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两篇说了地球板块在显生宙数亿年间(5.42亿年至今)大陆的分分合合以及其驱动力的问题,涉及到地球表层的板块构造以及地下几千公里的诸多地质过程,气势恢弘。但是,这段时间内发生的最扣人心弦的事情,却是生命的演化以及大绝灭。
本片主要说说地球上自埃迪卡拉纪以来,地球历史上的几次生物繁盛及灭绝,侧重于从地质方面讲述生物兴衰的原因,并不涉及演化系谱(主要是我不懂o(╯□╰)o)。同时,介绍一些地球气候的变迁。
首先,还要从更早的生命说起。
前寒武纪的生命
前寒武纪,指的就是寒武纪以前,即5.4亿年之前,本系列的1-7篇中,着重介绍了这段时间内的一些重大地质事件。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可能在38亿年之前已经出现了(也有人认为是35亿年)。但在随后的三十多亿年的历史中,生命以及其缓慢地速度演化着,留下的记录非常少,但我们还是能从岩石中找到蛛丝马迹,大致描绘出生命演化的足迹。
在古老的太古宙(38~25亿年),出现了叠层石,这是微生物和藻类的遗迹。而古细菌也已经出现,并可能比较繁盛。早期的生命大都是厌氧的,因为那个时候大气和海洋中氧气极度缺乏(参见第三篇和第四篇)。但是,在这个极度缺氧的环境中,后来大气充氧的主力生物,蓝细菌,可能已经开始出现了。这时期的生物基本都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目前还没有发现真核生物和病毒存在的证据。
而到了元古宙(25~5.4)亿年,生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过,在刚开始的一亿年里(24亿年左右),出现了一些波折。上面提到在太古宙,生物圈整体上缺氧,生物大都也是厌氧的。而到了24亿年左右,则开始充氧了,也就是说地表的氧气开始多了起来。随着氧气一起来临的,是一场大灾难:我们日常所必须的氧气,对于那些厌氧生物来说却是毒气,大充氧事件使得大量的厌氧生物灭绝了。不过,由于氧气的高活性,也能够帮助另一些好氧生物更好地获得能量,从而快速发展。在此之后,生物演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绝灭之后的大繁荣。在这段时间内,真核生物出现,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简单多细胞生物也出现于21亿年。而叠层石在这段时间内进入了全盛期。元古宙的末期,出现了著名的埃迪卡拉生物群(5.75-5.43亿年)。
埃迪卡拉纪生物群
地球历史上,6.35~5.42亿年之间,被称为埃迪卡拉纪,这个名字起源于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山。在1946年,澳大利亚地质学家Reg Sprigg发现了位于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Ediacara)山地的庞德石英岩中的化石群,之后被命名为埃迪卡拉生物群。但直到2004年,国际地质学联合会(IUGS)才正式命名埃迪卡拉纪,这是在近120年内唯一命名的纪一级别的年代单位。
但是,埃迪卡拉生物群只是埃迪卡拉纪诸多生物群中的一个,当然也是最著名的的一个。类似的生物群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达两百多个,这也是本部分小标题为埃迪卡拉纪生物群的原因。
埃迪卡拉纪生物群最早出现于5.75亿年,多为多细胞无脊椎软体动物,体型独特,多呈枝桠状,冠状等,并发育放射纹,以印模化石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而且在寒武纪开始之前(5.42亿年),突然全部消失,与后世生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早在1868年,苏格兰地质学家Murray在加拿大东北部纽芬兰发现了一个盘状化石,后来被命名为Aspidella Terranovica。之后,在世界上多个地点发现了埃迪卡拉纪的生物群,生物群特征各异,其中以发现于澳大利亚艾迪卡拉山地的最为有名,并以澳大利亚南部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加拿大纽芬兰的Avalon生物群、非洲纳米比亚的Nama生物群以及俄罗斯西北部白海(White Sea)地区最有代表性。
咋看好像是众多各式各样的生物群在这个时候突然爆发,实际上却不然。如果向前追索,就可以发现,埃迪卡拉纪生物群中生物的特征其实早已经出现了。在7.5亿年以前,冠状的红藻、绿藻等已经出现,最早的两侧对称生物也出现在12~6亿年之间,而且,这段时间内,种类繁多的动物可能已经存在了,更为简单的放射状生物应该出现地更早一些。而在中国贵州瓮安发现的瓮安生物群,找到了有刺胞类以及对称的胚胎化石,时间则略早于埃迪卡拉纪生物群(5.9亿年左右)。种种迹象表明,埃迪卡拉纪各生物群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们继承了更早期生物的特征,但个头却大大地不一样了,它们长大了,肉眼可见,个头在毫米级至米级。但是,这段时间内出现的生物群之间的演化关系却不明晰,有可能是多点开花;都生活在海洋中,从浅水至深水都有发现,这也说明那个时候的海底已经相当地热闹了。
埃迪卡拉纪生物群的生与死
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生物界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只给出了一些假设。
