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你读了哪些书?

多图长文预警。

每年年末我会写一份读书报告,以科幻/奇幻小说为主。去年年底因健康原因休息大半年,平时足不出户,用看书打发时间。以前听别人宣称一年能看200本书,觉得太夸张;当我还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一年看30到40本书。这次养病使我意识到一年看200本书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前提是专心看书啥也不干——半年时间我看了60本书;书的内容和厚度也很重要——如果是《编码宝典》或者“玛拉兹英灵录”英文版,我大概一年只能看20本吧。

我仅列出今年看过的科幻/奇幻小说,非幻想类小说和非虚构类文学略过。以前老有人在评论说“全是字,太长不看”——好好好,这次附上封面图行了吧?部分书属于系列,由于系列还没看完,不单独列出——“炼金术战争”和“沙丘”系列只能放明年了。先从《科幻世界 译文版》的长篇开始。

《暗影之年》。《科幻世界 译文版》发了杰弗里-福特的不少作品。《暗影之年》是2009年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有作者的自传色彩。故事发生于六十年代的美国小镇。主角是一个六年级小男孩,他和一大家子人生活:哥哥吉姆上初中,收集废料在地下室造了一个小镇模型。妹妹玛丽喜欢角色扮演,用不同人格自说自话。家庭经济破产,妈妈是个失业画家,成天喝得醉醺醺。爸爸一天干三份工作,只有周末才能见到人。爷爷奶奶住在车库。《暗影之年》就是描写主角小学最后一年的生活。

我想很多人看过小说后会嚷着:“这怎么能算奇幻小说呢?奇幻元素在哪里?”的确,《暗影之年》仿佛日记,记录了主角从家庭到学校生活的大量琐事,主线迟迟没有展开,支线繁多零散,令人摸不着头脑。奇幻元素更是少得可怜。这不是一部容易令人喜爱的小说——连我都喜欢不来,虽然我一直推崇杰弗里-福特的作品。不过换个角度想,世界奇幻奖非常看重作品文学性,它曾将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选为最佳长篇,也将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提名最佳长篇。如果不将《暗影之年》视为奇幻小说,也许能获得别样乐趣。

罗伯特-L-福沃德,《龙蛋》。1981年轨迹奖最佳处女作,带有黄金时代遗风的硬科幻小说,硬得梆梆响,硬得能崩断读者的牙。罗伯特-L-福沃德是理工科博士出身,曾宣称《龙蛋》是“中子星教程”。小说设想一座中子星上文明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标准的科技强设定流,因此阿瑟-克拉克大加赞赏。不过硬科幻的特(毛)点(病)——比如重设定轻人物——一点没少。硬科幻读者会喜欢它的。

K-J-帕克,《钢之色》。年度我最喜爱长篇之一。我以前安利过K-J-帕克的短篇,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没有大规模引进国内是一大遗憾。《钢之色》是他采用K-J-帕克笔名后的处女长篇,“剑士三部曲”第一部。佩里美狄亚是一座商业繁荣的城市,城防坚固,易守难攻,以至于没有保留常驻军。城市商业法采取决斗制,即争诉双方雇佣剑士(称为“击剑律师”)一决生死,赢者胜诉。男主角洛雷登就是一名干了十年的击剑律师,随着年岁渐长,腿脚不再灵便,职业生涯险象环生。在仗着狗屎运(其实并不是)击杀一名顶尖击剑律师后,他决定退休当一名剑术教练。然而命运并不放过他:一名多年前死于他剑下的击剑律师的侄女,请求城邦学院教长向洛雷登施放一个诅咒:总有一天,他将死于女孩剑下。诅咒产生的反作用困扰着教长,教长只好向城邦学院院长求助,试图解除诅咒,结果发现城内有外来的“天赋者”。这还没完,一直对城邦虎视眈眈的草原游牧部落,在新酋长的领导下开始实施攻城计划。洛雷登就这样卷进命运的漩涡。

