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向小宝宝还是老太太的道德选择课题, MIT 发现了影响因素

晴朗的一天,你正站在一条铁轨旁,突然一辆列车从前方失控驶来。此时铁轨上站着 5 名施工的工人,列车的速度很快,他们已经来不及闪躲。你手边刚好有一个可以切换列车行驶轨道的手柄,但另一道铁轨上也站着一个戴耳机的人,没有留意到列车。

是否要拉动手柄,牺牲一个人来挽救 5 个人的生命?这是经典的“有轨电车难题”(又称电车问题),由哲学家 Philippa Foot 于 1967 年提出, 1985 年,美国道德哲学家 Judith Jarvis Thomson 又改编出了另几种情境变化。

“有轨电车难题”图示。来源于Wiki Commons

电车问题的存在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旨在通过一个两难的“道德困境”,让人对生活中的决策,和决策过程产生进一步的思考。提出后的几十年里,已经激发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热切讨论,在流行文化的创作中也频频重现。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愈发接近实现和普及,近年来对于电车问题的讨论,不论是热度还是紧迫性,都已然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2014 年,麻省理工学院( MIT )媒体实验室设计了一个名为道德机器的实验。他们创建了一个简易的游戏平台,收集人们在电车问题的不同变化中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而站在决策者,也就是实验的参与玩家的第一视角,会被提出这样的问题:这辆自动驾驶的汽车该如何选择?

道德机器假设的情境测试了 9 种不同比较下人们的选择分化:

选择人类还是宠物?乘客还是行人?人多的还是人少的?男人还是女人?小孩子还是老人?健康的还是肥胖的?社会地位高的还是社会地位底的?遵守交规的还是乱闯红灯的?以及作为这辆车,应该正常行驶不作为,还是做出选择?

道德机器中的几种情境:撞向4名儿童还是5名老人?来源于道德机器实验平台
道德机器中的几种情境:撞向一位医生还是一名流浪汉?来源于道德机器实验平台
道德机器中的几种情境:撞向护栏还是为了全车人的生命撞向行人?来源于道德机器实验平台

根据 MIT Tech Review ,平台上线后,收到的反馈数远远超出研究人员的预料。四年内,来自 233 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万参与者,已经做出了 4000 万份决策回馈,使其成为有史以来全球针对道德偏好的最大规模研究之一。

世界地图上标出了实验参与者的地域分布。来源《自然》
 

近日,一篇发表在《自然》上的新论文介绍了对于这批数据的分析。

一部分结果和人们的预期相差不大。比如总体来说,在相同的情况下,人们的反馈显示他们会选择挽救更多的生命,挽救儿童而不是成年人,挽救人类而不是宠物。

另一部分则显示出人们的决策趋向在地理、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异性。

比如说,虽然整体而言,人们的选择更加偏向于年轻人而不是老年人,但在一些东亚和中东国家,例如中国、日本和沙特阿拉伯,这种偏向的幅度不那么明显。研究人员猜测这与这些国家尊重长者的道德传统,以及集体主义文化背景有关。

另一个观察显示,国家繁荣(以 GDP 划分)和法治程度越低的地方,人们对于违法者,也就是闯红灯的行人越宽容,“大概是因为在他们的经验体系中,违法的后果和惩罚都相应地更弱。”

研究人员还发现,不是所有的情境下,人们都优先从数量上考虑应该挽救哪一边。而在这方面,来自个人主义文化背景,比如说美国和英国的参与者,则更加倾向于数量的重要性而不是其他因素。研究者猜测,这源于这些文化中对于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视。

论文还阐述了一些有趣发现。比如国家贫富差距越大,人们在道德机器中对于富人和穷人的态度也更加不平等;人们整体上更倾向于女性而不是男性,在女性健康和寿命预期越长的地区,这种趋向更加明显;而且显然,比起猫,人们更加倾向于狗。

a图蓝色柱状图显示出对于右侧群体的倾向程度。b图显示了对于单个群体整体的倾向程度。来源于《自然》

 

“人类历史上从没有像现在一样,允许机器在没有实时控制的情况下在片刻间就决定人们的生死。”论文的结尾写道。在同样的情况下,人类驾驶员只有瞬间做出决策,不论结果如何,外界也许都不会对其大加指责。但自动驾驶却允许将道德标准事先进行编程,也可以说,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伦理挑战。

但论文也承认这些结果并不是对不同国家人群选择的明确评估,也并不试图对政策决策者做出建议。

“我们试图在这里展示的是描述性伦理:人们对道德决策的偏好。”该论文的共同作者 Edmond Awad 告诉 The Verge 。“当涉及到规范伦理学,就是在现实世界中的设计应该留给专家。”

线上测试入口: http://moralmachine.mit.edu/ ;题图来源于 Giph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