上文中也曾提到,在埃迪卡拉纪生物爆发中出现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其实在大爆发之前的生物中大都已经出现了。所以,有人认为这次大爆发其实是生物自身发展的结果,当基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足够的变异,促使生物界发生巨大的变化。
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在埃迪卡拉纪之前,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地质事件,才是促使的生物界发生爆炸式的发展的主因。在本系列的第五、六、七篇中,集中讲述了10~6亿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有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雪球地球事件、氧化事件(大气或海洋进一步充氧)以及南半球的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等,这些事件可能是促成此次生物大繁盛的主因。
在埃迪卡拉纪生物群中,大多是个头较大的多细胞动物,对环境中自由氧的含量要求较高。冈瓦纳超大陆汇聚的过程中,可能形成了新的大洋洋流,加速了海水的氧化以及营养物质的运输。而雪球事件之后冰雪消融如海的时候,把陆地上的营养物质,比如硫、磷等带到海洋中,为生物的繁盛提供了足够养料。
但更为诡异的是,这么繁盛的生物群,怎么会那么突然就消失了呢?科学家给出了几种解释,但都不那么令人信服。
一种说法是,在埃迪卡拉纪的末期发生了一次生物大灭绝,导致了绝大部分物种消失,原因可能是海洋大缺氧。这次灭绝为随后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腾出了空间。
第二种观点认为,其实那些生物并没有灭绝,而是在埃迪卡拉纪之后,没再能保持它们的化石,即这个时候的埋藏条件发生了变化。在元古代的海底,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菌垫,由一层一层的细菌堆叠生长而成。那个时候的软体动物就依附细菌垫生长,死后就保存在这些够隔绝氧气以及水汽的细菌垫中,形成化石。实际上,埃迪卡拉纪生物群的动物化石基本全部保留在这些细菌垫中。而进入寒武纪,具有硬壳或骨骼的生物繁盛,破坏掉了细菌垫,所以保留下来的软体动物化石数量骤减。不仅如此,一些人认为埃迪卡拉纪并不存在生命的突然爆发,而是一个慢慢演化的过程,只不过在埃迪卡拉纪之前,埋藏条件不适合形成化石。这些突然的出现和消失,可能只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造成的假象。
第三种解释是,埃迪卡拉纪生物群的消失,是因为随后的寒武纪新的生命类型出现的结果。埃迪卡拉纪生物群中的生物,多是软体动物,活动性很差。而寒武纪,捕食类生物开始大量繁殖,造成了埃迪卡拉纪生物群衰落。
不管怎么说,埃迪卡拉纪生物群多点开花,并相继谢去,这是生命史上一次壮烈的尝试,并以失败告终。但不管怎样,还是有一些延续了下来,并造就了更为壮丽的寒武纪的生命大发展。
References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chean#Life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terozoic
[3]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7261/
[4] El Albani et.al.,2010,Large colonial organisms with coordinated growth in oxygenated environments 2.1 Gyr ago,Nature,466(7302),00-104
[5] Meert, J. G., & Lieberman, B. S.,2008,The Neoproterozoic assembly of Gondwan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Ediacaran–Cambrian radiation,Gondwana Research, 14(1), 5-21.
[6] Narbonne, G. M.,2005, The Ediacara biota: Neoproterozoic origin of animals and their ecosystems, Annu. Rev. Earth Planet. Sci., 33, 421-442
[7] Canfield, D. E. et.al., 2007,Late-Neoproterozoic deep-ocean oxygenation and the rise of animal life,Science, 315(5808), 92-95.
[8] Jensen, S. et.al.,1998,Ediacara-type fossils in Cambrian sediments,Nature, 393(6685), 567-569.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Olivine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