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太累,压力太大?也许它来自你的童年创伤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作者本人公众号“伊甸园的桃子”,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如何拯救孩子们的童年创伤?科学家们给出答案:爱。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和孩子形成的亲密养育关系,可以使孩子养成坚韧的性格以面对社会中种种压力。爱不只是一种情感或心理作用,在神经学家看来,爱也是一种生化过程。虽然这听起来很像心灵鸡汤,但却是扎实的科学研究成果。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麦吉尔大学的神经学家Michael Meaney通过大鼠实验来说明爱的力量。由于大鼠和人类大脑有相似结构,神经学家们喜欢拿大鼠做实验。Meaney实验室有好几百只大鼠。每一个鼠笼里都有一只鼠妈妈和她的鼠娃娃。研究人员们经常需要从笼子里抓鼠娃娃出来测体重,这很显然给鼠娃娃制造了很大的压力,它们变得焦虑,压力荷尔蒙急剧增长。当把鼠娃娃放回笼子里时,有些鼠妈妈对焦虑的鼠娃娃视而不见,而有些鼠妈妈则赶快过来,花好几分钟对鼠娃娃摸摸舔舔。这些鼠娃娃的压力荷尔蒙随之降低,慢慢平静下来。

Meaney实验室为鼠妈妈做了分类。他们先完全不碰鼠娃娃,只是仔细观察不同鼠妈妈的行为,数着鼠妈妈摸摸舔舔鼠娃娃的次数。研究人员把鼠妈妈分成两种类型,一组经常摸舔娃娃,归类为“高摸舔”组,另一种则比较少碰娃娃,归类为“低摸舔“组。当鼠娃娃在妈妈身边成长到22天时,它们和妈妈分开,被放置在一个大圆盒子里自由行动5分钟,供研究人员观察其行为。焦虑的大鼠通常会呆在墙角里,或者不停紧张地绕圈跑,而勇敢的大鼠则敢于离开墙边,探索周围的环境。有趣的是,”低摸舔“组的鼠娃娃不敢进入盒子中间,在盒子中间逗留时间少于5秒钟,而“高摸舔”组的鼠娃娃则呆了平均35秒——是”低摸舔“组的7倍。

 图片来源: http://discovermagazine.com

图片来源: http://discovermagazine.com

在另一个测试里,研究人员把这些鼠娃娃在饥饿状态下放进有食物的笼子里观察10分钟,勇敢自信的大鼠会奔向食物,欢快地填饱肚子,而焦虑的大鼠则会等待更多时间才接近食物,吃得也不多。这时,”高摸舔“组的鼠娃娃在4分钟后就会开始大快朵颐,高兴地吃上两分钟,而”低摸舔”组的鼠娃娃要等上9分钟才会走向食物,而且只吃几秒钟就不再吃了。研究人员不停地测试“高摸舔”组和“低摸舔”组的各种能力,而“高摸舔”组的鼠娃娃每次都完成得更出色。它们更擅长跑迷宫,社交能力更强,攻击性更弱,好奇心更强,自我控制能力更好,更健康长寿。两组鼠娃娃的大脑尺寸都变得不一样,“高摸舔”组的控制压力系统部位更为复杂。

更为奇妙的是,这种压力机制并不是天生的。Meaney把“高摸舔”妈妈和“低摸舔”妈妈互换,看看被不同妈妈收养的鼠娃娃有什么变化。结果,无论鼠娃娃的生母是否是“高摸舔”组,只要鼠娃娃在“高摸舔”鼠妈妈旁边生活,它的各项指标都变成“高摸舔”组。改变鼠娃娃属性的不是生母的遗传,而是养母的行为。一个童年时接受养育者亲密行为的鼠娃娃,都比其他没有亲密行为的鼠娃娃更勇敢,更坚定,更能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鼠妈妈的摸舔行为不仅影响了鼠娃娃的荷尔蒙和大脑化学物质水平,而且改变了鼠娃娃的基因表达控制。这种亲密行为影响了鼠娃娃某些DNA的甲基化过程,在不改变DNA基因序列的情况下,改变了序列中某些化学物质连接,从而改变了鼠娃娃的遗传表现。鼠妈妈的摸舔行为激活了鼠娃娃的某些基因组,从而控制了鼠娃娃的大脑海马体在成年后分泌压力荷尔蒙的方式。童年时的亲密行为不只抚慰了娃娃的心灵,它甚至长期改变了娃娃的身体机能。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Clancy Blair对1200个人类婴儿进行了一项长期的大型调查。从婴儿7个月大开始,他每年都会测量孩子在压力状况下的皮质醇水平,用以评估孩子面对压力时的表现。他发现,只有在母亲对孩子不管不问时,家庭暴力、争吵、贫困、过度拥挤才会对孩子的皮质醇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母亲对孩子非常关心时,这些不良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几乎完全消失了。人类妈妈的高质量陪伴可以抵消孩子成长中的一切恶意影响,就像鼠妈妈的摸舔行为给予鼠娃娃的一样。

