳里,会伸出一些细丝,希尔说,有人把细丝当成羽毛,这样,就产生了藤壶变成鸟的说法。
长在玻璃瓶子上的一簇藤壶。图片来源:Flickr,拍摄者:Islander
在分类学上,藤壶属于甲壳亚门,颚足纲,鞘甲亚纲(Thecostraca),是虾和蟹的远亲。成年的藤壶包裹在甲壳里,固定在石头、木头上过日子,看上去像植物,也像贝类。但掀开它的它的壳,就可以发现一个像小虫一样的躯体。希尔说过,藤壶的甲壳里有羽毛状的细丝,那其实是它的脚。这些脚当然不能走路,但可以捞取水里的食物。
藤壶的身体结构。图片来源:Science Photo Library,作者:Jose Antonio Penas
有些藤壶,比如一种叫茗荷(Lepas anatifera)的藤壶,长着白色的甲壳,固定在黑色的柄上,看上去有点像白颊黑雁的白色脑袋和黑色脖子。直到今天,在英文里,白颊黑雁都被称为藤壶鹅(Barnacle Goose),而一些有柄的藤壶,被叫做鹅颈藤壶(Gooseneck Barnacle),纪念着这段糊里糊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