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上有哪些伟大的三部曲?

李安“家庭三部曲”:意味隽永的中国卷

文/米新磊

1991年,一部《推手》让整个台湾电影界认识了李安。

2001年,一部《卧虎藏龙》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李安。

2006年,一部《断背山》让全世界都认识了李安。

于是,外表儒雅内心坚韧的李安,就这样一步步,用真诚的作品不断展现着自己,展现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现着各种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现着文化的最终指向――人性。

我第一次看《卧虎藏龙》时对这部获得诸多殊荣的武侠电影实在感到失望,不管是打斗场面还是剧情冲突都非我们能接受的那种。殊不知从小就在徐克风格凌厉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里长大的我们,忽略了它最本质的悠长韵味。犹如水山画般的书卷气和空灵感,夹杂着江湖侠士的隐忍和淡定,正如它的片名一样,都被巧妙的涵盖在那深山荒漠之中。这不正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吗,和古典诗词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卧虎藏龙》当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之后的《断背山》又让李安捧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奖杯。可在这些热潮都慢慢退去,静静的品味过早在这些之前就让已经他成名的“家庭三部曲”之后,我才真正的发现了这个导演的伟大之处。他用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让不同文化在冲突之中产生了奇妙的反应,而他用以展现这种反应的手法让人击节!同时,“家庭三部曲”也是李安当之无愧的巅峰作品。

由《推手》(1991)《喜宴》(1993)和《饮食男女》(1994)三部作品构成的“家庭三部曲”又被称作“父亲三部曲”,因为三部影片都有一个由台湾著名演员郎雄饰演的父亲形象而得名。

《推手》和《喜宴》都是李安亲自创作的剧本,因此从中我可以强烈的感觉到纠结在他心头与父亲纠葛的感情,以及中西方家庭伦理观念的冲突。而《饮食男女》的剧本虽然不是他执笔,可镜头下对中华美食的娴熟展示恐怕也和他六年的居家经历有关吧。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李安在家庭三部曲中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对于家庭伦理观念的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电影是导演表达自己内心的产物。不过他的过人之处在于,这也仅仅是了解三部影片的一个方面而已。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才是经典文化作品的最高境界。

《推手》的片名来自于太极拳,讲述了一位精通太极拳的老父亲,退休以后搬到美国与儿子一起居住。由于年龄上的差距,文化和语言上的隔阂,他的美国儿媳和他之间产生了严重矛盾冲突,这也让他的儿子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在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之后,老父亲意识到其间的不可调和的某些矛盾,淡然决定搬出儿子的家庭独立享受晚年。

获得了当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喜宴》则涉及了同性恋题材。家在中国的老两口决定去探望在美国工作的儿子和他描述中的儿媳。他们对儿子是同性恋这一事实却毫不知情,为了搪塞父母度过这一难关,儿子找了自己的好朋友假扮自己的女友,而在最后的喜宴上却弄假成真。当真相无法再掩饰的时候,他终于把无法忍受向母亲诉说了实情,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全家人都陷入了痛苦,母亲更是痛不欲生,可看似最顽固的父亲最终的对待方法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饮食男女》的故事看似没有外国人的参加,却也大量的渗透进了外国文化,子女的留洋身份,邻居从美国回来的母亲,都是这一文化符号的体现。早年丧偶的老父亲厨艺非凡,他的三个女儿虽然都在他身边却性格各异。教书的大女儿性格压抑,一直在用编织谎言的方法逃避着直面感情;小女儿天真善良,可对待感情却是直接而且大胆,是新生代的代表。和母亲最为相像的二女儿,聪明漂亮可性格倔强,与父亲的冲突最严重。可在大女儿和小女儿突如其来的找到对象,然后不可思议闪电般的离开家之后,最终坚守在家里的却只有二女儿一个人。最让人吃惊的是,长年为抚养女儿操劳的父亲,在女儿们出嫁后终于鼓起勇气放下负担向世俗挑战,迎娶了年龄可以做自己女儿的已经离婚并有一个小女儿的邻居。

三个故事各有特色,却都是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这是我之前始料未及的。我之所以长久以来没有去看三部影片,正是担心它们的艺术气息太过浓厚让我一时消化不了。中国蜚声国际的导演不在少数,除去现在大走走商业路线张陈不说,那些固守着自己一贯作品艺术风格的导演的作品几乎都没有被商业认可,贾樟柯的《小武》虽然在法国都受到很高的礼遇,可我看完之后的感觉却远远没有想象的强烈,他粗糙强烈的纪实风格始终让我觉得无福消受。候孝贤的运用长镜头的功力在业内被广为称赞,可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观看他的影片还是一个沉闷的过程。李安的这三部影片却完全是另一种风格,除了《推手》略显压抑之外,其他的都是老少皆宜的轻喜剧形式,亦静亦动,高潮迭起,我的笑声几乎是穿插着贯穿全片的,有时候笑中含泪,而通常笑过之后却觉得意味悠长。这是最能体现导演功力的地方,这也是李安作为现在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华人导演最为优秀的品质之一,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功就曲高和寡,他始终巧妙的让艺术和商业的元素在他的影片中达到完美的平衡。三部作品极好的票房成绩也就是这一点的最好体现。

