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我们在社交网络上都被 meme 所包围。 meme 是所有网络文化的统称,具体来说可以细分为流行语言(例如缩略语、谐音、新词汇)、表情包以及一个有完整范式的梗等等。记录 meme 的网站 Know Your Meme 的总编辑 Brad Kim 接受《明报》采访时曾说,网络模因(meme)近年由小众胡闹逐渐走向主流,更成为传播政治思想等概念的工具,实是科技发展的自然过程,因此记录网络模因有助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助改善网络媒介,造福社会。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的表达体系里, meme 几乎可以说是成为了一种新的语言——某种程度上像是新式俚语。
一门语言自然有其发展规律。于是,悉尼大学的一名语言学老师马克·波斯特饶有兴趣地研究了一下这门新兴的“语言”。
诚然, meme 有我们所知道的特性,例如创新的形态,病毒传播的特点。我们说起 meme 总能想到爆款,网上的时髦话,人人都在用的表情包。
但是,即使全球有 25.3 亿智能手机用户会在社交网络上聊天, meme 的传播还是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快、那么广、那么久。
大多数 meme 都会在几年内消亡。马克·波斯特说。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一个 meme ,在刚刚流行时会被时髦人看做是最先锋最酷的东西放在嘴边指尖用于表达。但当它大范围流行后,就会有许多“不酷”的人也开始说它,渐渐地它就会失去“酷”的光环。“我觉得大部分 meme 都活不过十年。”马克·波斯特说。
大家不妨从我们身边的例子仔细回想一下,十年前的网络热词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说呢?甚至于像“神马都是浮云”这样流行还不足十年的词汇,今天也很少有人提起了。
meme 的流行有巧合也有安排,但人们其实很难保证什么会流行什么不会流行。不过,倒是可以反推它流行的最重要特质:能够表达一个人们用当前词汇无法充分描述的新概念。
或许有一天, meme 会改变我们的语言,就像现代的英语和 500 年前莎士比亚时期的已经大大不同。但改变的前提还是需要有大量的人在使用。例如与英语密切相关的冰岛语, 500 年来就没有太大改变,因为使用的人并不多。
meme 虽然如波斯特老师说的那样不够长久,但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追求简洁有趣的表达。在 meme 全面入侵人们日常表达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很难守住所谓的“语言规范”了。
#Meme 是《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2018 年 9 月上线的新栏目。
“Meme”(/miːm/),“梗”、“包袱”、“表情包”的意思。我们用它来记录一些文化现象,有些事情光记录下来就很有意思。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