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食品的三大误区

随着“糖有害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无糖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不过,关于“无糖食品”对健康的影响也众说纷纭,各路“专家”的说法也经常互相矛盾。这里梳理一下关于“无糖食品”的误区,帮助大家正确认识“无糖食品”这个概念。

ywx-sugar-free

1、“无糖食品不一定无糖”

一些营养专家也这么说。关于这种说法有三种理由:一是“无糖食品中也还是还有一些糖的”;二是“无糖食品只是无蔗糖,可能含有麦芽糖等其他糖”;三是“虽然无糖,但是有淀粉,在体内还是会变成糖”。

按照国家标准,“无糖”是指每100克(或者100毫升)食品中所含有的糖不超过0.5克。按照这个定义,“无糖”确实也可能含有一些糖。这是一个“标注阈值”的问题,就像“0反式脂肪”是指反式脂肪不超过0.3%,而不是“一点也不含”是同样的情况。这个含量的糖对健康的危害可以忽略,所以纠结于这个“还是有一些”完全没有必要。

国标标准中的“不超过0.5克糖”,是指所有单糖和二糖,而不单指蔗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乳糖等等都算在其中。所以,“无蔗糖”但是有蜂蜜、糖浆、红糖、冰糖、果汁等等,也还是不能称为“无糖食品”的。如果把“只是无蔗糖,而含有麦芽糖等其他糖”的食品称为“无糖食品”,会被消费者打假索赔到吐血。

淀粉经过消化被分解成葡萄糖而被吸收,确实是“在体内变成了糖”。但是消化需要时间,这使得它对健康的影响与单糖、二糖不同,所以含有淀粉并不影响它是“无糖食品”。

2、“无糖食品无热量,可以减肥”

无糖食品有没有热量或者热量是不是更少,并不取决于“无糖”,而是取决于“含有什么”。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市场上有甜味的“无糖食品”分为两类:

一类是用无热量甜味剂,比如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甜菊糖、罗汉果甜苷等等高甜度甜味剂产生甜味。它们有的本身不产生热量,有的热量很低而甜度高,在实现相同甜度时的产生的热量完全可以忽略。如果是饮料,那么它们代替糖确实没有热量;如果是糕点、面包等食品,就需要考虑它们代替糖之后食物里含有的面粉、脂肪等其他食材如何。对于后者,往往还是要用麦芽糊精、精制淀粉或者油脂来产生口感,所以实际上的热量未必就会减少。

另一类无糖食品使用糖醇代替糖。糖醇不是糖也不是醇,而是一种低甜度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它们在人体小肠里不容易被吸收,没有吸收的部分到了大肠被肠道菌群分解利用,代谢产生的有机酸能被人体吸收。总体来说,它们能产生热量,但是比淀粉和糖要低一些。

3、“无糖食品不产生血糖波动,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

糖尿病人不能吃糖的原因是要避免血糖急剧升高。无热量甜味剂不会影响血糖,糖醇对于血糖的影响也比较小。也就是说,它们本身对于糖尿病人都是友好的。

但是,它们本身跟“用它们代替糖的无糖食品”是两码事。跟热量问题一样,对于饮料来说,就是用它们代替了糖而已,所以糖尿病人可以放心的喝。但对于糕点、面包、酸奶等食品,就需要考虑它们之外的食品原料是什么。在这些食品中,糖的作用不仅仅是贡献甜味,还要产生食物的质感。甜味剂只能产生甜味而不能产生质感,就需要其他原料来模拟口感。而“其他原料”如果是麦芽糊精或者精制淀粉,那么也会很高的升糖指数,糖尿病人还是需要很小心的。

糖醇除了产生甜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质感,所以用糖醇代替糖的“无糖食品”对糖尿病患者还是比较友好的。不过糖醇也还是会导致一定的血糖波动,而需要用大量糖的食品往往也含有比较多脂肪和精制淀粉,所以谨慎的建议是:糖尿病人可以吃,但适可而止。

本文来自云无心的微信个人公众号,编辑版首发于“全民较真”,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