自从2015年开始接触K-J-帕克的作品,宛若发现新的宝藏男孩——当然不是,K-J-帕克是年近六十的老大爷了。我曾将他与特里-普拉切特类比,因为K-J-帕克是写幽默奇幻出身。不过我认为K-J-帕克写得更好。和特里-普拉切特和道格拉斯-亚当斯喜爱用愚蠢人物制造笑点不同,K-J-帕克笔下人物一点也不蠢,甚至精明到狡黠的程度。但“精明人”往往被卷入命运漩涡而身不由己,甚至,“精明”成为自身窘境的助推。他的小说带有自嘲般幽默感和悲剧宿命感的融合。此外,作为中世纪历史迷,小说中大量涉及绘画、铸造、炼金、染料、音乐、宗教、政治、建筑…..等等细节。他的作品对世界观设定较弱,但对细节设定极强。希望国内有好心出版社能够引进他的短篇或长篇作品。

罗杰-泽拉兹尼,“安珀志”系列。

详细评论丁勾:如何评价《安珀志》?

今年看过的最失望的“经典作品”,没有之一。罗杰-泽拉兹尼的长篇、短篇我看过一些,都不算喜欢,对“安珀志”系列更是失望至极:人物形象单薄、设定瑕疵、故事情节发展突兀、线索有头无尾。上半部还能自圆其说,下半部让人怀疑作者自暴自弃,只想赶紧写完拉倒。哦对了,系列包装也有误导人之嫌:小说中根本没有龙嘛。总之各位不用以身试险了。

苏珊娜-克拉克,《英伦魔法师》。

详细评论:丁勾:如何評價克拉克的小說《英倫魔法師》?

这部作品当年不仅拿了一堆幻想文学奖项(轨迹奖最佳奇幻长篇、雨果奖最佳长篇、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星云奖最佳长篇提名),而且进入各种主流文学榜单,堪称年度最佳奇幻长篇小说。不过由于文化隔阂原因,在内地不是很受欢迎。想象用简-奥斯汀文风写出的十九世纪存在魔法的英国风情画——这就是《英伦魔法师》。它有点像《红楼梦》,真实历史背景中的虚构故事,人物、支线众多,想看波澜起伏故事的国内读者可能会不耐烦。但这不是一部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小说。

约翰-斯卡尔齐,《红衫》。

2013年雨果奖最佳长篇。约翰-斯卡尔齐的作品有一大特点:看得爽。节奏明快,对话生动,故事跌宕起伏,一路往前飞奔。他曾短暂担任美剧《星际之门》编剧,以此为灵感写了《红衫》。在一个类似《星际迷航》的世界——但不是《星际迷航》的世界——男主角刚刚被调到一艘英雄星舰无畏号担任低级军官。很快,他发现星舰上的反常现象:死亡率高得不正常的外勤任务;船员想出各种诡异办法躲避出外勤;以舰长为首的一批高级军官对异常现象视而不见…为了避免死亡命运,主角和他的同伴展开自救。

《红衫》是为《星际迷航》中死亡率超高的龙套们(主要是红衫)写的大型同人,基本上把ST中不合理现象吐槽个遍:为什么英雄主角各种受伤就是死不了,而且休息不了几天又活蹦乱跳?为什么主角身边的龙套们死亡率超高,而且经常做出作死行为?那些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按几个键就跳出谁也看不懂的分析结果?…..即使你不是ST粉丝也会被逗乐。小说脑洞越开越大,甚至吐槽了电视剧生产流程。虽然有评论认为约翰-斯卡尔齐缺乏原创力——他的很多作品是对已有作品的借用和改造,《红衫》即是如此——但真的很“好看”。

道格拉斯-亚当斯,“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本是道格拉斯-亚当斯为电台写的广播剧本,播出后大受欢迎,他便将其改写为小说。系列的主角叫亚瑟,一个地球人。由于地球位于宇宙高速公路的施工道路上,被外星飞船炸成了渣。本来亚瑟也要跟着上西天,好在他的外星朋友,滞留地球十五年、也是《银河系搭车客指南》撰稿人福特-大老爷救了他一命,把他带上一艘外星飞船。于是亚瑟稀里糊涂的跟着福特-大老爷展开银河大冒险。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是幽默科幻类别的经典作品,塞满各种吐槽、愚蠢人物、不合理事项、极端情况…..基本上每一页要抖四五次机灵。小说中的人物都智商下线,尤其是亚瑟,蠢得让人心酸。这种依靠愚蠢人物铺笑点不一定让人喜欢。

和很多作品一样,“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越到后面越乏力。原因有:读者对笑点模式的审美疲劳;刚开始,作者是想好故事,往里面放笑点,后期是想好笑点再凑故事;道格拉斯-亚当斯后期成为科技主义者,不愿意再开科技玩笑,只能从人物身上找笑点。第五部《基本无害》氛围愁云惨淡,有气无力,连玩笑也开得勉强,仿佛作者写不动了。总之,系列推荐前两部《银河系搭车客指南》和《宇宙尽头的餐馆》,后面三部可以略过。

杰夫-范德米尔,“遗落的南境”系列。

第一部详细评论:丁勾:如何评价科幻小说《遗落的南境:湮灭》?