三部作品之所以被称做三部曲,肯定是有某些共同的元素把它们联系到了一起,而观影过程中,我也可以强烈的感觉到那种共鸣的地方,让我每次都无法遏制的激动。

一. 文化的激烈冲突与巧妙汇通

我一再提到这一点并不是偶然的,而这个看起来宽泛的词语却在影片的好多处呼之欲出,成为三部影片的共同背景。其实结合李安自己的经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10岁之前的李安在花莲念了两所小学,接受的是美式开放教育,来到台南,又念了两所小学,面对此间日式填鸭教育,加上语言习惯不同(国语—台语),头一次体验到“文化冲击”。 终此一生,李安大概都能深刻地体会到不同文化的冲击、调适和拉扯。也只有如此经历的人,才能更为真切的表达这种冲突的表现。在三部影片中,文化的冲突浓缩到了家庭观念这一个范围,因为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异常强烈的,家庭伦理道德与外国更是大相迳庭,在这一点上的矛盾自然是最为激烈的。像《推手》中的中国父亲与美国儿媳的对峙,不管是两个人分餐而食还是管理小孩子的方法,都让他们隔阂更深。《喜宴》在这三部影片中体现这一冲突最为明显。它涉及到了结婚办喜事这一牵扯风俗文化最多的礼仪活动。老俩口在儿子草草的在教堂结婚后大发雷霆,于是又按照中国的传统大办了一场婚宴,闹的天昏地暗方才喜笑颜开。更重要的是,《喜宴》在这些冲突中又加入了更为激烈的同性恋元素,也无怪他母亲听到这一消息后好像五雷轰顶的失魂,还喃喃的重复:这件事千万不能让你爸知道,要不他会气死的。

虽然说有如此之多的差异和冲突,可李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处理方式。他没有对此流露出绝望的不可调和的理念。而是让冲突在爆发之后都找到一定的出路,文化的融合也是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的,和而不同也许是最好的方法,这同时也体现了他儒雅谦逊的性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李安用最巧妙的影像语言传递了这一信息,并没有一句说教,却在那一刻让我拍案叫绝。这两个场景分别出现在《喜宴》和《饮食男女》中。

在《喜宴》的最后,假媳妇怀孕了,同性恋男友准备离开自己,赵文暄饰演的儿子在一番挣扎后终于向所有人澄清了事情。而三人也最终达成了默契,准备共同抚养即将出生的孩子。在机场送父母的那一刻,看着父母离去的背景,他们百感交集的拥抱在了一起,男友靠在他的左肩,而妻子则在他的右边怀里。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镜头,突然的出现甚至是有些滑稽,所以当时在场的所有的观众都报以笑声。可就是这一个镜头里面,却涵盖了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是被尊重的同性爱情,一种是传统的中国式的婚姻,而它们两者竟然在这一刻巧妙的共存。让我惊叹导演的处理方式。

同样非常相似的感觉出现在我观看《饮食男女》的过程中,在一个夜晚的酒席上,老父亲当着女儿们和自己邻居的母亲的面宣布自己准备迎娶小自己一半岁数的邻居锦荣时候,那一刻恐怕不只是他的女儿大惊失色,暗恋他的锦荣的母亲呼天抢地当场晕厥吧。荧幕下的观众都被这个戏剧性的转折下了一大跳,可即便如此,我所说的那个镜头还不在这。当后来,风波慢慢平静了,大家慢慢都认可了父亲的婚姻,锦荣安详的背对观众坐在窗边,肚子已经隆起,老父亲临走之前关切的上前吻了她一下,锦荣爱意的看着他说了一句:“爱你”。一个异曲同工的巧妙让我再次为之折服,这同样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为什么老年人的爱情就必须是得过且过,为什么老年人就不能拥有别人看来是惊世骇俗的爱情呢?

