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滨水空间——相生相伴
四大文明阶段的滨水空间价值
人类的生存、发展,社会的演进、变迁,无不与滨水空间紧密联系、充分关联。如果说水是文明的起源,那滨水空间就是文明的空间载体。
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的原始文明开始,一直发展到铁器时代的农耕文明,人类更多的是从属于自然的状态,而滨水空间靠近生存必需的水源、便于运输的线形空间,价值更多呈现出生存意义。
随着工业革命的一次爆发,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逐级提升,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阶段,滨水区被快速发展的工业厂房、城市住宅等建构筑物占据。滨水空间不仅仅是生存,更重要的是生产价值。
近代社会的发展,也让我们认识到,生产价值固然重要,但是保护环境、美化空间、营造水岸场所在新时代下,在生态文明的大旗下,滨水空间的生产价值逐步削弱,生活、游憩、休闲价值逐步得到新的认识与重视。

人类社会&滨水价值——耦合关联
视线、活力、文化、生态价值的再认识
滨水空间的从生存空间到生产空间再到生活空间,价值的发掘也变得多样而丰富。从多个视角能体现更多的价值。
视觉纬度——标志性城市空间塑造
水空间无遮拦、难建设的特点使得滨水空间有充足的无遮挡视线,越宽的河道,越能提供开阔的视觉空间,地标建筑、构筑物与建筑群的展示价值在水岸空间展示效果更佳,比如上海的外滩与浦东三巨头,隔江对望。广州的小蛮腰与珠江新城隔江相峙。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活力维度——线形城市活力空间载体
作为城市建设水平较为靠前的上海,黄浦江两岸在2016年边开始提出两岸贯通的城市设想。西岸贯通工程率先启动,随后东岸贯通也在推进。作为最具活力的城市线形公共空间,滨水空间的活力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文化维度——承续城市人文历史脉络
孕育了文明的滨水空间,场地内经年累月上演着史实更替,或多或少的在场地中留下足迹。而文化价值作为游憩价值的部分,也逐步得到了当下的关注与重视。
生态维度——人造空间生态化先行地
对生态价值的重视从最早的学界到当今的社会人群乃至中央,都表达出巨大的认同。城市空间中率先、急迫需要生态化改造的空间恐怕莫过滨水了。
在滨水空间新价值的发现上,也同时发现了滨水空间的现实问题,曾经的人居建设对水岸空间重视不足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滨水空间建设、改造也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

人类建设&滨水破坏——重新认识
建设占据、滨水无绿
城市发展的初期,多沿水逐步到占据水岸,无序建设导致水岸空间被建筑、构筑物全线占据。有些建筑构筑可能随着时代推移演进具有较大改造提升空间,有些则不然,为滨水空间的改善制造了很大困难。

河岸硬化、生态不再
水系作为城市排水的重要组织,在快速工业化时期,为了高效的排水泄洪,通常以硬质水岸砌筑,排水快,但是也堵塞自然呼吸的生物流交换孔隙,同时景观效果很差,生态问题也是因此开始的。

棕地污染、环境破坏
滨水空间在快速工业化时期得到工业项目青睐,源自水岸取水的便利性与运输的便捷性。然而工业企业或轻或重的污染了水质与土壤,生态文明大旗下,棕地作为改造的一个重头也愈发得到重视。

水患侵袭、安之何地
虽说下勿近水而沟防省,水岸空间的无比吸引力,给了人类近水的无穷动力,然后水患也与滨水空间相生相伴,如何解决水安全与水景观的问题困扰了人类千年。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下,滨水景观的实践深切的表达出对以上问题的反馈与再修正。笔者选取了四个在不同维度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案例,来解释实践领域对滨水空间的改造、提升设想,尽可能全面的囊括滨水空间的解决对策与设计思路。分别是:
1. 中心区复兴为目的——活力修复主线贯通
sasaki——苏州河城市设计
2. 水岸生态化为目的——自然呼吸水岸实践
戴水道——加冷河碧山公园
3. 棕地修复化为目的——文脉承续棕地活化
土人——后滩湿地公园
4. 滨水安全化为目的——水岸安全复合设施
BIG——曼哈顿BIG U

1. 中心区复兴为目的——活力修复主线贯通
sasaki——苏州河城市设计
上海的黄浦江与苏州河是众所周知的重要河流水系,承载了上海的历史发展、见证了城市的兴衰更替。苏州河也是上海的母亲河,而经年累月的城市建设,对苏州河曾经的利用也体现出与当下时代需求的不匹配。苏州河呈现在设计者或者大众眼中的问题聚焦在以下方面:
1)水岸空间占据
城市建设前期的无序扩张占据了大部分水岸空间,并未预留生态缓冲空间。
2)河岸垂直硬化
河岸均以硬化,生态功能难以为继,只能通过人工曝氧,生态浮岛等措施提升场地生态效能。垂直驳岸的比例达到了总长度的90%(sasaki统计),苏河沿线亲水空间仅一处(蝴蝶湾)。

3)沿线阻隔分离
由于两侧的水岸空间占据,甚至难以提供足够宽度的滨水道路。
4)临河难以见河
河岸北侧临水隔着防洪墙,可见水,而南岸则由于地势问题,难以见水亲水。

问题和城市滨水空间都很相似,但此类空间最具有特殊性的恐怕莫过于水岸公共空间的严重不足,而导致设计上难以有所作为,通过拆迁建筑回收用地的方式来扩展岸线纵深,在经济上具有很大风险。那么问题就转变成,如何在有限的水岸沿线,通过设计手段来解决以上问题。
sasaki给出的答案不能算完美,但是还是做了创造性的方法与对策。
立体化——提高连续
多元化——创造差异
考虑到滨水空间的不足,水平方向无法取得空间拓展。立体化无疑是可以实现的最可行路径。因此方案提出了两条不同的线路交织,创造了两个主题的滨水空间,通过立体化抬升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
方案提出了两个主题:堤景&水韵。一高一低,交织于河流,凸显观景与亲水两个特点。

