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什么?
人类对故事有着天然的渴求。从最初我们的祖先围坐在篝火旁,到现在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或者吃饭的时候打开手机屏幕,人们的内心都渴望着有人能“给我讲一个好故事”。
知名编剧、《故事》一书的作者罗伯特·麦基说过,故事是对生活本身的再创造,使日常的琐碎、无意义变得更加清晰、有力、耐人寻味。
▲罗伯特·麦基 *dig.chouti
对纪录片或者影像工作者来说,故事是观众的刚需。BBC《地球脉动II》等节目的资深制片人Michael Gunton认为,他心目中“精品纪录大片”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戏剧性的故事、宏大的景观和令人惊奇的情节。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故事的戏剧性,从技术层面看,这就需要我们的故事里有困境、有发展、有转折、有推进、有高潮,有明显的叙事落差。
此次《风味人间》拍摄台湾年轻镖鱼手卢旻易出海前,已经得知由于气候的影响,黑潮外移,镖手能镖到鱼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摄制组还是坚持前往拍摄,就是因为希望捕捉、记录到主人公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真实反应和应对。
▲镖鱼手出海战浪 *《风味人间》
在台东成功港,摄制组连续跟拍了五天之后,依然一无所获,只拍摄到了卢旻易和父亲的焦虑与无奈。就在整个团队将要放弃转而执行备选方案的时候,镖手在海上发现了一条旗鱼,那种真实的紧张与兴奋,给了摄制组极大的鼓舞。又经过了一天的等待,终于拍摄到了节目中镖鱼手出海战浪、捕获旗鱼的画面,构成了目前第一集《山海之间》最后一个故事。
*《风味人间》
正是由于有了前面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困境),不断寻找(发展),结尾的奋力一击的高潮部分才会更加扣人心弦,形成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结构。
故事在风味中的作用
故事的戏剧性,在《风味人间》中不仅赋予节目紧凑的节奏和动人的外观,更如同一根扁担,挑着内容制作中两个沉甸甸的筐子:知识分享和体验分享。知识分享,是我们希望通过节目传递给观众,一般常识所不能覆盖的新鲜有趣的知识点。观众所不知道的知识与内容,具有天然的传播力和话题性。体验分享,则是通过把食物拍得生动,来实现美食体验的传递。发挥视觉和听觉的极致效果,给观众带来味觉和嗅觉的体验与想象。
▲美食体验的传递 *《风味人间》
为了把知识分享和体验分享做得更加精致,《风味人间》首次尝试使用了一些新技术手段,比如通过与中国科技大学“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实现食物制作过程以及内部的显微摄影,把视角缩小到“细胞级”、“分子级”,让观众站在花椒的油囊中间、变蛋的蛋黄内部等,重新审视或许已经熟悉的食物。
▲显微摄影 *《风味人间》
又比如,通过首次使用自动摄影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拍摄明火烹饪过程,在节目中得以细致展示爆炒过程中食材质地和形态的变化,呈现了最具中华烹饪特色的炒工的魅力。
▲MoCo技术拍摄明火烹饪 *《风味人间》
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使内容更加生动饱满,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故事作为扁担,帮助我们让知识和体验这两只筐子顺利抵达观众面前。故事不仅能够让观众有更加愉悦的阅读体验,而且可以体现故事讲述者的角色定位、叙事态度,以及价值观。
故事的责任
故事在纪录片中除了吸引观众和作为内容的外观,更肩负着自己的使命。作家王佩说,所谓故事就是我们一遍一遍接近真相的努力。他认为,我们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在努力遮蔽或掩盖自己。而故事,就是拨开这些遮蔽与迷雾,寻找彼此真相的努力。纪录片中的故事,更是从现实生活里寻找一直被遮蔽或人们熟视无睹的真相。
*《风味人间》
近40年来,中国经历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无论是山川的样貌,还是人们生活的品质,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从宏观到微观都在发生变化。在我们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有一些不属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文明,在被逐渐边缘化,甚至行将消失。这种变化,也体现在我们的日常饮食当中。创作团队认为,不要因为我们走得太快,而忽视了那些被我们打碎的东西。比如,这一次《风味人间》试映会的时候,一个80后的小朋友说他还是童年时代听过这种叫“碾转”的食物,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故乡还留存有这样的食物和做法。
▲碾转 *《风味人间》
中国的变化太快了,《风味人间》中去年拍摄的一些场景,比如瓦屋山的冷笋,今年因为禁火,冯玉兴夫妇只能在浅山采集;蟹农宋才兴的蟹塘,因为太湖水资源治理,今年也已经拆除。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土地。
在地球日渐成为一个村庄的过程当中,在人的生活半径逐渐扩大的过程当中,有些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被无情地荡平。但我们并不是用一种哀叹的口吻来谈及或者拍摄。社会发展肯定是向前的,从漫长的人类的历史上看,有些东西注定要消失。但很多习俗,是我们的祖先,也是人类多样化生存的标本。从食物中找到这些即将消失的印记,以及其中呈现的民间和原生力量,正是我们探寻真相,也是讲述故事的动力。能够用影像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纪录片人,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责任。
*《风味人间》
《风味人间》播出后,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反响,团队的主创人员认为,这里除了我们在专业主义角度的努力之外,更多源自于观众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的深深眷恋。
什么是温暖的食物?
关于 “故事”的定义,媒体人刘春曾经援引一位前辈的精彩论述,他说“故事是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学化表达”。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需要寻找全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这些共通的话题,与世界文学、艺术一样,始终围绕着亘古不变的主题“生和死、爱和恨、欢聚和别离”。《风味人间》系列以美食为窗口的纪录片,故事的主题更多围绕“欢聚和别离”展开。食物承载着中国人的许多家常情感,从饮食中能看到中国人多样的生存样态和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朴素的感情。
*《风味人间》
作为窗口与媒介的中国食物,具有浓厚、独特的温度。对最广泛的中国人来说,平凡的食物往往是最温暖的食物。简单的食材、家常的烹饪,日常食物更具有平民性,能唤醒更多人内心深处的记忆。
小麦尚未熟透的时候,爷爷奶奶用青麦粒亲手做的碾转;夫妻俩在深山里采集笋子煮制的灰水笋;冰天雪地里,全村人合力制作的一桌杀猪菜,这些并不昂贵的食物,都热气腾腾地盛装着食物制作者热烈的情谊。
▲山中采笋的夫妇 *《风味人间》
《风味人间》对食物的挑选,更多是从美味和传承出发,无论国内、国外,都会把视角更多投放在平凡食物上。洋芋搅团、石子馍、霉苋菜梗、粉丝等,都是人们常见的食材。国外部分也是一样,比如法国的瀑布土豆泥、秘鲁的大地之锅、摩洛哥的塔吉锅炖菜,都是与当地人饮食紧密相连的食物。这些看似平常的美食,能让更多人感同身受。
*《风味人间》
食物的诱惑力与传播力,不在于昂贵或稀有,也不单纯以工艺的繁简或厨艺的高下来评判。我们心怀敬意地凝视我们身边的食物,以触动人心为标准,食物的选择和故事的讲述便显得十分重要了。讲好中国故事,用温暖的食物讲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并不一味追求艳丽华美,而是用故事手段、通过多样的食物,把一个真实的中国讲精彩。
本文首发于《人民日报》1月24日第24版
作者:陈晓卿
头图来自:《风味人间》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陈晓卿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