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蜂被写入了濒危物种保护法案,它们还剩下多少希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少年”,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如果失去蜜蜂,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阿尔伯特·伪·爱因斯坦

你多半听说过这句流传甚广的谣言。爱因斯坦并没有说过这句话,而且它也不符合事实。尽管人工养殖的欧洲蜜蜂(Apies mellifera)是最常见的传粉昆虫,但只有大约30%的食用农作物由它传粉,而且大多在温带地区。

携带着花粉“满载而归”的欧洲蜜蜂。图片来源:Muhammad Mahdi Karim/Wikipedia

携带着花粉“满载而归”的欧洲蜜蜂。图片来源:Muhammad Mahdi Karim/Wikipedia

在剩下的70%里面,粮食作物主要是风媒(比如玉米)和自花授粉(比如水稻),而其他农作物,尤其是热带的农作物则依赖野生的传粉昆虫。

了不起的传粉担当

Bombus spp.)能传粉的植物种类比蜜蜂多。比如说,熊蜂的“舌头”比较长,可以为乌头之类把花蜜藏得很深的花传粉。此外,在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植被里,蜜蜂不宜生存,而熊蜂耐寒。熊蜂传粉具有相当高的生态价值,已知海拔最高(6700米)的虫媒传粉事件,就是由熊蜂担当的。

传粉昆虫种群的健康程度,是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换言之,传粉昆虫种群的退缩会影响植被的自然更新,传粉昆虫的灭绝会让依赖它的植物失去繁殖机会。前些年热议的“蜂群崩溃综合征”让人们意识到了这种迫近的危机。不过,这个事件主要是造成农业上的损失,主角欧洲蜜蜂数量极多,并无灭绝风险。真正受到威胁的,是熊蜂。

正在减少的野生熊蜂

如今,整个北半球的野生熊蜂种群都在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栖息地破坏和农药的滥用。前者在发达国家比较显著,因为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农田生物多样性水平很低;而且为了机械化生产,单一作物的栽培面积往往很大。如果地里种的是玉米或者小麦,熊蜂就找不到吃的。后者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样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对哺乳动物和鸟类无害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开始广泛应用,而这类杀虫剂对蜂是致命的。

根据IUCN红色名录的评估,生存受威胁的熊蜂一共有22种,其中易危(VU)9种,濒危(EN)8种,极危(CR)5种,接近全世界熊蜂物种数(约250)种的十分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这22种里4种来自欧洲,18种来自北美,亚洲——主要是中国一种都没有。这当然不是因为中国的熊蜂被保护得比较好,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数据用于评估。如果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濒危熊蜂的物种数量应该还会增加。

熊蜂的自然分布。图片来源:FunkMonk/Wikipedia

熊蜂的自然分布。图片来源:FunkMonk/Wikipedia

已知的5种极危熊蜂都生活在北美,它们的命运和当地的人类土著十分相似:被殖民者带来的技术和疾病杀死。除了前述两种原因之外,名为熊蜂微孢子虫(Nosema bombi)的寄生真菌也是熊蜂蜂群减少的重要原因。这种真菌在雄性熊蜂的体内大量繁殖,导致受害者的身躯肿胀而无法与蜂后交配;只有受精卵才能孵出工蜂,而蜂后不交配就没有受精卵,这样整个蜂群都会被饿死。熊蜂微孢子虫和熊蜂共同存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关于它为何突然变得如此致命,科学家有一些猜测。

20年前,可能来了位“不速之客”。图片来源:Wikipedia

20年前,可能来了位“不速之客”。图片来源:Wikipedia

为了给番茄之类蜜蜂搞不定的作物授粉,人们在二十多年前把商业化养殖的东方熊蜂(Bombus impatiens)引入了北美,这些蜂身上携带的微孢子虫和北美的不一样,有可能在北美的蜂群中造成严重的病害。北美熊蜂的衰退正好始于二十年前,时间上的巧合也非常可疑。

把锈斑熊蜂列入保护法案

2017年,美国环境署把5种极危熊蜂之一的锈斑熊蜂(Bombus affinis)列入了濒危物种保护法案(ESA,Endangered Species Act)的名单,这是第一种列入ESA的蜂类,意味着人们终于开始重视这类重要传粉昆虫面临的灭绝风险。

ESA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物种保护行动之一,自1973年颁布以来已经将2000多个北美的濒危物种列入名单实施保护。然而,迄今为止被ESA除名的物种只有56个,其中10种灭绝了,种群恢复到无须特别保护的只有28个。从ESA保护成功的比例上来看,濒危熊蜂的前景并不乐观。

岌岌可危的熊蜂之一锈斑熊蜂。图片来源:Wikipedia

岌岌可危的熊蜂之一锈斑熊蜂。图片来源:Wikipedia

过去十年里,意识到北美熊蜂蜂群减少的人们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比如说规范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使用、在田间和高速公路沿线的绿化带种植本土蜜源植物、鼓励社区建立保护传粉昆虫的花园(conservation garden)等等。对于微孢子虫,目前尚没有控制的方法,只能寄希望于熊蜂自己产生适应性的突变。

同为5种极危熊蜂之一的富兰克林熊蜂(Bombus franklini)很可能已经灭绝,留给锈斑熊蜂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