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信息会篡改人们的记忆,自己骗自己也算

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里,男主人公在“真理部”(the ministry of truth)负责摧毁照片和篡改文件等修改“历史”的工作;而在现如今的生活里,我们对发生过事件的记忆也可能会“被篡改”。

就前不久巴黎发生的“黄马甲”运动来说,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会产生不同的解读,眼见的都不一定为实,更何况图像伪造技术让网络上的信息更加真假难辨—— Slate 杂志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向读者展示了真实事件的照片以及五个随机选择的伪造照片之后,结果发现平均每张假照片都会给至少 15% 的人植入错误的记忆,而总体来看,有将近一半(50%)的参与者相信了假照片里描绘的事件的确发生过。

Slate 的实验项目引起了洛杉矶加州心理学家 Steven Frenda 的注意,他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人们更有可能选择记得/相信符合他们政治立场 or 世界观的伪造照片。

在实验结束时,Slate 给了受试者第二轮机会来区分真实事件和虚假事件。当被告知四起事件中有一起是假的,并要求他们猜猜哪一个(这一次没有显示照片)。依旧有 58% 的人选择把其中一个真实事件当成虚假事件。

正如实验显示的那样,修改后的图像具有强大的改变群体性记忆的功能:人们被虚假信息篡改记忆的几率平均约为 30%,但是当使用图像来证实伪记忆时,几率会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从理论上来说,现实里依然可以存在小说《1984》里的“真理部”来大规模修正人们的记忆,而哲学家、符号学家让·鲍德里亚早就在《海湾战争不曾发生》中提出了一个警示,即“正是这个超级大国利用它自身无穷的力量酝酿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暴力,正是它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恐怖想象根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自己骗自己也会造成记忆偏差

即使人们在 Slate 调查中撒谎来显得聪明,照片内容仍然可以植入记忆中。“当人们撒谎时,有时候会歪曲自己的记忆。”Frenda 说,“所以人们有时会把他们的谎言或矫饰的内容变成他们记忆的一部分。”

相类似的,这个调查结论也得到了另一项心理学研究的支持,我们不仅很容易被网络上的错误信息误导而引发虚假记忆,而且会自己给自己提供错误信息——“说谎”,也会篡改人们的记忆

giphy

最近,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相信自己说过瞎编的谎言也就只需要 45 分钟。该研究一共有 42 名参与者,其中一半是老年人(60-92 岁),另一半为千禧一代(18-24 岁)。所有人都拿到一份有 102 个问题的表格,关于他们前一天做了些什么的日常问题。

研究人员随机选择了一半问题,要求受试者撒谎。四十五分钟后,受访者回答了同样的问卷,这一次让他们如实回答所有问题。但结果显示:“有些谎言改变了记忆,它为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的事情创造了新的记忆。”当然,跟年轻的人相比,老人还是更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

群体的记忆为什么容易被篡改?

研究人员近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我们记忆的可塑性。

通常我们认为记忆就像胶卷一样复刻记录了那些脑海里的场景,但实际上它没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它就像一个视频编辑器。在串联和拼凑中,大脑留下了一个“印象”,而剪辑的片段素材往往是我们脑海里的认知偏见,或一些新接触到的信息。

不断“重温”也在记忆被篡改中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传播的作用,比如互联网会对人们的注意力造成垄断

  • 有热点事件发生,各种公众号都会扎堆围绕它做文章;
  • 即使不关心热点,首页和检索还是会联想显示热搜结果;
  • 爆款文章被两三个人转了,接下来一天它会密集地出现;

……

我们对一个想法越熟悉、接触的越多,就越有可能作为事实真相被我们记住。研究发现,谎言重复的次数越多,被误读的可能性就越大。洛杉矶加州心理学家 Steven Frenda 也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很可能记不住一条信息的准确来源,比如随便在网络上看到不可信的媒体伪造了某个故事之后,你可能会错误地记住你实际上是在 CNN 上看过它”。

题图来自:郑舒雅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