年度我最喜爱长篇之二。由于改编电影上映,中文版加印——最重要的是,第二三部终于有电子书了。将系列全看完后,我震惊的发现,“遗落的南境”是今年我最喜爱的科幻小说系列,越往后看越喜欢。

我知道我知道,“遗落的南境”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多人批评小说晦涩难懂、故弄玄虚。所以阅读前,我做好“难看”的心理准备;结果深陷小说塑造的氛围中无法自拔。“遗落的南境”系列在有限篇幅内做了那么多事:设定架构、人物关系、氛围描写、情感成长…明线暗线交织,既有明示也有留白,充分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一般作者还真写不来。我认为它可以作为幻想文学读者的进阶读物,让你体会科幻/奇幻小说的诸多可能。

另外,我多买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纸质版,全新未拆封,谁要?包邮。

菅浩江,《博物馆行星》。

年度最令我失望的科幻短篇合集。背景设定是一座被改造成博物馆的行星,收集有动物植物和各种艺术品。博物馆中有很多研究员,大脑被改造成可以和网络连接,通过网络搜索各种资料。这本小说堪称“稀饭科幻”典型,而且兑了各种日式鸡汤,极为诡异。举个例子:第一篇《天籁的知音》,一些精神病人说可以从一幅画中听到旋律,于是研究员对画作展开调查。我想:“不会是通感吧?”然后——“我去!居然真的是通感!这和设定有鸡毛关系啊!!”小说从头到尾充斥着“这就是‘美’啊这就是‘美’”的空洞感叹。我倒不反感“稀饭科幻”,但故事和设定脱节乃科幻小说大忌。总之读者不用以身试险了。

小林泰三,《看海的人》。

同样是短篇合集,《看海的人》就好多了。这些作品有共同特点:架空世界,但物理设定基于现实规律。那么这是科幻小说还是奇幻小说?小林泰三基于物理规律架构世界的能力一流,有些物理设定硬得能崩断读者的牙,同时又有日式鸡汤——我怀疑兑日式鸡汤是不是霓虹作家的惯(通)例(病)。同名短篇《看海的人》讲述在一个架空世界,被无法逾越的物理规则隔离的少年少女无望爱情。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和《微宇宙的上帝》,短篇合集。

美国科幻作家协会推出的科幻短篇合集,目的是选出星云奖创办前漏掉的短篇佳作。由于大多是黄金时代作品,年代感太强,不一定对现代人口味。令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来自罗伯特-海因莱因——这家伙真是个死硬保守派,在左派扎堆的作家中特别显眼。

雷-布拉德伯里,短篇小说自选集。

有些作者会让人感叹“老天爷赏饭吃”,老雷即是。由于家境贫寒,雷没有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写作靠的是自我学习、一腔热血和天赋。老雷以辞藻优美、如诗韵律和感情充沛著称,擅用各种比喻和叠句,将感情一波波推上高峰。他是将文学性注入科幻小说的新浪朝领头羊之一。

老雷的长篇往往激情四溢到“收不住”,叙事节奏略拖沓。而短篇的体量正适合他的激情。四卷小说集共收录一百篇短篇小说。有些读者认为它“不够科幻”,实在冤枉老雷。老雷虽以科幻小说成名,之后写作范围扩展至奇幻小说、青少年小说、恐怖小说、诗歌、散文、舞台剧本、电影剧本,乃至所谓的主流文学。这些小说不仅发表于幻想文学杂志,也发表在《花花公子》等大众杂志上。将雷限定于“科幻小说作家”未免太小看他了。

有一些主题反复出现在其作品中:小镇少年生活;对文学作品的指涉——狄更斯的名字多次出现;对极权社会尤其是审查制度的批评;对冷战的担忧;雷曾因写电影剧本,在爱尔兰呆了段时间,所以以爱尔兰为故事发生地写了数篇小说;以电影为主题的小说。这些主题可以是温馨的散文,可以是超自然现象,可以是恐怖故事,也可以是太空歌剧——不要把它视为科幻小说集,你会从中找到乐趣的。

查理-简-安德斯,《群鸟飞舞的世界末日》。

详细评论:丁勾:如何看待《三体》败给《群鸟飞舞的世界末日》,没能获得星云奖最佳长篇?《三体》是不是被国内读者高估了?

