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壮壮导演的戏剧作品《求证》首演在即,1 月 8 日晚,这部戏的出品方龙马社以成立十周年为背景,把田壮壮和陈嘉映聚在了一起,办了一场主题为“和解与断裂:剧场伦理谈”的对谈活动。
《求证》由美国剧作家大卫·奥本(David Auburn)所作,讲述了一对天才父女的故事,父亲和他的小女儿同为数学天才,但也患有同一种精神疾病。《求证》聚焦父女二人的处境,探讨了原生家庭,少数群体如何融入社会以及由孤独引发的心理障碍等话题。作品发表后,大卫·奥本同时获得了普利策奖和托尼奖最佳剧本的奖项。
陈嘉映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哲学系教授,既出版过《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和《语言哲学》等这样的理论性哲学著作,也出版过《何为良好生活》这样的通俗哲学读本,许知远说 70 岁的自己在他面前能反思自我,“又发现自己一无所知,并最终跳入火山”。
田壮壮被看作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蓝风筝》、《小城之春》和《吴清源》等电影。《蓝风筝》曾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但因为作品是涉及政治运动的敏感题材,田壮壮也曾因此遭到封禁。田壮壮最近正在筹备电影《树王》,这距他上一部电影作品面世也已经有十年了。
这是田壮壮首次执导戏剧作品,他说自己非常紧张,而且会紧张到整个演出结束。
“这吹不了牛,话剧和电影不一样,跟足球似的。你选择好了队员上场,全都布置好了,但真不知道到了那天临门一脚踢不踢得进去,我还没法叫停。”
当天的对谈持续了一小时左右,田壮壮对于排戏的紧张甚至让他看起来有点害羞,不回答问题的多数时候他都低着头。对谈一开始他就强调了自己对于戏剧知道的并不多,但因为戏剧和电影的空间不同,内容相同,给观众的触动和震撼却是一样的,所以一直就很想试试。
不谈排戏的具体情况时,田壮壮显得“自在”很多,陈嘉映和他互称“老头”。他们结合自己做老师与年轻人交流的经历,谈了这个时代年轻人在面对“求真”时的一些不同处境。
陈嘉映说自己这一代人,有一些“不幸”,但又有幸运的一面。“我们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没有很多诱惑,也没有很多压制,特外部的压制有,但是不像现在要提职称,出道,上来一大堆名导演、名演员,老压制他们。”所以他们这一代人在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更容易形成一种对“真”的追求,但今天就不那么容易了。
田壮壮同意这个说法,也补充了这种幸运。一个幸运来自于“计划经济”,这让他做业余导演“不愁不怕”,但现在要做导演就得去拍电影,“不拍电影就没得吃,他得跟市场走,咱们确实幸运”。
另一个幸运来自于,他们这一代人,对于“真”的东西是“真的信”。他说起自己的心被电影打开的瞬间,“我不知道我能干什么,我知道我真不是一个好的导演,这一点我不是说假话,我可以讲很多原因。但是我又觉得我这人爱上这行了,我回不来,没有办法了。可能别人用 8 分力量做,我愿意用 12 分力量,我觉得我这个‘真’,我这个‘信’的东西放出去,我就觉得特别踏实。”
“因为我教书,跟很多年轻人在一起,很多孩子其实是信的,而且他也有他的愿望和冲劲。但是往往在今天没有像我们那么容易实现自己的一些愿望,这给他们的挫伤是很大的。”田壮壮说他毕业的那个班,28 个人全都做导演了,但今天很多导演系毕业的人可能 20 年也做不了电影导演。
“你说他不具备才能吗,我相信他一定具备,但是在今天的环境下各种原因慢慢慢慢的,他最终就把他的信念给磨掉了。当然,如果磨掉了也不能说你真信,但是我还是觉得会有这样的,礁石都能被海浪打成那个样子,更何况一个人的内心了。”
田壮壮不做导演的这些年,做了很多年轻导演电影作品的监制,他最近一次以监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白雪导演的处女作《过春天》,这部电影入围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新生代单元”和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新发现单元”。
题图为“和解与断裂:剧场伦理谈”对谈活动现场照片,由龙马社提供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