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收集「优陪会员计划」(戳这里了解课程的介绍)的反馈的时候,收到过很多留言说,我们的整个体系是把早教启蒙的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选材随处可见,创意随手拈来。
比如我们在0~1岁用镜子做情绪启蒙、用贴纸做自我意识启蒙,1~2岁用泡泡纸做大运动协调练习、用杂志实现拼图启蒙,2~3岁用一次性杯子学数学启蒙、用鸡蛋走进科学实验等等
在优陪里有很多的生活类启蒙活动,其实也基于我们的一个坚持:孩子的成长是潜移默化、浸泡式的,最好的效果永远是不经意间的、耳濡目染的生活课堂。
学龄前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体验式记忆,生活中那些最简单最常见的材料,也是孩子认知启蒙的好教具。真正体验过这些活动的孩子,才会更明白知识就像一片轻盈但有重量的羽毛,垂落在我们身边的每一寸角落。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生活中随手拈来的启蒙认知好材料。趁着周末时光,可以跟孩子好好玩一下这些浸泡式的早教小游戏,非常适合六个月到三岁的孩子。材料都是可以从大淘宝或者家门口的超市直接淘的,实惠、丰富,循环利用率特别好。
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启蒙的惊喜呢~让我们的生活,随时随地化身早教小课堂。
- 游戏一:套杯游戏
适合年龄:8个月-2岁
难度指数:★★
Joshua在9个月时喜欢上了玩套杯,给他几个杯子,他一个人就可以玩20分钟。套杯游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可以锻炼到孩子手拿物品的能力以及手眼的协调性,促进大脑的发育。
市面上有很多几十甚至上百块钱的套杯玩具,但我觉得这个游戏用家里的一次性纸杯一样可以达到效果。
把水杯一字排开放在孩子面前,根据依水杯摆放的顺序,拿起一个水杯套在另外一个水杯上,依次将5个水杯套一起摞起来。
我们可以选择演示给孩子看后,再将水杯依次排开,就让孩子去探索玩法。当然也可以从一开始就不给任何提示,然后把杯子都给到孩子,看看孩子会怎么玩。
可能有的孩子会不按游戏规则来走,比如玩着套杯游戏就开始玩「叠高高」,或者把一次性杯子捏,砸、揉得“面无全非”。但其实没关系,我们不需要太在意孩子没有真正按照游戏的规则去做,关键是要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把熟悉的事物探索出哪些多样的玩法。
- 游戏二:猜果子
适合年龄:5个月-3岁
难度指数:★★★
这也是我和孩子们常玩的游戏,叫做猜果子,这个游戏非常适合培养孩子的知觉恒常性。
什么是知觉恒常性呢?简单打个比方,小孩子都爱玩躲猫猫的游戏,这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消失的东西就永远消失了,所以当这些东西再出现时,他们会觉得很惊奇,这就是因为孩子的知觉恒常性没有发育出来。
用不透明杯罩住果子,让孩子猜果子去哪里了,然后打开纸杯,告诉孩子“果子在这里”,再让孩子去抓玩具。
杯子的数量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对游戏的熟练程度来决定。
以3个杯子为例,将3个杯子并排倒扣在桌面上,给孩子看一下我们手里的果子,并把它放在桌上,用其中任意一个杯子扣住它。然后,随机地移动3个杯子,改变它们的位置,然后让孩子猜:果子躲到哪里去啦?
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是一个练眼力和培养知觉恒常性的游戏,所以2岁以下的宝宝可能需要我们进一步启发,我们可以挨个指着杯子问他:“是在这个杯子里吗?”
而2岁以上的孩子则基本可以独立地判断了。
- 游戏三:传声筒游戏
适合年龄:1岁半以上
难度指数:★★
准备两个纸杯和一根长点的棉线。先在两个纸杯的底部各扎一个孔,再将棉线的两头分别从杯子的底部穿进去,最后在末端系上一根小棍,两个话筒就做好了。
传声筒的游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每次玩这个游戏,我家哥哥都会装作给我打电话的样子:
妈妈妈妈,我是Joshua,请问你是谁呀?
