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哪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蕴含了深层的原因?怎么应对?

谢@刘柯 邀。

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最早出现在2-3岁左右。相信每个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爸爸妈妈都有许多话说,毕竟面对“百变”娃,任凭我们内心再强大,也忍不住会问自己:这还是我认识的孩子吗?这到底是怎么了呀?

其实啊,2-3岁的孩子自主意识开始萌芽,总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成长,也在努力学习表达自己的主张,这一阶段的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有很多,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只是孩子的坚持和原则,他啊,不过是在向外界宣布,他是不一样的。

相信大多数妈妈都曾经遇过或正在遭遇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刻,下面我就根据题主的问题,跟大家好好聊聊孩子还有哪些无理取闹的行为,以及我们可以怎么帮助孩子更好地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01 睡觉的时候,反反复复要这要那

对于很多妈妈来讲,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孩子睡觉这件事了。我们以为只要孩子躺在床上,他就会乖乖睡觉。事实上,我们只会发现是自己想得太岁月静好了,孩子只会不停的跟你要这要那,比如:

“妈妈,我想喝牛奶。”
“妈妈,我睡不着,想听你给我讲故事。”
… …

孩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反复呢?其实啊,这是因为2-3岁左右的孩子是直维式思维,他们认为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所以这一时期的他们会对秩序感的要求变得很高很高。比如:

我家儿子Joshua在3岁左右,每次爸爸回家,他就会去抢着开门,如果婆婆或者我先开了门,他就会要求爸爸出去重新敲门,然后再由他来打开才行。同样的,这一时期的孩子还有各种各样奇怪的行为,有要求要自己按电梯楼层,有吃饭一定要按照自己顺序决定先吃什么的,还有绘本一定要按自己的喜好排列不能打乱的… …

睡觉,只是孩子生活场景的一部分,跟前面我举的那些例子一样,这都是反映了孩子内在的秩序感。而孩子之所以坚守秩序,是因为这种重复、固定有规律的生活,会给他带来安全感。以不肯睡觉为例,我们可以怎么应对和引导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1)建立流程表,直观呈现

拿出纸和笔,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讨论入睡前需要做的事情,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比如洗澡、喝奶、刷牙、读绘本等,我们可以一一列出来画在纸上。或者把每个事项相关的图片打印出来,会更直观有趣一些。

(2)让孩子自己排序

列完相关事项后,询问孩子:“你想要先做哪件事再做哪件事呢?”让孩子自己来决定,进行一一排序。如果有不太合理的地方,比如孩子想先刷牙再喝奶,那么可以借助一些资料来和孩子讲一讲这么做的不当之处,比如图片、动画、儿歌都是比较形象不说教的方式。

然后把排好序的流程表挂起来,每晚入睡前,带孩子一起大声念一遍,并记得夸赞:“这是宝宝自己制定的流程表呢,好棒啊!”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掌控的节奏,带着满满的成就感进行每一件事,这样就会顺利很多了。

02 生日的时候,一刀切了蛋糕,孩子就莫名大哭起来

有粉丝朋友曾给我分享过一个故事。她家宝宝生日,爸爸买回来一个精致的蛋糕,小家伙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家人凑一起给孩子过生日,孩子也很高兴的唱生日歌、许愿,可是当她手起刀落,把蛋糕一切为二时,孩子却突然大哭起来,她和队友只能面面相觑,一脸茫然。

其实,在某种程度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有“完美主义强迫症倾向”的。在他们眼中,只有完整的东西才是最美的。比如:孩子跟爸爸出去玩耍,回来不让妈妈把脏衣服洗了,这是因为孩子觉得,如果妈妈把脏衣服洗掉了,那自己跟爸爸的回忆也被打破了。同样的,如果蛋糕被切了一块,那么蛋糕也不复存在了。

虽然孩子的这些行为是伴随着审美意识发展的必然经过,但保护住孩子早期的这种“苛刻”,会有利于他成长为一个“不将就”的人哦。当然,如果正在为此烦恼的妈妈,不妨可以试试转换思维视觉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1)保证回忆的完整度

