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身上红红的可不是汗,而是自带的防晒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物种日历”,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它像牛一样吃草。你看它腰间的气力,它腹部肌肉的力量。它尾巴挺直如香柏树,大腿的筋紧密相连,骨头如铜管,四肢像铁棍。它是上帝创造的杰作,创造主赐给它利刃。”

——《约伯记》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约伯记》中记述的这种“上帝的杰作”,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河马。翻开人类文明史册,其中不乏河马的身影,在真正介绍河马这个物种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认识一下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几头河马,也看一看河马是以何种面貌出现在人类文明之中的。

“我想要河马做圣诞礼物”

Matilda

1953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动物园(Oklahoma City Zoo)邀请十岁的小童星盖拉·皮薇(Gayla Peevey)演唱了一首圣诞歌,稚拙的歌词和萌萌的童星,使这首歌迅速走红,至今不衰。

这首歌就是《我想要河马做圣诞礼物》,动物园的创作动机,就是为了募集资金,购买一只河马。很快,“众筹”取得了成功,小河马被取名为玛蒂尔达(Matilda)。玛蒂尔达乘飞机抵达美国时,皮薇被邀请到机场亲自迎接“她的”河马。这一刻的惊喜,年逾古稀的皮薇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

盖拉·皮薇和河马“玛蒂尔达”。图片:Oklahoman Archives Photo

盖拉·皮薇和河马“玛蒂尔达”。图片:Oklahoman Archives Photo

盖拉·皮薇和河马“玛蒂尔达”。图片:Oklahoman Archives Photo

吸引人的动物千千万,这家动物园为何专注于“众筹”河马呢?毕竟,河马的捕获和运输难度相当大,花费不菲。尽管如此,长相不是那么出众的河马在动物园里,却是具有强大潜力的明星——玛蒂尔达初次亮相时,数千名游客蜂拥而至,前来一睹“圣诞河马”的芳容。

Obaysch

在它之前,1850年抵达伦敦动物园(London Zoo)的河马Obaysch也是一位大明星,号称是“自古罗马时代之后第一只来到欧洲的活河马”。Obaysch不仅把游客迷得神魂颠倒,也让媒体受到影响——音乐家为它谱曲,作家为它作文,它的走红还催生了一个新词:河马狂热(Hippomania),以至于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为Household Words写过一篇文章,谴责人们对河马太过关注,忘记了动物园里的其他动物。

1855年,伦敦摄政公园的动物园的游客正在围观明星河马Obaysch休息。图片:Juan, Count of Montizón

1855年,伦敦摄政公园的动物园的游客正在围观明星河马Obaysch休息。图片:Juan, Count of Montizón

但是,Obaysch这“第一只河马”的名头可能有些水分。佛罗伦萨的物理与自然史皇家博物馆(Reale Museo di Fisica e Storia Naturale)于1775年开张,其中一件重要展品就是河马标本。据说,这只河马生前是由意大利望族——美第奇(Medici)家族饲养的奇珍异兽,在波波利庭园(Giardino di Boboli)的私人动物园里供人观赏。

Hyacinth

河马憨厚圆滚的外貌,虽然不符合人对于同类的审美,却具有奇特的萌感。迪士尼1940年制作的动画电影《幻想曲》(Fantasia)里,河马们穿上了粉红小裙子,跳起了芭蕾舞。舞毕,一头名为Hyacinth的河马留在躺椅上休息,卧姿“曲线”尽显。略带痞气的鳄鱼Ali Gator见到这位“睡美人”之后,被迷得神魂颠倒,随着激昂的音乐,与她热烈地共舞起来。河马笨重的身姿与“妩媚”的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当然也创造了许多笑点。

迪士尼动画电影《幻想曲》中的河马Hyacinth。图片:Fantasia(1940)

迪士尼动画电影《幻想曲》中的河马Hyacinth。图片:Fantasia(1940)