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Gary Evans对上纽约区的初中生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得出了非常相似的结论:当孩子身处环境压力越大时,他所经受的身心压力一半也会越大;但如果他的母亲非常关心孩子,那些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统统烟消云散,对成年后的孩子也几乎没有健康影响。不管是母亲打骂孩子,还是仅仅对孩子非常冷漠不管不问,这都会让孩子独自承受了环境的危害影响。而花大价钱给孩子上补习班的母亲,对孩子的长期保护效果甚至不如好好陪孩子玩游戏的妈妈。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上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分析学家John Bowlby和多伦多大学科学家Mary Ainsworth提出“依恋理论”。Ainsworth发现,婴儿刚出生时经常啼哭,如果父母给予关注与回应,1年后婴儿将更加独立强壮。在幼儿园时期,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更敏感关怀,孩子也会更加独立。Ainsworth和Bowlby认为,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安全的爱的港湾,孩子将更善于探索整个世界。

Ainsworth后来去了霍普金斯大学做教授,并在那做了著名的“陌生人实验”。实验的母亲带着1岁孩子来到一个房间里玩游戏,玩一会之后母亲离开,将孩子留给房间里的陌生人(实验人员)。过一会之后,母亲返回房间和孩子相聚。

Ainsworth和她的研究人员观察了整个行为过程,并将孩子的反应归为两类。大部分孩子在母亲返回之后会非常高兴,含泪带笑地跑回母亲面前,Ainsworth把这些孩子归类为“安全依恋”。有一些孩子则对返回的母亲不闻不问,或者开始攻打母亲,Ainsworth称这些孩子为“焦虑依恋”。孩子的这些依恋行为与母亲在他们第一年生活中的回应程度直接相关:那些照顾孩子情绪、对孩子情绪进行回应的母亲,可以培养出“安全依恋”的孩子,而那些不理孩子、对待孩子时阴时晴、甚至对孩子有反感行为的母亲,培养出来的孩子则是“焦虑依恋”。

 图片来源: https://study.com/academy/lesson

图片来源: https://study.com/academy/lesson

1972年,Ainsworth的一个助研Everett Waters从霍普金斯大学毕业,来到明尼苏达大学念儿童发育博士项目。她在这里碰到了Alan Sroufe与Byron Egeland,两位后来都非常有成就的儿童发展科学家与心理学家。

Everett Waters, Alan Sroufe, Brian Vaughn, Byron Egeland。图片来源:http://www.psychology.sunysb.edu

Everett Waters, Alan Sroufe, Brian Vaughn, Byron Egeland。图片来源:http://www.psychology.sunysb.edu

这些科学家们在明尼阿波利斯的诊所里招募了267位家境贫困的孕妇,对她们的孩子进行了长期的随访,现在这些孩子们都已经30多岁了。明尼苏达的科学家们发现,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一岁时的“陌生人实验”可以很准确地预测孩子们未来的生活。那些“安全依恋”的孩子们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在幼儿园里他们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高兴地玩耍。而大多数“焦虑依恋”的孩子们则至少有一项行为问题,他们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其评价大多为“反社交”、“不成熟”、“刻薄“。在那些被判定为“父母不关心”的孩子群体中,有三分之二被老师建议特殊教育或留级。

