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市区 50 多公里,毗邻临港滴水湖,上海天文馆预计将于 2020 年竣工,建成后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达 38,164 平方米。
上海天文馆由 Ennead Architects 操刀设计,主体建筑由三个特色场馆组成: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球体天象厅,这些场馆部分也兼具天文观测的功能。
天文馆的设计灵感来自天体运动轨道,主设计师 Thomas Wong 希望通过建筑重建人与宇宙的联系。“这在中国文化中古已有之”,他说道,“而现代文明之后,人们却失去了这一联系。”
天文馆主体周围还设有一系列户外功能设施,包括一台太阳望远镜和多个可用于夜间观测活动的青少年营地。Ennead 希望天文馆建成之后能吸引许多青少年前来参观和开展相关科学探索活动。“虽然位置比较偏远”,Wong 说道,“(但)好处是你会有一个更清朗的夜空……天文馆的目的就是观测。”
中国目前正在努力成为太空探索中的领先者,“嫦娥四号”刚于上周在月球背面登陆。设计师也看到了这一趋势,“我们希望上海的、甚至全国的孩子都能来这并且受到启发或激励以后从事这方面(的探索工作)。” Wong 解释道。这一项目也受政府支持,上海天文馆是上海科技馆的分馆之一,同时也由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提供技术支持。
早在 2012 年 Ennead 首次来到中国时,他们访问了上海科技馆,当时这一项目正准备公开竞标。上海天文馆仅是一例,这家在教育、文化和科学建筑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纽约建筑设计事务所在随后 6 年内迅速在中国拿下了超过 30 个项目,其中 7 个在建;上海办公室也成了纽约之外唯一的办公室。
这不是他们第一个科研、科普场馆项目,一个经常被设计师援引的案例是 2000 年建成的纽约的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罗斯地球与太空中心,当时的 Ennead 仍叫作 Polshek Partnership。
始建于 1874 年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几经扩建和重建,杂糅了维多利亚时期哥德、罗马风复兴、布杂艺术等多种建筑风格,设计师 Polshek 当时的方案是在这样一座仍可称为古典的建筑上面加入一个颇为现代的玻璃立方体,对比鲜明。当年《纽约时报》一篇文章称这一新建筑“让人感到精神焕发,让人沉浸在它所营造出来的关于科学的想象之中”。
上海天文馆可以说是一个放大版的罗斯地球与太空中心。
圆洞天窗,其中一个特色馆,可以说基本是入口上方巨大悬臂中的一个洞;太阳的移动(或者说地球相对太阳的的移动)会使得穿过天窗的光线所形成的光影随之变化,从而标记出一天以及一年中的不同时刻,在夏至这天,理想状况下会在地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投影。
球体天象厅,会担当天文馆中必不可少的“剧场”的角色,在这里可以期待各式天文学相关的影像和图像模拟。除此之外,设计师特意让球体的周围能够有一圈透光的结构,因此在夏至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时,馆内会出现一圈光环。
看完展览之后,沿着螺旋上升的斜坡达到最顶层就来到了倒转穹顶。穹顶倒转设计的好处在于访客位于低处,抬头看到的视域中只有天空,天文馆周围的建筑物都会被挡住。“这让人感觉跟天空直接有接触。” Wong 介绍道。当然,最好在天气好的夜晚来。
题图及文中未标注来源图片:Ennead Architects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