这三部影片无一例外的充满了微妙的细节,这些细节无一例外的表现了文化冲突之后的一种和谐。

二.性格和情感的压抑

李安说自己是个闷骚的人,抑或是性格压抑的人。其实“压抑”几乎是是他影片中主人公中性格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他无形中在这些形象中注入了自己强烈的感情因素。《推手》中的儿子晓生,好像怎么努力都无法调合在妻子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妻子的埋怨,父亲的失望,都让他一直压抑在心中的痛苦陡然增加。影片中有一处场景是父亲走丢后,他喝得醉醺醺回到家,突然用头狠狠的撞墙。当初看的时候觉得有点突兀,但想想其实这便是他无法在压抑自己痛苦的极端表现,只能靠着酒劲释放。《喜宴》里的儿子高国伟其实是最痛苦的人,因为他一方面要向父母掩饰自己同性恋的身份,另一方面又得照顾和他假结婚的妻子和自己男友的感受。他压抑在心中的不但是不能向父母展示自己真性情的愁苦,还有自己心爱的人对他的责怪。所以当事情败露后,他终于无法再忍受的把一切全盘托出,没有人能永远的掩饰自己的真正性情。到了《饮食男女》,除了老父亲一直压抑自己的感情直到女儿们成家之后才真正表露之外,他当教师的大女儿则是性格压抑最典型的一个代表,多少年来她都把不敢直面自己的感情,而找了很多借口。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的时候也不敢去面对,而不断出现的匿名情书又让她不知所措。所以当最终有一天压抑在心中的感情宣泄而出的时候,她的举动也让所有人吃惊,其实这都是心底的东西,只因在心中埋藏的太久,所以表现出来时会让自己或是别人都感到不适应。

感情的压抑在李安之后的作品中也是时常出现,《理智与情感》里大姐埃里诺因为这一点几乎错失了自己的爱情;《卧虎藏龙》中俞秀莲和李慕白的爱情更是到最后的离别时刻才蓬勃而出,可这已经是诀别;《断背山》中欧尼斯面对家庭面对妻小面对世俗不得不压抑着自己的真正爱情;即便是《绿巨人》这样的商业电影,主人公同样是忍受着孤寂和绝望,以愤怒为导火索来释放的。

三. 父亲的形象

父亲在李安的三部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三部电影是围绕着父亲这一形象展开的。

由于现实中自己和父亲之间的隔阂和不和,在影片中他的父亲想象才能如此鲜活真实。

郎雄饰演的父亲角色,威严,文化底蕴深厚,有时候还有大智若愚的境界。他也代表着中国最传统的文化,正因为他的固守,才有了外来文化和他的冲突。比如在《推手》中,他是一个精通太极的高手,擅长借力打力,但却深藏不露。在《喜宴》里,他可以是坚守着传统礼俗的老人,也可以是明知儿子的底细却最终没有揭露的老翁。在《饮食男女》中,他是厨艺精湛的退休厨师,即使慢慢失去的味觉也没办法阻碍他的技艺。

可即使内功深厚的父亲,也仍然有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三部影片看似结局圆满,可和子女之间的隔阂,却始终没有美满的消除,始终是以一方的勉强退让为终。这可能也是凝结在李安心头的一个结吧,他和父亲之间始终没有完满的沟通,他能做到的,也就是从自己的角度上来解读父亲这一个复杂的形象。

四. 三个意味隽永的结局

可以说,三部影片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这三个风格及其相似的结局可以说是点睛之笔。看似戛然而止,实则化无形为有形,让人在看完之后回味无穷,感觉余韵徐歇。

《推手》中,当两个都搬出子女的家庭独立生活的老人,再次聚在一起,话语间流转着感慨。而当我们还在期待着他们之间再说出那些心里的话语的时候,镜头慢慢拉远,他们之间的交谈的声音渐渐隐去,影片结束在一片云淡风轻中。

《饮食男女》中失去味觉的父亲在品尝二女儿做的汤时发着牢骚,两人争执间突然意识到老人的味觉恢复了。“爸……”“女儿……”镜头定格在父女俩紧握的双手和百感交集回相凝视的目光之中……

个人认为《喜宴》的结局是最能概括整个“家庭三部曲”的所要表达的东西的。办完了儿子的喜事,怀揣着各自的心事,老俩口踏上了回国的旅途。在机场的入口处,在接受通行检查的时候,最后一个慢镜头:父亲从两侧缓缓的抬起了自己的双手。

有人说这是代表父辈的投降,面对这些他无法改变的事实,他选择了妥协。可我觉得这个精妙的设计可能另有意味,那缓缓抬起双手的动作像是太极拳中的一招白鹤亮翅。太极讲究虚实相生,无形化为有形。父亲明白了儿子的实情,可他最终没有说出来,是为儿子好,不让他担心自己;也是为自己好,因为他明白有些事是无法强硬解决的,自己不能跟自己较近。这是一种睿智,一种淡然,一种阅历,一种大智若愚。

2006-8-7

我的主页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米新磊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6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喜剧之王》这部电影?
有哪些关于王家卫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