当这些孩子10岁时,研究人员随机选择了48个孩子参加一个长达四周的夏令营,让夏令营老师们仔细观察这些孩子的行为。结果非常显著:那些一岁时为”安全依恋“的孩子们更加自信,有更强的好奇心,也可以更好面对挫折。而那些”焦虑依恋“的孩子们则不怎么愿意和同龄人呆着,更喜欢和夏令营老师交往,也更多时间用于独处。等到孩子们进入高中时,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安全依恋“的孩子们更有可能从高中毕业。相比起其他智商测试或考试成绩,用孩子的依恋类型来预测其高中成绩更为准确。仅仅使用这些孩子不到4岁时依恋类型的数据,研究人员可以预测出他们是否可以从高中毕业,准确率达77%。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这些4岁孩子们的人生再也不能改变了吗?当Waters到达明尼苏达大学时,另一位Ainsworth的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Alicia Lieberman正花费大量时间给实验的母亲与婴儿录像。现在Lieberman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儿童创伤研究项目的主任,她认为那些在早期对婴儿造成”焦虑依恋“的父母可以改变行为,从而改变孩子的依恋类型。Lieberman发明了一种亲子心理疗法,心理医生与父母孩子一起进行治疗,改变这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改善亲子关系,使得父母与孩子都从创伤中慢慢走出来。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Dante Cicchetti对137个问题家庭进行了长期随访。这些家庭都有虐待孩子的历史,在”陌生人实验“中,只有一个孩子是”安全依恋“,90%的孩子则被判定为“混乱依恋”——焦虑依恋的最高危害级别。之后这些孩子被随机分组,有一半家庭参加了Lieberman的亲子心理疗法,而另一半则接受常规的问题家庭社区服务。当这些孩子两岁的时候,61%接受过亲子心理疗法的孩子与母亲产生了“安全依恋”,而对照组里只有2%孩子能获得同样效果。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当孩子的依恋类型在改变,他们的压力感应系统也在改变。俄勒冈州的心理学家Philip Fisher给予寄养家庭父母6个月的培训,教育他们如何应对已有过童年创伤的孩子们。这些孩子通常难以自我控制,压力感应系统紊乱(就像Monisha一样)。但在6个月的家庭依恋培训之后,这些孩子开始变成“安全依恋”,他们的皮质醇水平也从紊乱变为正常。

无独有偶,特拉华大学的心理学家Mary Dozier则教育鼓励寄养父母关注孩子情感,给予温暖安静的照顾,在十次家访之后,这些有过童年创伤的孩子们的皮质醇水平和其他正常孩子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这些温暖的寄养父母,正如“高摸舔”的鼠妈妈一样,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基因水平,他们都可以像鼠娃娃一样勇敢地成长。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对照着调查问卷与心理测试,我给自己打了ACE 3分,情感类型为”焦虑依恋“。童年创伤如滴水穿石,刻画在我的大脑深处。我大脑里的消防站长期处于警铃状态,我的消防队员天天忙着救火。我在压力巨大时难以控制自我,经常不吃不喝还失眠。我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我时不时会陷入焦虑与抑郁的情绪。

但好在还有爱。我的丈夫给予我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让我在温暖的家庭生活里疏解压力。我的小桃子已经15个月了,我也给她做了“陌生人实验”。在我回到她和新阿姨面前时,她欢快地跑过来,抱着我的大腿,给我看她的新玩具。这一个安全依恋的小人儿,她温暖的小身体融化着我的焦虑,她纯净的笑脸足以让人忘却所有烦恼,她眼里的星星都是爱。

桃子。

桃子。

Paul Tough在书里指出,与鼠妈妈的“高摸舔”行为相对的,是人类父母在婴儿早期生活中温暖安静的拥抱、交谈、安抚。一个“高摸舔”妈妈并不是一个焦虑的妈妈,并不需要从早到晚不停地抱孩子。她只要在孩子紧张焦虑时施予援手,提供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孩子这里有爱有陪伴。她用行为教育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压力感应系统,在紧张焦虑之后恢复平静。

桃子最喜欢爸爸马克的抱抱

桃子最喜欢爸爸马克的抱抱

你也有过童年创伤吗?我把这个提问也留给你。如果你也曾有过创伤,请你也可以心疼一下自己,希望你能找到爱。无数的人成年后从爱情、友情、亲情,甚至社区宗教中寻求得无条件的爱。温暖的爱不分类型,它都可以抚慰你,滋养你,帮助你治愈创伤。

如果你也有孩子,你肯定也能感受到孩子无条件的爱。也希望你的孩子在爱里茁壮成长,快乐勇敢地面对未来人生。

qr-fu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