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 43 天后,蚂蚁金服旗下的保险产品相互保更名为相互宝, 称该产品非保险产品,而是一项网络互助计划。新的相互宝由蚂蚁金服独立运营。无论更名与否,该产品本质为互助共济服务,即参与群体中一人生病,人人为其出钱。
改名前的相互保名义上由信美人寿和蚂蚁金服合作于 10 月 16 日上线推出,实际该产品承保方为前者,以蚂蚁金服为背书、在支付宝平台推出。根据蚂蚁金服公告,由于信美人寿此前被监管部门约谈,被指出其涉嫌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性宣传、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被要求不能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计划”的名义销售《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意思是,相互保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对保险的定义,而监管存疑能否对投保人(参与成员)进行兜底赔付。
一般而言,传统保险产品承保方以及赔付方均为保险公司,而相互保的赔付方为加入成员,这种玩法并不属于保险产品范畴。原则上加入相互保的群体暂时不收费,但需要芝麻信用分 650 分以上,加入后如果有成员遭遇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等 100 种重大疾病,在等待 90 天后提供相关证明可获得理赔,成员年龄 39 周岁以下获 30 万元,40 – 59 周岁为 10 万元,出资人为加入的成员平摊费用,支付宝会自动扣款。
在这个过程中,加入成员无需像购买保险流程一样,提前做体检了解自己的情况,而是自觉确定自己没有存在隐患后加入。平台只是单纯地扮演担保方、确保成员疾病真伪、向其他成员收取平摊费用转向生病成员,并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相互保收取赔付金的 10%(现相互宝该为 8%)。
按照原来相互保的计划,参与成员要达到 330 万人(否则解散该计划),即使赔付 30 万元平摊下来每个成员也出资不到 0.1 元。在人人自危的当下,这的确可以成为很好的产品宣传。相互保上线一个多月便吸引了 2000 万人参与。
而随着信美人寿被约谈、并叫停出售该产品,蚂蚁金服接手该产品,改名并重新定义它的本质,非保险产品而是网络互助——与水滴互助、轻松筹相同性质。根据其公告,该产品参与门槛、赔付条件、赔付金额等不改变,因改名而有一年优惠期,即截至明年年底分摊费上限 188 元、多出部分由蚂蚁金服承担。
早在 2015 年时,保监会就曾发出警示,认为一些非保险机构基于网络平台推出的互助计划、因经营主体业务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存在风险,2016 年 11 月保监会出台《互联网保险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指出一些网络互助平台仍存在问题,包括网络互助计划承诺的赔付难以兑现,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等。同时,保监会曾要求对各地网络互助平台进行摸底,2017 年如轻松互助、比邻互助等不少平台因此关闭。
网络互助其实是相互保险的一种变体,通过订立合同成为平台的会员,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事故、损失承担赔偿责任。2015 年 1 月,保监会印发了《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的通知;2016 年 4 月开始同意并批准开展相互保险社试点,同年 6 月,信美人寿、众惠相互和汇友建工相互三家保险公司获得了试点资格,并于 2017 年相继拿到了相互保险牌照。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信美人寿、众惠相互、汇友相互在 2017 年推出相关产品后,该年净亏损分别为 1.69 亿元、6058.54 万元和 3106.63 万元。在这样的背景下,信美人寿、众惠相互分别找到了互联网巨头合作,前者和蚂蚁金服、后者和京东,但都没有成功——众惠相互和京东推出“京东相互”—— 11 月 13 日上线后,第二天就被叫停下线,原因都被认为是非保险产品,具体披露信息比较模糊。
《财新》援引业内人士称,相互保本质上是一款网络互助,只不过原先是由持牌的保险公司运营,现在这样一整改,等于把相互保打回了网络互助的原形。而网络互助最主要是看平台的可信度,从监管角度出发,最担心的是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流量突然失序。但近期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要设“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大银行、券商、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可能入列,目的是吸取 2008 年金融危机教训,确保这些入列的公司不会倒闭。
题图来源:Photo by Stavrialena Gontzou on Unsplash,有裁剪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