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设计先驱威廉•卡梅伦•孟席斯(William Cameron Menzies)虽然是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室内装饰奖(Best Interior Decoration)的获得者,但艺术指导(Art Director)的身份在当时并没有出现。直到1939年《乱世佳人》的问世,业界才真正被孟席斯的电影视觉掌控力所打动,正式将该奖项命名为最佳艺术设计(Best Art Direction)。
随着电影艺术指导地位的提升,原本平面化为主的布景也渐渐向三维的真实建筑转换。建筑风格开始主导电影内容的发展,不仅仅是电影中人物的背景环境,而是成为一个强大的视觉叙事元素。于是,越来越多拥有建筑背景的电影人在好莱坞电影设计史上绽放光芒。
一、大制片厂的视觉“掌门人”
1893年,托马斯·爱迪生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制片厂“黑色玛利亚”(Black Maria),并成立了爱迪生电影公司,这为日后好莱坞“大制片厂”时代奠定了基础。
此时,一个生于1890年名叫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的孩子出生在了一个建筑师家庭。这位未来的米高梅电影公司首席艺术指导,也是日后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36位创始成员之一的传奇人物最开始只是在他父亲的建筑公司担任建筑绘图员,虽然不久后他便进入到了爱迪生的电影制片厂工作。
吉本斯一生总共获得了11次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此外还有38次被提名,就连奥斯卡小金人都是他负责监督设计的。离开爱迪生制片厂后,他将职业生涯全部倾尽到了米高梅电影制片厂,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作品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美国剧院建筑及舞台设计。
而与吉本斯同时代的另一外电影艺术设计大师是来自德国的汉斯·德尔(Hans Drier)。1885年出生于德国不莱梅的他在慕尼黑学习建筑,曾经是德国在喀麦隆的帝国主持建筑师,还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带入了后期美国的电影设计风格中。
从1927年至1950年,德尔一直是派拉蒙电影公司的首席艺术总监,三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23次被提名,可谓与吉本斯风头并进。
20世纪30年代开始,各大电影公司都拥有了各自的电影制片厂,分别拥有自己的头牌设计师。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头牌艺术指导斯蒂芬·古森(Stephen Goosson)。
1889年出生的古森在在底特律以一名建筑师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直到成为导演刘易斯·塞尔兹尼克(Lewis Selznick)的艺术指导。他在哥伦比亚公司工作了25年,设计了留名影史的1937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获奖电影《消失在地平线》(Lost Horizon,1937 )及片中现代竖直线条装饰风格的建筑群。
古森在电影《五十年后之世界》(Just Imagine,1930)中设计了20世纪30年代的第一个未来城市:被科技分裂的1980年的美国社会。 他在一个四百英尺长,二百英尺宽的气球衣架上建造了一个纽约市的缩影。
1930年,美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建筑业开始一落千丈。其中有一位叫罗伯特·博伊尔(Robert Boyle)年轻人从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进入了失业的迷茫之中,尽管他将来会成为环球电影制片厂的首席艺术指导,同时还是希区柯克的御用制作设计师。
在进入环球电影公司前,博伊尔曾在汉斯·德尔的派拉蒙艺术部门担任绘图员,但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凭借《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艳窟大扫荡》(Gaily、 Gaily,1969)、《屋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1971)和《神枪手》(The Shootist,1976)中的绝佳工作表现获得四次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提名。
虽然终身没有获得过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但博伊尔晚年是电影《The Man on Lincoln’s Nose》(获得200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的核心人物。在第80届奥斯卡奖上,主委会用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回馈给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二、冷战时期的视觉“设计师”
20世纪40年代,二战的爆发打断了欧美许多年轻人的职业梦想,但战争的经历也塑造了这一时期电影人的审美风格。
约翰·博克斯(John Box)和肯·亚当(Ken Adam)在二战期间分别服役于英国皇家装甲军团和英国皇家空军。岁数仅相差一年的他们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年轻时接受了同样的建筑学训练。博克斯在北伦敦理工学校(现伦敦城市大学)学习建筑,而亚当则毕业于更加出名的伦敦大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
约翰·博克斯从二战服役结束后,开启了耀眼的电影艺术指导生涯,共获得4次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及3次英国电影学院奖。而他的生涯高光点也与战争题材有关,他凭借着伟大的战争史诗片《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中令人赞叹的设计第一次获得了1962年的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在阿尔梅里亚拍摄的第一部重要大片,共有1000名编外人员和从沙哈拉沙漠带来的750匹马和159匹骆驼参与其中。 剧组技术团队由约400人组成,艺术团队超过150人。电影中出现的亚喀巴城实际建造在阿尔梅里亚附近干枯的河床之上,由300座建筑组成,根据1917年的样貌进行了精心设计。
另一边,从英国皇家空军退役的肯·亚当同样以塑造战争时期的电影建筑布景而闻名。作为德国出生的英国公民,早年的经历让他烙上了包豪斯和德国表现主义的印记。
“开始表现一个建筑时,应该考虑的是它的戏剧性,而不是做成它现实中的样子,应该打造一个高于现实的真实化风格(heightened reality-stulization)。”肯·亚当说道。
