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腻」,这几年越来越普及的一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修边幅(不是必要条件),没有真正才学和能力(必要条件),但又希望表现自己混社会游刃有余(必要条件)、且乐于用暗示、欲言又止等方法传授人生阅历(必要条件)的人。
非常不幸的是,油腻这件事没有年龄界限。有一些人青春痘还在脸上,但已经积极投身于潜规则。油腻和犬儒有诸多相似之处,且很容易(而且越来越容易)被用来形容人生可能早已了无生趣的中年人。这其中必然有对中年人群体的误解,我们只能说,集齐上面所有条件,对方是个中年人几率比较大。
人们倾向于把一些美好都留给青春期,所有目光都聚集在年轻人身上,推崇少年感、少女心、萌,代言人是猫和皮卡丘。其实这只是充分不必要条件,一个中年人推崇少年感、少女心、萌,让猫和皮卡丘为自己代言,说油腻还是客气的,可能被认为变态。
这个世界对中年其实不太友好。
人过了 25 岁,自己都会开始厌恶自己,笼罩在「被迫就任油腻中年」的阴影里,无可避免地成为被权力和资本污染的大叔。即便在政治正确的大旗下,年龄歧视和年龄恐慌还是遍地都是。一个“中年”人,有孩子气的容易被叫巨婴,缺乏少年气的就被称为暮气沉沉;年轻人可以大张旗鼓说要当咸鱼做废柴,中年人一停止学习不求上进就被称为中年危机;年轻人高呼形体解放审美多样性,中年男人一发胖就可能具备了油腻的外形基础;年轻人提倡审美多样性做你自己,中年人戴手串、穿唐装、竖领口、皮带上挂钥匙……油腻,没跑了。
政治正确的年代,我们得说,「油腻中年」是一个暗含年龄歧视的霸凌词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来谈一谈诸多「油腻」让人反感的共同特质。
我所此前一篇文章中谈到「绅士就是传递出“我意识到你的存在”的一切动作」。而油腻的人,关注点在自己身上,他人的反应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诸如权威/学识/品味/帅的特质。由于对他人的感受缺乏必要的留意,油腻的人常常用力过猛却不自知。
油腻来自获得某种资源后的自得意满。比如倚老卖老教育晚辈,了解一点性生活看到白胳膊就乐于暗示别人这直接关联到生殖器,更喜欢为捷径唱赞歌而不是鼓励一本正经的努力。
油腻是一种厚黑的日常变体,油腻的欺诈性在于,他并不用自己的个性来证明自己,而是他自身之外的「隐形权威」。比如年纪、资历、头衔、舆论审美。在讲究论资排辈的时代他们倚老卖老,在崇尚年轻的环境里他们恃嫩行凶。他们无条件地接受这些隐形权威制造的规则,他们并不在意规则的好坏对错,油腻的人不讨论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可以是什么样,而是抱着「世界就是这样」的姿态,并以「摸清了世界的规律和门道、找到了规则的漏洞」而洋洋自得,或者转行成为传播人生经验的教导主任,或者扭头就和权威合影来显示自己的地位。
油腻违背了人和人之间真实平等的交流原则,在油腻者眼里,「自我」被放大,「他人」则成为一个证明自我的道具。
油腻的另一种变体是「公开式的刻奇」。比如不读畅销书并不油腻,但宣称自己不读畅销书只读诸子百家就很油腻。骑行去西藏不油腻,在朋友圈发西藏自拍配文“洗涤灵魂”就很油腻。支持少数群体不油腻,发状态“加油,今夜我们都是XXX,同意的点赞”就很油腻。
油腻只在关系范畴下成立,只有 TA 自己在场的情况下,不论 TA 如何看到红旗就掉眼泪、如何把鸡汤金句视为人生信条、如何歪着嘴角对镜子说“归来仍是少年”,最多只是一个虔诚的戏多小清新教教徒,但公开刻奇,「自我感动」就变成了「希望别人被我感动」,请大家看到我温润如玉、古道热肠、灵魂超脱、积极上进。
