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发现老虎确实是6种,分化始于11万年前

恐怕很少有非专业人士注意过不同种类的老虎之间有什么外形的差异。似乎它们之间仅有的不同是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华南、苏门答腊、孟加拉……

但是,它们确实有差异。比如东北虎——也叫西伯利亚虎,是著名的大块头,传说体重最多可达 300 公斤,普遍在 170 公斤左右。而苏门答腊虎则要小很多,一般在 100 公斤左右。但是在体型差异之外,其实还是有更多细节差异。比如,东北虎的毛色呈淡橙色、条纹呈褐色、毛发浓密、条纹较少,而苏门答腊虎则毛色深、条纹密且呈黑色。

关于这些表面上的差异究竟意味着什么,之前研究者的观点并不统一。有人认为它们是非常不同的亚种,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们都是一样的,只是地理分布不同。

认为它们不同的人,长期以来认为有 8 个亚种:苏门答腊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华南虎、印支虎、巴厘虎、爪哇虎、里海虎,其中,后三种已经灭绝。2004 年的一项研究通过遗传技术发现,生活在马来半岛上的被认为是印支虎的种群其实十分不同,因此将其分离出来,确立了第九个亚种——马来虎。

2015 年,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区别是有,但并没有那么多亚种,真正的区别仅存在于生活在大陆上的种群和被称作巽他虎(Sunda tiger)的生活在印尼岛屿上的种群之间。因此老虎只有这两个亚种,一个“大陆虎”,一个“岛屿虎”。

把老虎种群分清楚,不只是为了学问,这还具有指导保护策略的现实意义。如果老虎都是一种,那么一地的种群数量减少,就可以用另一地的来补充,或者另一地的个体来杂交繁殖,但如果它们真的是很多不同品种,就不能轻易这么做,因为这会抹杀掉种群原有的特性,因此应该尽力保护原有种群。

最近发布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的一项由来自北京大学生科院、香港兽医局,以及美国、俄罗斯的学者的合作研究,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分析了被认为代表了世界现存 6 种老虎的 32 件老虎标本,发现老虎确实分为这 6 个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亚种——苏门答腊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华南虎、印支虎、马来虎。

研究还确认,现今所有的老虎拥有共同的祖先,在仅仅 11 万年前才开始“分家”,当时冰川期的气温下降造成了它们种群数量的下降和种群的分化。这解释了为什么老虎的遗传多样性是如此之低,不同亚种间是如此相似。

研究还发现,在大约 6.7 万年前,率先出现了大陆虎和被称作“巽他虎”的岛屿种群的分离。其原因可能是 7.5 万年前苏门答腊岛上的多巴(Toba)超级火山喷发,和它造成的随后数十年的全球性的火山冬天。

然后是距今约 5.3 万年前,孟加拉虎最早从大陆种群中分离出来,随后为时间是大约 3.4 万年前的西伯利亚虎和华南虎,最后是距今约 2.8 万年前的印支虎和马来虎的形成。

研究还确认了不同的老虎种群由于身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因此自然选择过程使它们产生了进一步的遗传分化。它还找到了与虎的适应性演化相关的基因组区域,比如与体型发育有关的基因。苏门答腊虎相对其他亚种较小的体型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当地缺少大型猎物。

这个研究既给老虎的保护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挑战。因为这意味着应当尽力就地保留各个亚种,避免杂交。但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些亚种自身种群数量真的已经不多了,比如西伯利亚虎就只剩下 500 只

题图来自维基百科,作者 Keven Law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