告诉孩子,虽然事件出现了进展、事物发生了变化,但这个联系是整体的,并不会断裂。正因为孩子对很多细微的东西,有着独特的情感,所以即便是在我们成人眼中看起来的小事情,我们都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收藏”的好方法,让孩子的童年充满珍宝。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孩子做一个结合手账记录的纪念相册。

(2)让孩子自己动手

要保证完整性,这里同样也包括了孩子的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会大大地降低孩子对“变化”的抗拒度。

比如孩子可能会拒绝一个已经剥好的香蕉,却更容易对自己亲手剥好的香蕉吃得心满意足。这是因为,剥香蕉吃香蕉的连续动作,让他体验到了完整、完美。

我在这篇文章《孩子说话不算数、总变主意,到底心里在想啥?》中,讨论过孩子的思维方式路径,孩子虽然能够明白A点和B点的位置,但是却无法明白从A点到达B点需要的路径。所以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动手的环节,其实是帮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从A点到达B点需要的路径。

03 下雨天不打伞

不按照常理出牌,不遵循常识,也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典型的特征。比如下雨天,孩子拒绝撑伞,毫无顾忌地要站到雨中。

如果仔细询问孩子的理由,孩子给到的答案可能让我们觉得很是诧异,比如一个粉丝朋友所分享的心路历程:一天接孩子放学,因为下雨,便撑起了雨伞,但是娃却跟我说:“妈妈,我不要打伞。”我很疑惑,这是娃第一次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便问他:“宝宝,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吗?”,没想到孩子告诉我:“妈妈,我想看看雨滴在我身上,会不会长出一道彩虹来。”

很匪夷所思吧,“我只是想看看,我的身上会不会长出一道彩虹来”,这样的奇思妙想,也只有孩子宝贵的想象力能做到了。

2-3岁的孩子之所以难懂,也因为他们总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还总会一股脑儿地想要去验证一下。

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最恰当的方法,当然是约定好安全范围。在安全范围内,给予孩子支持,不过分限制他们的行动。我们可以成为孩子“安全堡垒”,孩子也可以安心地探索。

(1)为孩子的探索计划,做好周全的准备

难道下雨天,就没有任何启蒙探索的机会了吗?当然不是的。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备好雨衣雨鞋,不仅让他能够自由地探索,可以及时释放自己的想象,同时我们也保护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这便是一举两得。

我们也可以和孩子准备一些“探索卡”,和孩子约定好,下雨天我们可以有哪些有趣又安全的探索活动,哪怕是在屋檐下感受雨滴,只要我们有足够多丰富的灵感,都可以和孩子打开想象力的边界,去探索下雨的世界。

(2)尝试改变方式,学会灵活沟通

面对孩子的天马行空,有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的不耐烦,因为很多问题都实在是无解,面对这些无解的难题,改变一下我们的沟通方式,其实很多时候也会让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简单的,也包括在与孩子的沟通时,不要只能用“好”和“不”来回答的判断题,而是用开放式的选择题。举个例子:

妈妈:宝宝,快来穿上外套吧!
孩子:不!
妈妈:为什么不穿?
孩子:我就不!
但我们其实可以换成:
妈妈:宝宝,你喜欢这个有宇宙飞船的外套,还是有星星的外套?
孩子:我喜欢宇宙飞船的!
妈妈:哇,宝宝穿上它要当航天员了哦!

这背后便是我们的视角转换,当我们愿意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成长升级,也降低了我们和孩子“针锋相对”的可能性。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坚守。他们也在勇敢维护自己的原则,尝试表达真实的自我。真实、始终如一、苛求完美、遵循天性,便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所具备的珍贵品质。而身为父母的我们,便是要去发现、挖掘孩子背后的真、善、美。


END

我是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码字不易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可以关注我

也可以点个赞哦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萌芽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37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儿童受到虐待会对以后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应当如何疏导?
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