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编写一份挺熟但说不清的「耳熟不能详」词汇表,里边一定少不了「解构」这个词。
从《大话西游》开始,你时不时地能看到评论家用「解构」来分析类似的突破原有的故事框架、叙述方式甚至整个意义体系的颠覆性作品,但很难在互联网上找到它的准确定义。
没有人能准确定义解构,即便是提出它的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因为「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和理论,仅仅通过理论和方法,不能达到解构的目的,而必须诉诸于行动」。
解构没有一个标准的面貌,德里达说,「那种一般的解构是不存在的。只存在在既定文化、历史、政治情境下的一些解构姿态,或者说解构事件」但同时它也有些共性的东西,就是「对抗非正当的教条、权威与霸权」,这也是解构的责任所在。
所以很有可能你已经参与过具体的解构事件,只是没能准确地识别出它的解构属性,比如说在看到恐怖片段时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弹幕护体,比如用「战狼」来称呼在海外机场因为航班延误就大唱国歌的游客,用这样戏谑的方式消解「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这样的宏大话语。
有批评家认为年轻人用 meme、kuso 等等瞎胡搞的方式来解构一切,嘲弄一切,只有破没有立,只有解构没有建构,会让整个社会陷入「无意义」的虚无主义当中。但按照德里达的说法,解构并不消解意义,让一切都变得没着没落,相反它解放更多元的意义。
解构只消解「理当如此、大家都这样理解和实践的」参考答案般的标准意义,它解构那些普遍的、理性的、逻辑的、独断的、现成的东西,同时又建构个体的、非逻辑的、民主的、自由的东西。
它要求你反思,我们生活于其间的文化是从哪里来的,传统是从哪里来的,权威与公认的习俗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是它们成为了支配我们想法和行动的存在?然后试着去转变它,去叛逆霸权并质疑权威,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义更吻合你真实体验的意义是什么。在《论人类的认识》一书中英国经验主义的开创者约翰·洛克说「如果个人不控制意义,或者说意义在个人的经验之外,暴政就会在附近徘徊」。
解构因而总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从那些自以为权威的人或群体手中,夺回每个人对意义的阐释权,新的这些意义都是属于个体的,因而也不构成一个新的大一统的意义,但绝不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无意义」。
在流行文化中,早年间的典型解构案例——《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商业大片《无极》的解构,就是对当时主流权威的解构,而现如今主流已经改道,新的霸权笼罩互联网,比如饭圈文化、流量经济、消费主义等等,他们也随之成为新的解构对象。
今年我们经历了粉丝语言的大规模入侵。经由《偶像练习生》、《创造 101》普及的「C 位」、「pick」、「走花路」、「团魂」等词汇开始进入年轻一代的日常用语。哪怕你不能准确说出「C 位」代表啥,也一定在社交网络上感受过饭圈文化的全方位渗透,在霸屏的 post、评论里看到过相似的句式和内容,比如:「这是什么神仙颜值」、「下凡辛苦了」、「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等等。
同时我们也参与或见证过一些对饭圈用语和惯例的解构事件,像是《我不是药神》上映期间,人们借鉴不久前粉丝对女团竞选选手孟美岐「山支大哥」的称呼,开始称主演徐峥为「山争哥哥」。
所有或本身就在粉丝圈摸爬滚打,或长期耳濡目染的网友按照饭圈惯例,给他的粉丝群体取名「蒸饭」、例行骂经纪人团队废物、自我打气「我们到底在佛什么,哥哥在外面那么努力拍戏,我们不应该做哥哥强大的后盾努力做数据吗」,并且用「哥哥头发都没了,只有我们了」「哥哥最重要的数据就是电影票房了」在微博超级话题号召为徐峥打榜。通过这种有点好笑的方式把饭圈那一套包装路数解构了个遍。
好奇心研究所收集了近两年内类似的一些小型解构事件,为你整理了一份解构辞典。被收录的词汇中有些是关联了某个解构事件,有些可能原本的词义是 A,但被人们巧妙地移植到 B 语境里,不仅消解了原本的含义,甚至衍生出新的意义 CDE。这些「解构词汇」原本有一个主导的、权威的、现成的用法,现在被有意无意地「误用」,发展出了个体的、多元的新的用法,这些词汇有:
