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芝加哥》终于在上海演出,经典值得一看

12 月 20 日,在其他城市巡演了一圈的音乐剧《芝加哥》在上海正式首演,这也是它国内最后一站。

虽然音乐剧早在 1975 年就登上了百老汇舞台,但更为人所知的还是 2002 年的电影《芝加哥》。这部电影最终在 2003 年斩获 6 项奥斯卡,包括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在它之前拿到此奖的歌舞电影是 1968 年的《雾都孤儿》,2016 年大火的《爱乐之城》没能拿到。

电影《芝加哥》剧照(来自豆瓣

音乐剧的故事来自记者玛琳·达拉丝·华金丝写的 1926 年同名舞台剧《芝加哥》,这位记者把她在工作中报道过的真实事件、真实罪犯写进了剧本。

1975 年,三名百老汇著名人士把它改编成了音乐剧,将 20 年代起开始盛行的爵士音乐、舞蹈元素融入贯穿在犯罪故事和监狱生活中。不过音乐剧真正的成功还是 1996 年的复排版,我们今天看到的都基于这个版本。

本次中国巡演团队来自南非,三位主演都是南非的实力演员,其中最出众的是律师 Billy Flynn 的饰演者乔纳森·洛斯莫夫,他在舞台上呈现的唱功和舞蹈都很扎实,并且游刃有余。

洛斯莫夫是南非音乐剧的领军人物之一,之前最著名的角色是在《歌剧魅影》饰演魅影。在 2020 年《歌剧魅影》的国际巡演中,他将继续饰演魅影,中国观众应该也能看到这部作品。

《芝加哥》音乐剧剧照

音乐剧《芝加哥》的成功在于,它在音乐剧的娱乐性和社会题材的深刻性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在 20 世纪初,爵士音乐最早出现在歌舞厅、妓院,它性感、即兴、自由。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它也被误解是“低俗”的,会让人陶醉其中。

在《芝加哥》的故事中,女主角 Velma Kelly 本来就是小明星,另一位女主角 Roxie Hart 一心想要成为明星。性感的女杀人犯在舞台上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所有人关注时,一切显得非常自然。

不过,娱乐化的歌舞并没有稀释它的内涵。《芝加哥》的故事核心在于嘲讽 20 年代的高犯罪率、律师玩弄法律、媒体追逐“明星罪犯”、市民都是看客等等社会黑暗面:无辜者被判处绞刑,她的死亡是一种表演。两名杀人犯被判无罪后成为明星,台下的坎坷享受她们表演、纵情欢乐。

开场第四首歌 Cell Block Tango 讲述了监狱 6 名女性杀人的原因:因为男友吹了一个泡泡让自己心情烦躁、与自己交往的男友有多个情人、发现丈夫与妹妹偷情……唯一一个无辜的是只会说“not guilty”的匈牙利女人。

《芝加哥》音乐剧剧照

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 一曲用提线木偶的形式展现一场新闻发布会,Roxie 在律师 Billy Flynn 的操纵下讲述了一个虚假的杀人故事,记者们纷纷买单。

Billy Flynn 与 Roxie 的“表演”也出现在法庭上,如 Flynn 所说,“审判、人生都是一场表演。”将媒体与法律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律师 Flynn 还有一句名言:“如果耶稣当年在芝加哥,拿着 5000 块找到我,说不定就没有十字架的故事了。”

《芝加哥》音乐剧剧照

既有电影版本,又有音乐剧版本,很难不把这两种形态进行比较。

故事是同一个,但是叙述方法和顺序有所不同。通过铺就复杂的场面和剧情,电影一开始就能把很多事情交代清楚,信息量很大。音乐剧则是层层推进,通过重复来加强观众对某件事或概念的理解,一点点进行叙述,这样做的方法更适用于舞台。

通过镜头的切换,电影有日常(办公室、监狱、法庭)和舞台之分,同时用舞台常见的灯光分区划分表演和现实。在音乐剧中,一切都在舞台上,乐队被放在舞台正后方,成为整个舞美设计的一部分。演员也会与指挥交流,这是表演的一部分,同时更加强化了“审判、人生都是一场表演”。

《芝加哥》音乐剧剧照,乐队在舞台后方
电影常见灯光分区(来自豆瓣

在剧情的复杂程度上,电影做的更胜一筹。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媒体准备了两份报纸,标题分别是“Innocent”和“Guilty”,只等有人在法庭窗口边向楼下发出宣判结果的信号。

电影截图
电影截图

同样的剧情在舞台上是另一种冲击力:陪审团的“Not guilty”还未说出口,所有市民、媒体都被突然发生的离婚女性枪杀丈夫、律师的事件吸引,没有人再去关注 Roxie。

有一些技巧是舞台特有的,明星罪犯 Velma Kelly 和律师 Billy Flynn 下场时,都要求了“退场曲”,乐队报之以热烈的音乐,当自称为“玻璃人先生”的 Roxie 的丈夫 Amos 同样要求“退场曲”时,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沉默和寂静。

电影和音乐剧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当然后者的现场冲击力更强。

题图、文内音乐剧剧照由主办方提供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