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7 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主要目的是吸取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教训,针对国内一批规模比较大且有重要地位的金融机构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风险。
所谓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指的是规模大、结构业务复杂,高度关联其他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难以替代,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或倒闭将对整个市场有较大的风险影响。2008 年金融危机中,雷曼兄弟、美国国际集团、印地麦克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从而引起全球市场新一轮崩盘。
为了防止金融机构特别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倒闭,2009 年国际成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出台《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机制核心要素》,要求 G20 国家建立相关的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减少对公共资金的依赖,以确保出现金融风险时能够快速、有序处置,防止个别金融机构倒闭引发系统性冲击。2014 年,FSB 对《核心要素》进行新一轮修订完善,要求各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应当全面覆盖各类金融机构。
简单地说,从 2009 年开始,国际监管机构以及各国监管机构相继出台一系列的监管新政策和特别处理机制,确保被纳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公司,在经营失败时能够得到安全、快速、有效处置,保障关键业务和服务不中断。当前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包含 30 家银行、9 家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从 2011 年起至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已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平安保险则是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之一。
中国在这方面也酝酿许久,但仍未确认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与国际的名单稍有不同的是除了大银行、券商、保险公司以外,被金融委认定的其他具有系统重要性、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也有机会入列。《财新》报道称,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公司也可能被纳入其中。
根据《意见》,参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公司,监管部门将按照资产占比和机构数量两套可选标准来衡量,即所有参评机构表内外资产总额不低于上年末该行业总资产的 75%;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参评机构数量分别不少于 30 家、10 家和 10 家。每年都将进行一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机构规模、关联度、复杂性、可替代性、资产变现等。一旦入选系统重要性机构,就意味着将比其他金融机构遵循更高的监管标准,比如附加资本要求和杠杆率要求。与此同时,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每三年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流程和方法进行审议,并进行必要调整与完善。也就是系统性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名单每年都会更新,且认定方式也会有所变化。
另外,在央行 11 月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也提到了相关的内容,即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金融业发展和监管实际情况,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和识别、监管要求和处置机制做出相关安排。其中包括央行将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上提出了市场准入、资本充足率等 7 项监管制度。
《报告》指出一些金融控股集团野蛮生长,体量大、业务杂、关联风险高、且监管缺失,可能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而在此前,彭博社曾报道,中国将建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首次提出了跨行业的金融机构必须持牌运营。而如果不持牌运营,则可能会被分拆。
不过,目前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仍未出台,且《意见》也只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框架,具体的监管要求和操作细节则还未明确。《财新》报道称,《意见》出台后各监管部门将再出台细则。当前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权限,分别由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各自对应负责微观监管,而央行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评估等。
题图来源:scmp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