画中的主角

Obaysch在伦敦动物园走红与时运是分不开的——它恰好处在动物园从小型私人场所演变为大型公共场所的关键时段。动物园被大众赋予了娱乐价值,动物也就成为了这个“娱乐圈”里的“明星”,受到大众的喜爱。但在Obaysch的时代之前,人们注意到的并非是河马的憨厚可人,而是它们的另一面。

1616年,荷兰画家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绘制了一张油画《猎河马与鳄鱼》(The Hippopotamus and Crocodile Hunt),骑马的猎人们手持锐利标枪,还有人摔倒在地,情形十分惊险。画面的正中,是一只大口怒张、龇出利齿的河马,它被描绘得十分细致,只是个头太小了——只有野猪的大小。如果鲁本斯对河马的体型有更清楚的了解,他可能会把这个场面画得更加惊心动魄。

《猎河马与鳄鱼》起初是德国慕尼黑的斯莱斯海姆宫里的装饰品,同系列中还有以狩猎狮子、狼和野猪为主题的画作。这些画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被掠走,后来只有《猎河马与鳄鱼》一幅回到了慕尼黑,现收藏于Alte Pinakothek艺术陈列馆中。图片:Peter Paul Rubens

《猎河马与鳄鱼》起初是德国慕尼黑的斯莱斯海姆宫里的装饰品,同系列中还有以狩猎狮子、狼和野猪为主题的画作。这些画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被掠走,后来只有《猎河马与鳄鱼》一幅回到了慕尼黑,现收藏于Alte Pinakothek艺术陈列馆中。图片:Peter Paul Rubens

百兽之王贝西摩斯

文化史上最著名的对河马的描述,当属《旧约圣经》中的《约伯记》。这部文学性颇高的诗篇性著作描写了许多种动物,其中最巨大的陆地怪兽,名为贝西摩斯(Behemoth,又译比蒙巨兽)。它是上帝神威的展示,拥有无穷力量,桀骜难驯。贝西摩斯在诸多游戏(比如“英雄无敌”系列)和其他流行文化中都有登场,因而广为人知。这头怪兽的身份,我们无法完全确定,但支持者最多的观点是“贝希摩斯是河马”,也有人认为它是大象,或者是一群野兽的总称。

人们想象中的贝西摩斯巨兽。图片:LifesBiggestQuestions / YouTube

人们想象中的贝西摩斯巨兽。图片:LifesBiggestQuestions / YouTube

由麦克林托克(John McClintock)所著《圣经、神学和教会文学百科》(Cyclopaedia of Biblical, Theological and Ecclesiastical Literature)里列举出了一些“河马说”的证据。贝西摩斯这个词可能来自科普特语(Coptic)的“behemout”,即“水中的公牛”。河马生活在水中却吃草,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约伯记》特别强调了贝西摩斯像牛一样吃草;河马有巨大的身躯和力气,与贝西摩斯相符,河马有长长的獠牙,而贝西摩斯有它的创造者赋予的“剑”;贝西摩斯生活在水生植物(如芦苇)之间,不怕涨水和水流,这也跟河马的水栖习性相符。

河马芦苇丛中觅食。图片:Mark Hamblin / gettyimages

河马芦苇丛中觅食。图片:Mark Hamblin / gettyimages

美中不足的是,《约伯记》提到贝西摩斯的食物在山上,但河马跟山看来没什么缘分。对此,麦克林托克解释道:“这里的山未必是崇山峻岭,可能只是小丘,河马上岸吃草的时候,会爬上小山坡。”

紧接着贝西摩斯,《约伯记》又描述了另一种同样有名的巨物——利维坦(Leviathan),并且特别提及了“矛”和“铁钩”无法伤到它。如果利维坦是鳄,那这两种庞然大物的描述就有了充分的现实基础——古埃及人用矛来狩猎尼罗鳄(Crocodylus niloticus),也狩猎河马。这些狩猎场景被记录在镶嵌画上,为我们所知。但是,仅管如此,依然也有人认为利维坦是鲸。