在与威廉·卡梅隆·孟席斯(William Cameron Menzies)合作《环游地球八十天》(1956)转型为制作设计师前,亚当曾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而他日后的电影场景设计图里也常常运用建筑设计的表达方式,马克笔便是他最喜欢的工具之一。作为007电影系列冷战视觉风格的缔造者,亚当真正地将现代主义设计手法带入了电影布景,甚至反哺、启发了现实中许多建筑师的设计。
说到电影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可能很多人会提及1982年上映的《银翼杀手》。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部片幕后也站着一位“建筑师”。
劳伦斯·G·波尔(Lawrence G. Paull)在加入20世纪福克斯艺术部门担任学徒之前,曾是一名建筑师及城市规划师,这让他日后对科幻电影中城市环境的设计运作更加了解,并在艺术上帮助他成为一名制作设计师。
波尔在1982年《银翼杀手》中担任了制作设计师,并因此提名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他负责的电影《回到未来》和《银翼杀手》都要求设计师了解城市规划的总体概况,了解建设一个功能性城市的所有要素:建筑,街道,人行道,水,电力和政府设施。 通过这些,波尔创造出了超越镜头且风格统一的未来城市。
三、拥抱工业的视觉“造梦师”
冷战结束之后,虽然好莱坞电影业因为电视业的崛起而短暂低迷,但随着工业化运作及特效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电影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将美国变成了世界“造梦”工厂。
2011年,一部在电影视觉艺术设计领域颇具里程碑式的电影《雨果》(Hugo,2011)诞生了,它的艺术指导,也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御用制作设计师的丹蒂·费雷蒂(Dante Ferretti)在电影的视觉创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让一年之后的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Best Art Direction)更名为了最佳制作设计奖(Best Production Design),电影艺术指导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除了《雨果》之外,费雷蒂的成名作包括《飞行家》(2004)《理发师陶德》(2007)《禁闭岛》(2010),并三次摘得了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1943年,费雷蒂出身在颇具艺术氛围的意大利,并在16岁离家到罗马学习美术和建筑。2016年,由于整个生涯在电影布景设计上的卓越成就,费雷蒂获得了罗马大学建筑学荣誉学位。
也许是欧洲人更喜欢研究浪漫的建筑,另一位1966年出生于英国的好莱坞电影艺术指导内森·克劳利(Nathan Crowley)在伦敦学了一年美术之后,来到了布莱顿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学。 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拥有建筑学学位,甚至他年少时住的玻璃屋也是父亲自己设计的。 克劳利曾在伦敦的托马斯·桑德斯(Thomas Saunders)事务所工作,与罗宾·摩尔 – 埃德(Robin Moore-Eadd) 共事了一阵,但他却对大多数商业建筑的空虚感到失望:“没有任何东西是有根基的…”
也许你不喜欢诺兰2017年的新作《敦刻尔克》,但你不能否认内森·克劳利在担任此片艺术指导时所达到的视觉艺术成就。对商业建筑失望的克劳利离开建筑工作后进入了《铁钩船长》的美术部,就此开启了电影职业生涯。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提名的他总是不断接受者电影视觉艺术创作的挑战:《星际穿越》中的太空想象、《敦刻尔克》的冷郁氛围、蝙蝠侠《黑暗骑士》系列的暗黑哥谭…
有趣的是,克劳利对建筑的热情在电影中得到了释放。在拍摄《摄触不到的恋人》(The Lake House,2006)时,克劳利真正地为电影设计了一栋建筑——湖边小屋,虽然这部电影并不是很受欢迎,但这个建筑作品却受到了公众的喜爱。可悲的是,由于与业主的关系,它在拍摄后被摧毁。影片女演员桑德拉·布洛克甚至说道:“我非常失望,因为我无法保留它,转移它,至少我们可以将它用作为某个宾馆。”
克劳利从设计草图到2000平方英尺建筑的搭建完成仅用了十周时间。虽然房子会受到强烈的湖面风力作用,但克劳利还是否决了会妨碍相机角度的对角支撑结构方案。最终,置景主任提出了“抗弯矩框架”结构,以尽量减少可能破坏房屋全玻璃墙面的横向作用力。该房屋获得了伊利诺伊州结构工程师协会颁发的优异奖。
随着电影艺术指导们对于行业专业素养要求的提升,建筑学的知识体系也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担任过《国王的演讲》(2011)、《悲惨世界》(2012)、《丹麦女孩》(2015)艺术指导的伊芙·斯图尔特(Eve Stewart)早期在中央圣马丁学习了剧院设计,但很快意识到做电影设计师需要大量的建筑知识,于是,她到皇家艺术学院深造,取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生于1961年的英国制作设计师伊芙·斯图尔特曾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提名,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2012年由休·杰克曼和安妮·海瑟薇等主演的歌剧电影《悲惨世界》。无论是电影的戏剧环境结构还是视觉氛围,但让观众沉迷其中。
好莱坞的电影艺术设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这离不开电影产业的壮大与对人才的培养与重视。电影是包容的载体,将包括建筑、音乐、绘画等伟大艺术融于一身。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职业电影人。当他们听到我不仅是对电影感兴趣,还喜欢艺术和建筑时(我在高中时候就上过一些速写课,那时我不知道自己要做建筑师还是导演),他们告诉我,我可以当制作设计师(或称艺术指导)。在他们解释制作设计负责什么的时候,我几乎哭了出来。有什么比通过视觉、建筑、色彩和规模讲故事更好的呢?我无法相信真的有这样的工作。”约翰·迈尔(担任过《艺妓回忆录》、《加勒比海盗4》的艺术指导)回忆第一次听到制作设计这个职位时说道。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专栏《筑·影·时代》 电影和建筑的跨界日记,不定期更新本人关于建筑专业跨界电影行业的学习经历、见闻和感想。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电影建筑师 公众号ID:set-arch-designer 专注影视布景设计研究的建筑人平台,用最建筑的视角探索与分享影视美术相关知识,定期推送建筑相关专业背景的电影人动态。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毁男孩的小图纸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