中文版翻译极烂,且不说无法体现原著细腻笔触,还有各种错译——“名叫弗洛伊德的老品牌”能让人吐槽一年。简体版译名采用台版译名,一股浓浓的轻小说味儿。有知友说《群鸟》是世界系作品,我想了想,还真有点像——虽然作者可能不知道啥叫“世界系”。

我发现大家有一些误解,即将“科幻”、“奇幻”视为类型而非“元素”,所以无法接受带有幻想元素的爱情小说。首先,《群鸟》是奇幻小说;其次,幻想爱情小说并不代表格调低下,相关类别有好几部佳作,比如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的《荆棘》,1968年星云、雨果最佳长篇双奖提名,也是我最早接触的科幻长篇,印象极深;乔治啊啊马丁的《光逝》,1978年雨果奖最佳长篇提名。《看海的人》也是爱情小说嘛。《群鸟》当然不完美,主要缺点是设定过弱,成为两位主人公的情感背景。令我惊讶的是,不仅科幻读者有原教旨主义者,连奇幻读者也有原教旨主义者,因为设定弱而对作品大加鞭笞。现在幻想文学逐渐强调文学性,“设定”不再是作品质量的充要条件。我也一再提请读者注意作品文学性,不要囿于科幻/奇幻元素。

叶莆盖尼-扎尼亚京,《我们》。

三大反乌托邦名作之一。老实说写得挺烂的,人物塑造、故事结构都乱七八糟,难看到能让我昏古七。三大反乌托邦名作中,《我们》文学价值最低。当然《我们》的价值不在于文学性,不过读者就不用以身试险了。

克里斯托夫-普瑞斯特,《致命魔术》。

1996年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诺兰导演的同名电影原著。科幻/奇幻小说改编电影扑街居多,但《致命魔术》电影极为出色。电影并非对小说亦步亦趋,而是保留大框架和部分细节,对支线进行删减;去除小说中的超自然部分,改为纯正的科幻作品。原著中两名魔术师彼此怨恨、斗得你死我活的内容被保留;甚至,电影将两人对于魔术的执念加强,效果更佳。看完小说,我想:诺兰真厉害!(何?

阿瑟-克拉克,《最后一个地球人》(即《童年的终结》)、《遥远地球之歌》、《地光》、《与罗摩相会》(即《与拉玛相会》)。

我一再强调,只知道《三体》的所谓“科幻读者”应该看看阿瑟-克拉克的小说,因为阿瑟-克拉克是大刘的精神导师。有网友说刘慈欣的长篇小说打破了传统叙事类型——这么说的人一定没看过《童年的终结》和《遥远地球之歌》。阿瑟-克拉克的科技写实流太空风格深刻的影响了大刘;在视觉奇观塑造上,大刘相当于加量加料版。两人创作理念有相似之处:阿瑟-克拉克对太空歌剧不以为然,认为太空歌剧是奇幻而非科幻,他的创作尽量遵循有可能实现的科技;大刘认为奇幻设定不严谨,漫威电影是商业流水产品。我不完全认同两人的看法:是的,太空歌剧依然是科幻;是的,奇幻作品也有强设定作品;至于漫威电影嘛….甚至,连两人的缺点也类似:重设定轻人物,人物沦为推动事件工具。不过大刘喜爱在长篇中采用悬疑写法,所以他的作品比阿瑟-克拉克好看。而阿瑟-克拉克的小说带有神秘主义倾向——比如《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和《童年的终结》。另外,同为理工科出身的科幻作者,两人都有点“社会建构”倾向,即为未来社会设想某种稳定秩序。这一点在《童年的终结》中体现的比《三体》明显。以现在的目光看,“社会建构”有点跟不上时代了——无政府状态才是科幻作品的王道嘛。