Joshua,你好。我是妈妈呀!
不对不对,你现在是小兔子Lily。
是不是非常有趣呢?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大家记得棉线要选择稍长一点的啊,不然就和面对面讲话没区别啦。
- 游戏四:比轻重
适合年龄:2-3岁
难度指数:★
大小轻重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是一个很习以为常的概念,但是从孩子的认知角度来说,却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事情,不过只需要两个小纸杯,就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的感知。
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纸杯,让孩子两只手拿着感觉一下重量。然后在一个纸杯里装满纸或者吸管,在另一个纸杯里装满豆子,再次让孩子感觉重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说出「轻」和「重」,让孩子的认知和语言联结起来:比轻重的游戏能让孩子初步感知相同体积的不同物品的重量是不同的。
除了比轻重,纸杯还能玩比大小、比高矮的游戏,只需要选择不同大小的纸杯就可以进行啦。
- 游戏五:插洞游戏
适合年龄:6-18个月
难度指数:★★★
我家的两个孩子从五六个月开始,就非常喜欢抠洞洞。在怀里抱着的时候,抠我的鼻子、眼睛、嘴巴,独立活动的时候抠地板的缝隙、玩具的洞洞、抽屉的夹缝。
这是因为孩子到了空间敏感期,而吸管插洞游戏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锻炼孩子空间感知类的游戏,而且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以及手部精细运动能力。
只需一个塑料洗菜篮,一些吸管,就可以玩起来了。将菜篮倒过来,教孩子往菜篮的小洞洞里面插吸管。
在16-18月龄的「优陪会员计划」课程里,我详细讲过为什么有些孩子在插吸管的游戏中不够专注,因为对于专注力游戏的道具选择,其实是非常讲究的,游戏中一定要有刺激孩子好奇心的元素,有供孩子自行研究和观察细节的东西,都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这个我们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游戏,对于小宝宝来说却非常难,所以我们不需要太追求结果。关键是我们要观察孩子拿起吸管、并插入到菜篮子里的动作特点,孩子能否「对准」目标,孩子做这个游戏过程中的专注力,比能够成功多少根的结果更重要。
- 游戏六:串珠游戏
适合年龄:2岁以上
难度指数:★★★★
孩子两岁后我们就可以尝试把孩子的吸管游戏进行升级,像串珠游戏就是能进一步强化精细运动,并且提升孩子专注力的好方法。
我家哥哥Joshua刚开始玩的时候,也会发脾气,因为把吸管用绳子串起来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一点都不简单,他需要足够的专注判断清楚绳子和洞口的位置,然后穿过去的时候,自己顾得了这一头又顾不上另一头,总是失败告终。
当我发现Joshua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给他更换了粗一些的管子和材质硬一些的绳子,并且将吸管稍微剪短,减小串珠的难度,然后他只要集中精力,就能把绳子穿过吸管了。
我在网上看视频回顾,发现很多爸妈在陪孩子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发现孩子一开始做串珠游戏有挫败感的时候,就会开始帮孩子穿线。其实不需要的,我们可以在旁边稍微帮孩子把吸管固定住位置,但不需要帮他穿线。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都是在这些小游戏里逐步建立的,简单的一个穿线游戏,可能就包含了孩子穿线成功的喜悦,以及总是无法对焦的沮丧,甚至是最终决定重新再来的决心。
取若干吸管,剪成小段,用绳子串起来。
年纪小的孩子只要能穿过去就可以了,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则可以玩出更多的花样,例如串手链,串项链。我家哥哥送我最多的礼物就是自制吸管手链,每一条都非常漂亮。
另外,除了单纯的串珠,我们还可以在吸管的长短颜色上想出新的玩法,例如让孩子按照颜色的分类来串珠教孩子分辨颜色,让孩子按照长短长短等顺序来串珠,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
最最重要的是,剪吸管这件事也可以交给孩子,他们一定会非常开心。
- 游戏七:吹画游戏
适合年龄:2.5岁以上