油腻的第三种变体是「鸡贼型犬儒」。鸡贼型犬儒并不是对世界失望,而只是不想再为他人来约束自己。他们对梦想嗤之以鼻,对真理正义毫不在意,放弃对外表的任何要求,放弃对自己的管束,无视别人的看法,只要自己舒服就行。
「胖」和「邋遢」本身并不油腻,「反正已经成家了也不需要再吸引异性注意,胖点邋遢点也无所谓」就开始油腻了,开始忽略他人关注自己,但并不是那种「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做自己」的超脱,而是出于「我就这样,你能拿我怎么办」的耍赖。
大人无聊的地方就在于:这件事不过如此。
油腻作为当代绅士(即「为了更好的他人而存在、不断审视并纠正自身行为」)的反面,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里:
外表上的油腻 |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就很油腻
以貌取人肯定有脸谱化的成分。抛开油腻不说,人们本身就很容易把气质和一些服装类型挂钩,比如朴素的格子衫牛仔裤代表青春,穿西装就有大人感,在不合适的场合穿就容易显得像个中介。就油腻来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不可貌相。
油腻的着装以往可能十分高调,戴指头粗的大金链子、盘包浆手串、大面积纹龙虎豹纹,不过近年喜欢强调佛系和修行,偏好用麻布和盘扣。但这些都不是必然的,只是见多了油腻之人作出一点因果关系倒错的总结。
其实表情比服饰更容易暴露一个人的油腻气质。比如对什么都表示了然于胸,过分熟练,试图说服别人万事都有一套程式化的套路会在接下来执行,“我知道你接下来要说什么,甭说了”。油腻的人把对套路的把握变成了微表情,你无法判断哪一块肌肉表达出了这种感觉,但是这事发生的时候,你总是会觉得哪里不对。
哦对了,有些人喜欢一边说“小李啊,以后这事你就明白了”一边拍拍女性倾听者小李的大腿,或者什么都不说就爱拍,这事在现在不仅被归为油腻,可能还有 metoo 的嫌疑。
说教油腻 | 为什么一说教就显得油腻
油腻主要是一种态度。态度很容易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三人行,必有我徒」,油腻的人不论自己多平庸,看到别人和自己不一样,总想要教导对方。当他开始说教时,不是以「分享经验」为动机,而是一种对「说教者」地位的需要,「我教你,因为我比你更资深更年长更厉害」。人们讨厌被说教,也因为说教本身含有的这种身份不对等。身份意识越强的人,越不喜欢被说教(所以小孩子被说教时通常不会觉得对方油腻)。由于中国儒家长幼有序思想的影响,年长就成了说教的资格证,所以没有真才实学的中年人也动不动就喜欢教人做人,把指指点点当做指点,就会显得油腻。
油腻的人说教的内容,又常常不是真正的经验,而是出于一种投机的世故,他们擅长用传统和习俗来当教案,用俗话说来给自己背书,他们并不真正对面问题,本质上还是妥协权威(习俗),再用权威来狐假虎威,向他人说教。
比如国产宽容系列:大过年的、人都死了、来都来了、都不容易、还是孩子、岁数大了、为了你好、习惯就好、婚都结了、忍忍就过了、大家都这样、孩子都这么大了。
比如「只要押韵,就有道理」系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
比如「情感绑架」系列:奶奶只希望能在临死前看到你结婚、天下无不是之父母、都浪子回头了你怎么还不原谅他、今天必须来不来就是不给面子、不删掉所有女孩子微信就是不够爱我。
饭桌上的油腻 | 为什么饭局是油腻爆发的高发地