特里-普拉切特,读客版“碟形世界”系列,共六部小说:《猫和少年魔笛手》、《实习女巫和小小自由人》、《实习女巫和空帽子》、《实习女巫和冬神》、《实习女巫和午夜之袍》、《实习女巫和王冠》。

特里-普拉切特老爷子为“碟形世界”系列写了41部小说。“碟形世界”是一个设定松散的系列,巨龟大阿图因的背上有四头巨象,巨象承载着碟形世界——一个中世纪架空世界,剩下的就自由发挥吧。利用这个设定背景可以写幽默小说,写青少年小说,甚至政治讽刺小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过多部“碟形世界”小说。这次读客引进的都是青少年小说。其中《猫和少年魔笛手》、《实习女巫和小小自由人》、《实习女巫和空帽子》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05年引进。从内容看,《猫和少年魔笛手》单独成册,后面五本则构成“女巫蒂凡尼-阿奇”系列。特里-普拉切特写《实习女巫与王冠》时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在助手和编辑的帮助下完成全书,因此《实习女巫与王冠》是“碟形世界”的最后一部小说。

我一直不太喜欢“碟形世界”系列,因为不喜欢利用愚蠢人物制造笑点——这一招也出现于“女巫蒂凡尼-阿奇”中。老爷子有时太在乎搞笑,以至于破坏了小说叙事节奏。看了K-J-帕克的小说,两者对比就特别明显。K-J-帕克的搞笑方式是“时不时用羽毛撩过读者脚心”,甚至偷偷刺一下;老爷子的搞笑方式是24小时挠你的咯吱窝,“你笑不笑?!笑不笑??!!”——抱歉我实在笑不出来,甚至认为“女巫蒂凡尼-阿奇”节奏拖沓,最后一部更是有气无力——类似于“银行系搭车客指南”最后一部。总之,《猫和少年魔笛手》更好;“女巫蒂凡尼-阿奇”系列构思不错,但写得一般。

C-S-刘易斯,“纳尼亚传奇”系列。

在奇幻小说影视改编风潮兴起前,“指环王”系列和“纳尼亚传奇”系列长期占据各种奇幻小说榜单前两名。不过当“哈利-波特”系列和“冰火”系列影视剧播映后,影视改编失败的“纳尼亚传奇”在新一辈读者心目中地位下降了。在国内,“纳尼亚传奇”系列知名度远不如“指环王”系列。另一个阻碍是,“纳尼亚传奇”号称“写给儿童的传道书”,而中国人民饱经唯物主义熏陶,“宗教是精神鸦片”之类的台词说起来滚瓜烂熟,对带宗教色彩的“纳尼亚传奇”敬而远之。

看完小说,令我惊讶的是“纳尼亚传奇”系列一点也不说教。我本以为它会充斥“你应该做什么”、“你不应该做什么”之类的训诫——然而并没有。从类型上看,它是青少年奇幻冒险小说鼻祖,重点是“讲故事”,而不是“教做人”。我不是信徒,也不了解《圣经》,对于系列中的宗教指涉只能看出一小部分。而小说体现的善良、勇敢、慷慨等品德具有普适性,并非宗教独有。你完全可以将其作为一部青少年奇幻冒险小说阅读。

我看的是中英文双语版。如果你正在复习英语四级——恭喜,“纳尼亚传奇”会帮你找回自信。C-S-刘易斯是文学家出身,语言优美流畅,语法简单生词少。我手上这版的中文不能完全翻译出原文的美感,推荐各位阅读原文。当然,如果成年读者觉得小说太低龄向,给孩子阅读也行。

娜奥米-诺维克,《无根之木》。

详细评论:丁勾:如何评价2016年美国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获奖作品《Uprooted》?

又名“论同人大触如何将满满玛丽苏元素小说从玛丽苏悬崖边缘拉回来顺便拿了星云奖”。《无根之木》是近年星云奖获奖小说中比较“亲民”的作品;或者说,比它更好看的作品拿不到星云奖——中个平衡体会一下。

厄休拉-勒古恩,《黑暗的左手》,《失去一切的人》(即《一无所有》)。

《黑暗的左手》详细评论:丁勾:如何评价厄休拉 K 勒古恩的《黑暗的左手》?