难度指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孩子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掌握吹吸管的技术的?吹吸管这个动作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孩子很重要的神经系统发育示范。因为只有当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逐渐成熟时,孩子才可以掌握最简单的双向运动。
漱口时的「吞」和「吐」,用吸管时的「吹」和「吸」,都是孩子掌握双向运动的表现。反过来,这也是对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的锻炼,是对大脑神经的刺激,提高孩子的IQ。
我在「优陪会员计划」里,也设计了一个吸管吹画的游戏。
用一次性滴管吸取准备好的食用色素水滴在纸上,再用吸管将颜料吹散,最后加入不同颜色的颜料,吹出不同的效果。
一开始的时候,可以稍微降低难度,选择纸张时尽量挑选吸水性不佳的画纸,同时将颜料稀释,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们更轻松地吹动水滴,达到效果。
在孩子们通过吸管吹颜料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转动纸张,让水滴朝不同的扩散。因为吸管很长,所以也不用担心孩子玩这个游戏,会把颜料吸进自己的嘴巴里。
我们也可以加入到吹画游戏里来,一起跟孩子们享受创作的过程。
其实当我们和孩子在玩这个游戏嗨起来的时候,整个画面就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创作作品,大家要记得把这些成品都保存起来,这也是给孩子最好的鼓励哦。
- 游戏八:水到哪里去了
适合年龄:6个月-3岁
难度指数:★
我们每天都用海绵抹布洗碗,但可能从没想过它居然能成为绝佳的实验教具。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孩子眼中却能变成魔法:当孩子们看到水被海绵吸“消失”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神奇。
准备一个小盆,在里面放一些水,让孩子把海绵放到水里,再拿起海绵,引导孩子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再让孩子用小手捏一捏海绵,“哇,水又跑出来了。”
对于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在玩之前我们还可以引导他先捏一捏揉一揉海绵,观察一下海绵的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游戏之后再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海绵能吸水,除了洗碗,海绵还能干什么?
这个游戏延展开,就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导图的雏形了(戳文章:思维导图那么好,其实不用等孩子大了才教)。
- 游戏九:模型压印
适合年龄:2岁以上
难度指数:★★
除了海绵,洗碗的海绵抹布也可以变身绘画中的压印模型。
将海绵抹布做成所需要的模型,剪好形状后将模型充分沾满颜料,以平均的力量在纸上盖印。
其实不光海绵抹布可以做压印模型,我们身边很多闲置的小物品也可以,例如矿泉水瓶盖、零散的积木,甚至切菜时剩下的白菜头,孩子的小手小脚都可以。
我一直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觉知生活”的人,他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创意,并且能够在这个生活课堂里翱翔。
当一个孩子能够从小意识到,原来熟悉的日常材料也可以成为自己新的认知来源,他们会更有机会去敏锐学习,什么是对世界的好奇,什么是知识的再创造。
现在我家两个孩子,看到大树会停留下来看蚂蚁的搬家,讨论蚂蚁行走的秩序、用什么来组织团队,以及窝巢的选择地点。
时不时都要搭建一个主题城堡,家里的快递箱、空矿泉水瓶、剩余的泡泡纸等,都成了孩子们脑洞大开的建构设计的来源。
这些都是孩子真实的生活剪影,是孩子“觉知生活”的一部分。
我也一直提醒自己,“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好的教育并非盲目出发,更不是趋之若鹜,它贵在恰到好处、落在成长的实处。生活和教育本身是不割裂的,能够跟孩子一起,带孩子过真实的生活,这也是早教启蒙最大的魅力之一。
希望我们都能让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 END ——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萌芽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