线下社交常常通过吃饭来进行,一吃饭就开始攀比,谁的手串盘得更油光蹭亮,谁的职位年薪更光鲜亮丽,谁更有胆量去要隔壁桌女生的微信号,谁有名声更大的“一个朋友”。
他们攀比过程中,也并不用自己的个性来证明自己,仍旧是他自身之外的「隐形权威」。比如资历、头衔、财富、自以为是的品味。酒量、女人、孩子成绩、突破禁忌的胆量,没有什么不能成为他们攀比的项目。所以他们把睡过多少女人当做炫耀的资本,把能命令别人当场跳舞当做自己权势的证明,把在女性身上做俯卧撑视为勇敢的体现,把嗓门大当做气势上的胜利,把猥琐隐晦地谈性当做机智的幽默。
在油腻饭局上,因为特有的这种攀比氛围,孩子没经过商量和同意就被要求当众拉一首小提琴,听话就是懂事,拒绝就是给我丢面子。在场的女性被当做一道甜点,一枚精致配件,唯独不是一个人格平等的人。
社交网络油腻 | 不追求最好的,而追求“让别人认为他是最好的”
这种借「隐形权威」来为自己站台的戏码在社交网络也十分常见,在朋友圈分享站在名人身旁的自己、Dior LOGO下的自己、情人节转账记录背后的自己。却并不出于喜欢那个名人或是名人的作品,不出于欣赏 Dior 的产品和设计理念,不出于对爱情的喜悦,他鸡贼地借助职位、财富、人脉和设计师款精致物品,一切在社会鄙视链上游的东西来彰显自己的价值。他不追求最好的,而追求让别人认为他是最好的。在这点上,五十年前东北黑社会戴的大金链和如今朋友圈名媛戴的梵克雅宝并没有本质区别。
朋友圈的生活状态原本就是自我意识膨胀的产物,油腻的朋友圈在于过度粉饰动机。用各种并不巧妙的谎言来伪装自己,和少年式谎言不同的是,少年说谎常常是出于保护自己不被骂,是对内的,油腻的说谎则总是出于要从别人那获得金钱和崇拜,是向外的:
- 又破纪录,连续两周每天都加班到凌晨,客户两年没做出来的东西要我两周做出来,好难啊,要不是再熬半年就年薪百万真想辞职【困】。(发于1:20)
- 无论对错,有着前进的方向,一步一步的前行,道路崎岖又如何??年轻真好!!(9张在卫生间不同角度的自拍)
- 有幸在台北公交站和金庸先生相识,虽然只是隔街相望,他慈祥和蔼的大侠风范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上帝想看武侠所以带走了他,老先生,一路走好,天堂没有疾病【蜡烛】【蜡烛】【蜡烛】
-
只是随口说了一句,这衣服都皱了,还蹭到口红。男朋友就立刻抢答“哇,你又瘦了”,顺手又下单了一件外套一只口红,求生欲满分通过【剪刀手】(附去年在加拿大旅游时拍的大头照库存)
- 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图一:keep跑步路线图,2km 图二:撩起衣服露出肚皮的自拍)
公共讨论油腻 | 那些把水搅浑的杠精
油腻的人并不真正想讨论,他们通过贬低别人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单纯发泄情绪,无法尊重不同意见,分不清私权边界。
他们擅长扣帽子贴标签,表现得温和点就是圣母,一提出反对就叫喷子;喜欢明星就是脑残粉、讨厌明星就叫无脑黑,不喜不厌那是没态度;讲道理是理中客,谈情怀是小清新。抛出一个词就仿佛给对方下了一道判书,自己就自然而然地“赢了”。
他们很不适应公共讨论规则,会习惯性地为自己加冕人间裁判员的身份,粗暴地甩出:
- 这些禁掉就禁掉吧,反正我不看。
- 泱泱大国,管理不易,你行你上啊。
- 不喜欢可以滚。
- 为什么还不知足呢,这个国家待你不薄!
- 不接受反驳,谢谢
-
脑子是个好东西
-
说到底都是颜值
-
存在即合理
-
这事你们都看错了,上面那些事情能让你们明白?
最后,祝我们都有能力把日子过得清爽一点。
题图来自:郑舒雅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