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落下帷幕,各方将未来寄托在了中国身上

为期 17 天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 11 月 29 日在埃及度假胜地沙姆沙伊赫落下帷幕。来自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与了此次大会。大会包括三项不同的会议:第十四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卡塔赫纳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以及《名古屋议定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

对于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严峻形势,与会代表一致同意要在 2020 年前加快行动,实现“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

“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是 2010 年在日本爱知县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上通过的《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中需要在 2020 年之前实现的五个战略目标。五个战略目标下面又包括具体可衡量的 20 条纲要目标。然而截止目前,20 个目标中只有增加保护区这一项接近完成,这与保护工作的紧急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1972 年之后,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已经损失了 60%科学家警告地球上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

大会执行秘书 Cristiana Paşca Palmer 在29 日的闭幕演讲一开头中就谈到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尽管《生物多样性公约》在过去 25 年里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但是生物多样性状态指标和我们现在的作为表明了我们仍然无法阻止眼下的生物灭绝危机。”

糟糕的现实情况,需要更加有力的行动,而这需要多方的力量共同参与。在演讲中,Palmer 表示在未来要进一步鼓励企业、原住民和本地社区进一步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中去。

在美国没有参会、欧盟内部意见不合、巴西越来越远离国际合作的情况下,加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基因测序成果如何共享等问题上的分歧,这次大会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成果。各方代表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未来寄托在了下一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的主办国中国身上,希望中国在阻止生物多样性快速下降方面扮演领导的角色。2020 年,第十五次《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在这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闭幕的前一天,中国举办了一场招待会。招待会上,中国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柏成寿表示在过去 25 年的时间里,中国在保护和遏制生物多样性下降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中国通过推动“生态文明”的理念,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强调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需要更为清晰的目标、更加有效的手段和更强有力的支持来推动“2020 后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完善。他还感谢了各方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对于中国举办下一次大会的信任。

2020 年的会议将对之后十多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大会的各国代表和环保人士希望在接下来的这两年时间里,中国能够拿出 2016 年法国支持气候大会的力度,最终达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巴黎协定》。

“我们告诉中国,生物多样性议程需要许多的支持。”在接受《卫报》记者采访时 Palmer 说:“主办国的支持对于《巴黎协定》的成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事情并不容易。由于生物之间互相作用的复杂性,很难给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制定出一个像《巴黎协定》中将气温升高控制在 1.5-2℃ 这样简单清晰的目标。

无论如何,现在还有时间做出改变,不过需要更快的行动,无论是增加保护地面积,还是禁止盗猎活动。这不仅需要政府层面的行动,也需要每个人认知的转变。

对于 2020 年的会议,Palmer 仍然抱有乐观的期望:“最好的结果可能是大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影响生活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保护,而不是只针对单一的物种。我们也需要让大众知道,没有生物多样性,我们就不会有一颗健康的星球。” 

题图来自:pixnio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