《一无所有》是年度我最喜爱长篇之三。

《黑暗的左手》和《一无所有》是奠定厄休拉在科幻文学界地位的作品,两部作品都拿到星云、雨果双奖。《黑暗的左手》偏社会学,设想无性/双性人的社会结构。《一无所有》则偏向政治学:一名理想主义者在两个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世界撞得头破血流。我看过厄休拉好几部长篇小说,包括“地海传奇”系列,《一无所有》是她写得最好的长篇;从小说中也能看出是她耗费心力最多的长篇:严肃、深刻,不仅体现厄休拉一贯的社会/政治思辨,在写作技巧上也成熟出色。看完后我想拜倒在厄休拉奶奶脚下——如果可能的话——决定将她列入我最喜爱黄金时代作家之列(掏出小黑本儿。《一无所有》标志厄休拉不仅是出色的科幻小说作家,而且是出色的作家;当年连拿星云、雨果、轨迹三奖,从此奶奶和人打笔仗更有底气了(雾

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猫的摇篮》。

《五号屠场》和《猫的摇篮》是各种“史上最佳科幻长篇”榜单常客,但如果说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科幻作家——简直是侮辱人了!人家的目标是诺贝尔奖好吗?与其说《五号屠场》和《猫的摇篮》是科幻小说,更准确的说是讽刺小说。今年我看了他的另一本小说《囚鸟》,董乐山翻译;对絮絮叨叨的文风颇不习惯。但看《五号屠场》和《猫的摇篮》英文版,就get到文字魅力。

今年重看了四部作品。

尼尔-盖曼,《美国众神》十周年作者修订版。

我上一次看《美国众神》还是2007年。去年借着美剧播映的东风,中文版终于洗版。当年第一次看小说有点愣神,后来意识到和自己预想的不太一样。本以为神魔满地走、动辄魔法对轰,实际上要…平淡一些。一些读者对《美国众神》不满意,大概因为它与自己的预期不符。现在再看,终于get到小说的精妙:一个无限贴近现实、又带有超现实色彩、同时兼具黑暗面的现代世界。这种独特的世界氛围描摹能力,即使在都市奇幻/新怪谭类作品中也不常见。或者说,《美国众神》必须依靠长篇篇幅,才能将世界的魅力展现给读者。

尼尔-盖曼是典型的“靠才华吃饭”的作者,作品创意佳但欠雕琢。比如这次十周年修订版,修订部分反而破坏了原作设定,真是…

我不止一次看见有人说小说翻译得不好。我得说句公道话,看过盖叔好几部长篇,他的行文就是比较散漫。这是原文问题而不是翻译问题。而且这次修订版的翻译也跟着修订,第一页译文就有变更,所以有兴趣就放心大胆买一本吧。

司各特-霍金斯,《上帝图书馆》。

详细评论:丁勾:如何评价《上帝的图书馆》这本书?

已经安利无数遍,既适合奇幻资深读者也适合路人。小说结尾明显留了尾巴要写续集。

详细评论:丁勾:怎么评价彼得·沃茨的《盲视》?

2011年第一次看没看懂,今年再看…如果忽视设定轰炸,这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探险故事。小说对于自我意识的讨论很有意思,但堆名词的设定轰炸不一定是科幻小说正确的创作方向,我个人持保留态度。

特里-普拉切特、尼尔-盖曼,《好兆头》。

上次看《好兆头》是在十一年前《科幻世界 译文版》上。我个人很不满的一点,这套小说明明是特里-普拉切特和尼尔-盖曼合著——更准确的说,盖曼的点子,特里-普拉切特的文风,而且特里-普拉切特的风格更明显——现在整部小说都归到盖叔名下。再读小说,印象最深的是:为什么克鲁利和亚茨拉斐尔还不结婚?你知道小说怎么形容亚茨拉斐尔吗?“比十个腐女同人文主角绑在一起还基”。

掐指一算,年底我是绝逼看不完九本小说合集《凡尔纳科幻经典》,就到此为止吧。养病期间补完2017年的书债,这…还真不算因祸得福(痛苦的捂面。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后,一年能看完三十本书我他妈就谢天谢地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丁勾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1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什么书适合零碎时间读?
在过早年龄对书籍和电影的审美异于周围人,究竟是有害还是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