在《约伯记》的插图“巨兽与海魔”中,贝西摩斯状似河马,嘴生獠牙,人耳狮尾;而利维坦头部似鳄,是海魔。图片:William Blake

在《约伯记》的插图“巨兽与海魔”中,贝西摩斯状似河马,嘴生獠牙,人耳狮尾;而利维坦头部似鳄,是海魔。图片:William Blake

“贝西摩斯是河马”的观点是如此的深入人心,在法国勒旺(Levant)发现的早更新世的河马化石,就被命名为贝西摩斯(Hippopotamus behemoth)。当然,在古生物世界里,利维坦也有它的地位——生活于中新世、属于抹香鲸总科(Physeteroidea)的梅尔维尔鲸(Livyatan melvillei),属名就来自利维坦,种本名来自《白鲸》的作者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动画中的梅尔维尔鲸。图片:Scary Nature / YouTube

动画中的梅尔维尔鲸。图片:Scary Nature / YouTube

我饭量不大,真的

河马(hippopotamus)这个词来自希腊文的“马”(hippo)与“河”(potamus)。其学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中的种本名是“在陆地上和水里都能生活”的意思,和两栖动物(Amphibian)一词同源。河马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条件——藏身的水和觅食的草地。它身上的各处,都表现出对水生的高度适应。它的鼻、眼、耳都位于头颅的上部,即使整个脑袋浸没在水里,仍然能保证这些器官在水面之上。耳孔可以闭合,细长的鼻孔也可以闭合,四个足趾之间有蹼相连。河马的皮虽厚,表皮却很薄,容易失水,离开水时间太长,就面临着皮肤脱水和身体过热的危险。

盯…… 图片:Peter Blackwell & Tony Heald / naturepl.com

盯…… 图片:Peter Blackwell & Tony Heald / naturepl.com

不过,河马天生有防晒、调节体温的大招。河马没有汗腺,但能从黏液腺(mucus secreting gland)分泌一种粉红色的油状液体,也就是著名的“红色河马汗”。(什么?你说这是“汗血宝马”?)

2004年,著名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论文,以日本京都药科大学的桥本贵美子(Hashimoto Kimiko)为首的研究团队揭开了“红色河马汗”的神秘面纱——他们从“河马汗”中分离出了一种红色的化合物,命名为“河马汗酸”(hipposudoric acid)。研究发现,这种化合物能够吸收200~600nm波长的光线,因此能隔绝紫外线,进而起到防晒、调节体温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能够保持皮肤湿润,并且具有抗菌的功效。

所谓的河马红红的“汗”,实际上是它们分泌的红色的河马汗酸。右图为河马汗酸的化学结构。图片:P. Johnson / Corbis ; Yoko Saikawa et al. / Nature(2004)

所谓的河马红红的“汗”,实际上是它们分泌的红色的河马汗酸。右图为河马汗酸的化学结构。图片:P. Johnson / Corbis ; Yoko Saikawa et al. / Nature(2004)

虽然生活在水里,但河马不爱吃水生植物。它们整个白天都待在水里,天黑之后再离开水走出3~5公里,来到草地上吃草,耗时最多五小时。它们最喜欢高度约15厘米的草,因为河马的犬齿和门齿虽大,却不适合啃草,主要依赖坚硬的嘴唇咬住草,再摆头发力将它拔断。

河马不反刍,却和反刍的偶蹄目动物一样拥有结构复杂的胃,分成两个前憩室(anterior diverticula)、一个中室(median chamber)和一个后室(posterior chamber)。前三个胃室中具有分解草料的细菌,后一个胃室产生胃液。河马的消化时间很长,分解效率非常高,所以一天“只要”进食40公斤的草就足够了,相比它的庞然身躯(身长3~5米,成年体重轻松突破1300公斤),食量算是非常小的。

河马在水里排便,因此把大量有机物从陆地上转移进水里,对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维龙加国家公园(Virunga National Park),河马的减少导致水中有机物的减少,鱼群的数量也因此缩减了。不过凡事皆有度,过量的河马便便对鱼群来说也会是一种灾难。