【雕牌】原指「只买对的,不选贵的」的洗护品牌,现指「只买贵的,贵的就是对的」的奢侈品牌 Dior。与之相似的命名法则还包括管 LV 叫驴牌, YSL 叫杨树林、Lamer 叫腊梅……用这些过于接地气的俗名,消费者大人们把奢侈品拉下神坛送进泥潭,并借此营造了一种「奢侈品牌我在我们村口小卖部里常买」的 feel。
【打榜】所谓打榜就是在流量主导市场的环境中,在各类人气排行榜中为偶像用一个人制造出一百人效果的刷数据操作,搁孙子兵法里叫「树上开花」。今年因为有两位偶像写手的粉丝按照饭圈的规则,在一个没什么所谓的「你最喜爱的作家」榜中为他们刷数据,质疑畅销书作家江南买水军才得以超过他,大批微博网友自发地效仿饭圈,每天刷票,为江南、南派三叔、李银河、莫言等作家打榜,以帮助他们跨过着两位偶像写手的名次。饭圈这种树上开花战术因为这场跨栏狂欢更显得荒诞无稽。
【橘子】新时代父亲意象,把「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变成一个梗,消解了《背影》里那种感动于无声父爱的情绪,变成了含蓄版的「我是你爸爸」。
【枸杞】从一种单纯食材变成养生代表意象。保温杯里泡枸杞,可劲造心里也有底。
【无价值】微博 CEO 「来去之间」说豆瓣的用户没价值,那好吧,豆瓣用户就心安理得地「上豆瓣,做无价值用户」「加入豆瓣,失去价值」「今天加入豆瓣,明天毫无价值」,还有无价值周边帆布包哦(但无价值用户决定并不购买。
【全面小康】来自「全员恶人」梗,最早是一个 ID「肉妹」的人在朋友圈发了一段错把衣服上印着的「全面小康」当成「全员恶人」的误会。这加上社会背景之后就变得非常有戏剧性的反义词,流传到微博上之后引起了一阵热闹, 有人又先后创作出了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和全家等新梗——「小火汁,想不到你也是个恶人」「饿人?要不要尝尝我们家的饭团」转过身来的全家店员说。
【漂亮】来自人类与竹鼠命运的休戚与共。在华农兄弟那里,打架受伤的可以被做成叫花鼠,得了忧郁症的可以被做成红烧竹鼠,吃的太多浪费粮食的可以被做成烤竹鼠,而中暑了的竹鼠做成炖竹鼠更合适,这只竹鼠「真漂亮,不如我们」……无论怎样,他们都能找到一种食用竹鼠的理由/方法。在具有解构意味的相关漫画创作中,「不交配」「想翻墙」「公竹鼠会化妆」都可能导致竹鼠被吃掉,如果实在没有什么把柄,「漂亮」也能成为一只竹鼠被制裁的理由。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革命词汇,昔日抗大校风,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现如今你既能看到粉丝用它来形容偶像的性格,也有可能在土酷潮牌的衣服上看到它。
【skr】说唱导师吴亦凡刻意装老炮结果误用「skr」,但网友用「笑 skr 人」「我劝你要 skr 而止」等更加瞎胡搞的用法,证明话语权不属于故作姿态的权威。
【正骨乐队】「因为不可抗拒的因素」,反骨乐队在来上海苏州演出的期间临时改名「正骨乐队」,摇滚音乐人化身中医推拿手的魔术表演点燃了人们的创作热情,纷纷为中国音乐领域输送了「左小祝福」「原装玫瑰」「幸福的信仰」「真战狼」(好妹妹)和「投案自首」(逃跑计划)等正能量参赛选手。
【硬核】来源于音乐界,本意是一种比较小众暴烈的音乐风格,但现如今中文互联网上硬核内涵广泛,从一脚踏进巧克力酱的猫「硬核作死」到一次买五百斤大白菜的大爷「硬核买菜」,从对待孩子特别平等自由的「硬核爹妈」,到把学生从 isis 根据地救回来写论文的「硬核导师」,可以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别致的「硬核」Style。
【朋克】(被解构历程)同硬核。最早是一种音乐风格,朋克原教旨主义者认为,「世界上只有两个真朋克,一个是朋克教父 Iggy Pop,一个是性手枪乐队的 Sid」,也有人认为赛博朋克蒸汽朋克的艺术风格才是朋克的真正要义,但都架不住有人用朋克来描述「想要五险一金的吉他手」、「拒载理由是直白的‘我不想去’的的士司机」、和「不想参加同学聚会,表态说‘就跟他们说我死了’的奶奶」,或者在淘宝里用「朋克」做关键词搜索马丁靴、皮夹克和破洞牛仔裤。
有人担心解构会让人们失掉对一切崇高与尊严的追寻,但解构本身就在揭示伪崇高和也算崇高但被拔得过高的东西中不易察觉的荒谬,然后在这片废墟上塑造新的意义。而且解构总是具体的,德里达说,「解构就是要把那些被遮蔽和压抑的东西揭示出来,但这个过程没有终极目的,也不会终结,相反是无止境的」。
哪里有穿着新衣服游街的国王,哪里就一定会有指出他啥也没穿的小孩。
【100个生活大问题】关注那些当代人类细枝末节又无比重要的生活动态,就是那种你在朋友聊天时会用“哎你们最近发现没有”开头的话题。欢迎关注。
题图、插图均来自:郑舒雅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