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咨询师的核心竞争力是和来访者建立工作联盟的能力

很多答主从咨询师的角度去看待竞争力,但是我想不少人忽略了一点,咨询的目标是为来访者带来改变,或许是行为上的变化,或是情绪的改善,更深的是人格的成熟。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咨询师若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方式,就能够体现其核心竞争力。


咨询师和咨询师之间可能有哪些不同呢?

最明显的就是贴在咨询师脑门上的标签——咨询流派,也就是题主的第一问:「不同的流派之间有高低之分吗?」

答案是否定的!研究表明,不同流派之间没有高低之分。

早在20世纪70年代,认知行为治疗的创始人阿隆·贝克(Beck, 1977)首次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心理治疗的效果,他发现使用认知行为治疗,和当时治疗精神障碍普遍使用的丙咪嗪同样有效。从此开始,心理学家开始探讨不同流派的治疗效果。

例如,Hollon et al.(2000)发现,人际取向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心理动力学治疗都有效果(高于安慰剂效应),而其中人际取向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和药物治疗效果相差无几。在考虑了咨询进行的时长后,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方法也并不比其他疗法效果差。

后来,许多研究都表明,不同流派之间没有高低之分(Orlinsky et al., 2004)。

我们排除了流派的因素,回答题主的第二问:「咨询师的从业时长会影响咨询效果吗?」

答案是肯定的,有经验的咨询师确实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来访者

可是用从业时长来解释核心竞争力就肤浅了,它只是告诉我们,学习心理咨询这件事「熟能生巧」,可是如何是「巧」呢?

Martin et al.(2000)的研究告诉了我们,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什么是「巧」,那就是和来访者建立工作同盟的能力。Martin综合了79项研究后的元分析发现,工作同盟与心理咨询效果的相关为0.22,这个效果很显著,也十分稳定,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响。

换句话说,不论你的来访者如何,你的咨询流派如何,你如何使用咨询技术,你有多长时间的咨询经验,只要你能够在工作同盟这件事上做好,你给来访的咨询效果就会有显著提升


所以问题来了,如何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工作同盟?

1, 重视首次访谈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心理咨询中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在我们团体的案例督导中,常常重视的一个环节是人们听了被督导者报告案例后,对于案例中的来访者有怎样的第一印象,我们如何感觉这位来访者。

反过来思考,来访者对我们咨询师有怎样的第一印象,如何感知咨询师,也同样重要。

在首次访谈中,是咨询师「发挥空间最大」的时刻,因为在首次访谈中,咨询师需要给来访者第一次详述「知情同意」。很多咨询师忽视知情同意,认为由助理给来访看纸面的文件,签署一下即可。

可事实是,知情同意不仅要让来访知晓那些条例,更重要的是让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工作方法、专业性和咨询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在首次访谈时,做好知情同意是作为咨询师的你,唯一一次向来访者「秀出技术」的时候

2, 重视对情绪的提问,以及对情绪的即时反馈

肖甜(2016)的研究发现,咨询师更多地使用对情绪的提问,以及对情绪的即时反馈,能够显著提升工作同盟。

换句话说,当另一个人越关注我们的感受,并且这种关注非常即时到位时,我们会越喜欢对方,安全、信任、温暖的关系就容易建立。咨询关系中的工作同盟也是如此。

所以,有时候咨询师常常会自嘲,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回应时,不论对方说了什么都可以问:「刚才你说XX,你感受到了什么?」

3, 时刻觉察「哪些是来访者的需要,哪些是咨询师的需要」

人非机器,当来访者向我们倾诉一些非常具有情绪感染力的故事时,任何人都避免不了动情,我们或许为此感到悲伤,或许为此感到愤怒,或许为此感到无奈、紧张、焦虑,甚至是无聊和厌烦。

面对我们内心的这些反应,需要咨询师第一时间关注,我们下一步说出话,做出的动作,是在为了缓解我们自己内心的焦虑,还是在关心来访者,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思考和体会。

在肖甜(2016)的研究中有一项有意思的结论,当咨询师做出越多的自我暴露时,工作同盟的质量会越差。换句话说,当咨询师忘记了来访者的需要,而是全然处理自己的需要——缓解自身焦虑时,咨询师更有可能去讲自己——「我要用自己的例子来给来访者一个示范,这样ta就知道怎么做了」。

而这样做非但不会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专业,反而会感觉到,咨询师不再站在我的立场上感受我了。工作同盟便会削弱。

当这种情况走向极端时,便是李松蔚老师提到的「咨询师的自恋」。咨询师时刻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这50分钟的咨询里,真正花在来访者身上的时间便少之又少。

总而言之,不论是「不自恋」,「专业的知情同意」,还是「对来访感同身受」,都是指向一种能力,即和来访者建立充满安全、信任和稳固的工作联盟

以上。


学心理咨询,有我一个就够了:壹心理学院Pro—专业的临床与心理咨询学院

关注公号「壹心理学院Pro」,更多有趣、有料的心理咨询故事等你来。

本文作者: @曾旻

参考文献:

AJ. Rush, Aaron T. Beck, Maria Kovacs, & Steven Hollon. (1977).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cognitive therapy and pharmac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ed outpatient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1), 17-37.

Goodheart, C. D., Kazdin, A. E., & Sternberg, R. J. (2006). Evidence-based psychotherapy: where practice and research meet.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ciation.

Hyland, M. E., Whalley, B., & Geraghty, A. W. A. (2007). Dispositional predictors of placebo responding: a motiva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flower essence and gratitude therapy.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62(3), 331-340.

Hollon, S. D., Thase, M. E., & Markowitz, J. C. (2010).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3(2), 39-77.

Martin, D. J., Garske, J. P., & Davis, M. K. (2000). Rel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with outcome and other variables: a meta-analytic review. J Consult Clin Psychol, 68(3), 438-450.

Orlinsky, D. E., Roonestad, M. H., & Willutzki, U. (2004). Fifty years of psychotherapy process-outcome research: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Lambert, M. J. (Ed.), Bergin and Garfield’s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5th ed., pp. 307–389). New York: John Wiley. 

王恩界, & 周展锋. (2017). 心理咨询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全科医学, 20(1), 108-113.

江光荣, & 胡姝婧. (2010). 国内心理咨询的过程-效果研究状况及问题. 心理科学进展, 18(8), 1277-1282.

肖甜. (2016). 首次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与工作同盟的关系. (Doctoral dissertation, 云南师范大学).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壹心理学院Pro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有人在人多的教室更容易集中精力学习?
总是追求完美然后一事无成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