性别不同,怎么一起泡澡

雄河马性成熟的年龄约8岁,而雌河马为8~10岁,一般在9岁开始当母亲。河马两年繁育一次,发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旱季怀孕、雨季生产的情况比较多。即将分娩的雌河马会离开河马群一两星期,在浅水中或者地上生产,这段时间的雌河马性格暴躁,保护欲极强,连统治领地的雄河马都敢攻击。为了看护小河马,她可以几天不进食。

刚出生的小河马,体重“只有”25~55公斤,皮肤红润水嫩,面部比例也不像大河马那样“粗犷”,十分可爱。小河马在几周内就开始尝试啃草,但吃奶的时间长达10~12个月。

还有比趴在妈妈的背上更舒服的事情么?没有。图片:Ferrero-Labat / Auscape International

还有比趴在妈妈的背上更舒服的事情么?没有。图片:Ferrero-Labat / Auscape International

跟着妈妈来草地上觅食的小河马。图片:Robyn Stewart / Auscape International

跟着妈妈来草地上觅食的小河马。图片:Robyn Stewart / Auscape International

河马觅食一般单独行动(小河马会跟着母亲),在河里却喜欢群居。成年的雌河马和她的女儿共同生活在一个群里,雄河马则组成单身汉群。在水里,雄河马有很强的地盘性,主要是为了获得交配的机会。

在非洲炎热的天气里,泡澡可以帮助河马维持体温、保持皮肤湿润。图片:Mike Read

在非洲炎热的天气里,泡澡可以帮助河马维持体温、保持皮肤湿润。图片:Mike Read

与人争地,前景不乐观

大众对河马印象最深的特征,除了憨笨的外貌,就是它的危险性——河马是非洲攻击人最多的大型动物。

在南非德兰士瓦的克鲁格国家公园附近立有这样的警示牌,提醒人们小心河马。图片:Georgio / Wikipedia

在南非德兰士瓦的克鲁格国家公园附近立有这样的警示牌,提醒人们小心河马。图片:Georgio / Wikipedia

河马与人类“结怨”的主要原因,是两者在生存空间上存在竞争。以肯尼亚为例,近年来这个国家的人口增速很快,大量土地被开垦成农田。湿地与河边的土地最适合耕种,这恰好又是河马觅食的主要地点。随着耕地的日益增加,人与河马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体型巨大的河马打起架来杀伤力也是巨大的。Gusjer / Chobe National Park

体型巨大的河马打起架来杀伤力也是巨大的。Gusjer / Chobe National Park

根据当地野生动物管理站和前哨的记录,人与河马的冲突在1997年发生了41起,2008年就暴涨到了937起,其中60%以上都是河马损害农作物,致人死伤的案例占到3.4%。肯尼亚河马与人的冲突,在6~8月发生率特别高,我们还不能确定这是由于食物短缺,还是由于河马想要偷食富有营养、容易到口的粮食(这段时间也是肯尼亚农作物成熟的时间)。此外,牲畜与河马竞争觅食地、旱灾等原因,都可能迫使河马到较远的地方觅食,与人类更加频繁地接触,碰出更多“火花”。

小心被咬啊。图片:Matte Stephens

小心被咬啊。图片:Matte Stephens

虽然河马破坏力巨大,但在湿地垦荒的人群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人们宁可与河马争地,也不能失去具有高经济价值的耕地,这使问题变得更加棘手。为了控制河马造成的破坏,肯尼亚的野生动物管理者经常选择射杀肇事的河马,但这样会对河马种群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

偷猎是威胁河马种群的另一个因素。偷猎河马主要是为了获得肉和牙齿——河马牙和象牙一样,可以制成工艺品,随着对大象狩猎管控的日益严格,有些不法分子就将目标转向了河马。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河马的评级是无危(LC),在2006年更改成易危(VU),世界仅存约125,000~150,00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