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去世」在互联网上有多大影响力?这里有份另类报告

神经科学家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在他的代表作《生命的清单》里曾经说「死亡有三重。第一重是在你身体的机能停止运转之时;第二重是在你的身体被运送到坟墓中的时候;第三重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你的名字最后一次被人们提及。」

有了互联网之后,这句话似乎又有了新的含义:在数字时代,一位知名人物的影响力,从「多少人会在网上关注 ta 的讣告」这件事上就能得到体现。

基于这个想法,美国一家线上视觉杂志 The Pudding 在 2018 年 8 月发表了一份特别的报告:量化「名人死亡」的影响力。具体来讲,就是研究 ta 去世之后,ta 的维基百科词条访问量的波动。

报告首先举了两个例子。一位是在世的名人:2016 年 4 月 24 日,美国女歌手碧昂斯发布了她的第六张专辑 Lemonade, 在接下来的 96 个小时之内,她的英文维基百科页面访问量(Page View)从原来的 3 万翻了十倍,达到了 30 万(每 48 小时统计一次);另一位则是同年 4 月 21 日去世的美国流行音乐传奇人物 Prince,他离世的消息公开之后,48 小时之内英文维基百科页面累计访问量高达 1100 万。

碧昂斯的维基百科主页访问量,图片来自 The Pudding 
Prince 的维基百科主页访问量, 图片来自 The Pudding

与此同时,报告还进一步分析了从 2016 年到 2018 年 8 月,近三年时间里去世的 1300 多位名人的数据,挑出了 84 位维基百科主页访问量曾经达到五十万级的「顶级流量」,其中既有科学家、艺术家,也有政治人物。从中不难看出,排名最靠前的那些人:史蒂芬·霍金大卫·鲍威(David Bowie,英国音乐人)、凯丽·费雪(Carrie Fisher,美国演员,《星球大战》系列中的莱娅公主)、芭芭拉·布什(Barbara Bush,美国前第一夫人,老布什的妻子)等等,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内同样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84 位维基百科主页访问量超过五十万的名人, 图片来自 The Pudding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情况是,名人去世的消息引起的关注,短期内甚至可以超过那些在世的人们:同样还是在这张图里,把 NBA 球员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绰号“小皇帝”)、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2017 年 1 月宣誓就职)、英国「平民王妃」梅根·马克尔(Meghan Markle,在 2018 年 5 月举办皇室婚礼)放进去对比,他们几位的维基主页访问量并没有显得非常突出,大致只能排在第二梯度。

3 位在世名人的维基百科主页访问量, 图片来自 The Pudding

按照文章的作者 Russell Goldenberg 的总结,访问量的变化,毫无疑问取决于当事者的名气大小,但除此之外,某些特殊死因跟这种「暴增式」热度可能也有点关系:比如下面这张名人日常和死后 48 小时流量对比图,上升幅度最快的前十名中,超过一半的人都是死于自杀或意外。

去世后维基百科访问量增幅最大的十位名人,包括 Kate SpadeAviciiDolores O’Riordan 等等,图片来自 The Pudding

如果说名人去世消息的热度取决于名声的大小和死因,那么消息的「持续时长」衡量的则是影响力的深度,而这一点,从「访问量降回日常值所需要的时间」也能看出一二:还是这 84 个人,他们的「讣闻余温」消退速度从当周到几个月不等,最长的那些超过了 13 周(比如下图中的小红莓主唱 Dolores O’Riordan、韩国组合 SHINee 主唱金钟铉),甚至直到报告发布之时仍未完全回落,差异相当悬殊。现象背后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有些可能是由于当事者的死因超出了公众心理预期,有些也许是因为 ta 们或丰富或跌宕的生平得到了人们的再次回顾与重新发掘。

名人去世后维基百科主页访问量回落到正常值所需的周数,TBD 的意思是「至今还在回落中」, 图片来自 The Pudding

Russell 在最后说,我们有许多面对和处理死亡的方式,而这样的数据可视化,则是他自己的一个观察「意料之外的悲剧事件(unexpected, tragic events)」的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哀悼」

有了社交媒体之后,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感觉:跟名人们的日常消息比起来,ta 们的死讯往往能收到最大范围的响应。对此,有人或许认为「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数字化的哀悼刻奇有余真诚不足,但也有人觉得「记住就是存在」,悲伤 online 同样是分享情感、加速愈合的途径之一。The Conversation 在去年的一篇文章里就提到,线上的公开纪念其实是个不错的寄放哀思的空间,尤其是让「帮助更多的人记住另一个人」变得更容易实现。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一个情节,亡灵如果被在世者忘却就会彻底消失。这个看上去颇为传统的设定在某种程度上倒像是对当代世界的隐喻:逝去的人们能留下「数字遗产」,活着的人们可以在网上追忆 ta,不管 ta 跟自己是否真的认识。而那些长期存续于网络的纪念品——声音、影像、账号、某个人在社交媒体里为 ta 点上的一根蜡烛,包括前文提到的维基百科——大概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同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渐渐瓦解的,还包括人们原先谈论死亡时相对保守和私人化的态度。名人讣闻的线上传播,对一直以来缺乏死亡教育的我们而言,有时倒是一个「被迫」认真考虑这些宏大的命题、交换彼此对死亡的看法的机会。就像伦敦摄政大学的心理学家 Elaine Kasket 说的,「数字哀悼是互联网时代的表达悲伤的新常态,它似乎并不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这一点,对绝大部分一辈子可能都不会有自己的维基百科主页的普通人来说,意义说不定还要更大一些,尤其是在几代人的「时代背景板」一点点消逝的今天。

Giphy ©️ The Simpsons

题图来自:Giph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