苏河两岸,一高一低,隔河互望——视线

提供了诸如生态浮岛、漂浮湿地、栖木、沉水植物、湿地台阶等手段,在有限的空间中做无有限的文章。——生态

针对防洪墙对城市与水岸的割裂,局部采用的堤外抬高手段(raise),防洪堤后退(retreat),防洪墙顶加顶路(elevate),沿岸漂浮步道亲水(float),局部水岸打开亲水(open)手段来解决亲水、看水、戏水问题。——亲水

设计呈现的平面图,和各位脑海中可能存在张牙舞爪的花哨图案完全不一样,因为空间的局促性也决定了,图案式思维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也像极了芝加哥滨河的改造设计


城市中心区,两岸占据、河岸硬化等问题,是最为常见的。方案给出的设计态度无疑佐证了目前的主流价值观。设计方法与策略有一定在地特征,值得同类型项目借鉴学习。

2. 水岸生态化为目的——自然呼吸水岸实践
戴水道——加冷河碧山公园
类似于苏河沿线的生态问题。河道硬化,排水来得快也去的快。

但又不同于苏州河局促的城市空间,加冷河位于公园内,两岸的绿地空间有充足的改造空间。而滨水空间的生态价值则可以表现得更淋漓尽致。设计者也同样以此做文章,展开设计。上图是设计前后的对比,原本明确的河道空间,可能已经并没有那么强的视觉线索,取而代之的是与公园连成一体的自然式水岸。
设计者一改原本24m宽的硬质河岸,两侧采用不同坡度的改造方式,一侧略陡,一侧缓和。改造后的竖向关系,有两大提升,1.将公园雨水汇流至河道,2.局部拓宽河岸,水位越高,水面面积越大,能够蓄积雨水的空间也有越大。

能够实现这样的设计构想,往往和精细精准的竖向设计分不开,同样归功于新加坡的热带气候,可以让植物快速生长。保证枯水季节的水系保持问题。(植物遮蔽,蒸发量减少)

暴雨时候可以蓄滞大量雨水,暴雨过后,随着河水的慢慢退去,亲切的水岸空间可以回到人群活动中。

侧重雨水调蓄的生态化公园设计,建成后,具有很好的自然教育与科普示范价值,因此该公园也成了很多团体、自然教育人群的喜爱之地。

从平面图的解读可以清晰判断出,正常水位、暴雨水位所形成的水面状态。而主要的滨水路均能保证在汛期仍然出于安全位置;平时亲水的淌水小路则可能在汛期被淹没。主要的跨水道路均采用人行桥梁建设,即是一景也是保证汛期安全的方式。水系的或曲或直,或宽或窄并非纯粹出于造景考虑,而更多考虑生物多样性的生境多样考虑。

项目的成功,精细化的竖向设计与雨水管控功不可没。(获ASLA)

3. 棕地修复化为目的——文脉承续棕地活化
土人——后滩湿地公园
世博会期间设计的后滩湿地公园,临黄浦江畔,场地问题其实也未能逃开滨水空间的常见问题,甚至还叠加了世博时期与后世博时期使用人群、使用强度变化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包含了
文化的、生态的、社会的、安全的、弹性的科技的七类问题(土人表述)

棕地作为城市绿地改造,是这个场地提升的众多问题的较有个性的问题。因此也是我希望从中有些借鉴的关键点,当然其他方面问题,该方案也有详细表述与设计,在此不做过多解析,避免过多的无关信息干扰阅读。
土人的设计,从人类文明史与水岸空间的关系阐述,认为场地内历经的四种文明阶段,应该在空间上有所表达,也造就了,后滩公园沿水平行互通式的营造了三条脉络。以“滩”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回归自然,追忆渔猎文明。以田园江水,借梯地禾田消极场地水岸高差,并体现农耕文明。以工业遗存,保留工业化时代的物化遗迹,回顾工业文明,整体组合的城市公园与生态空间体现后工业文明。

文化概念的物化演绎是理顺场地文脉的方式。这个方式土人在莫斯科的zayadye公园竞赛中再次运用。
而工业遗存的再利用手法有诸如工业厂房构架保留,立体绿化考虑的空中花园设想。
(建成实景与设计方案)

水岸码头与建筑、龙门吊等重新组合,改生产性码头为游乐型。

有些码头则通过构筑物的荫盖,休闲设施置入,结合对岸的城市视线,打造新的城市观景休闲空间。

场地内遗留的工业设施,尺度适合的工业机器则与部分的活动空间通过活动策划与设计,让设施重新焕发活力与价值。

让曾经的工业痕迹不至于消失殆尽,也解决了完全重建的高成本问题,(虽然保留也未必真省钱)这些是土人再后滩公园在棕地改造类滨水空间设计中提供的设计策略。该方案也获得了ASLA奖,相信获奖的原因也不仅仅是以上的优点。诸如内河人工湿地的设计以及实实在在水系净化的自然功效。

弹性化满足世博会前会后的设计措施

刨去与传统园林相悖的审美观点,土人的后滩湿地公园设计,从方法论角度、园林技术提升、棕地修复角度,还是非常可圈可点。
4. 滨水安全化为目的——水岸安全复合设施
BIG——曼哈顿BIG U

BIG U的设计,遇到的问题是所有滨水区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临海地区的滨水安全问题,比内河更为复杂,也更有挑战。这一切源自桑迪飓风对曼哈顿地区的破坏。

BIG U一举击败了148名对手,赢得了3.5亿美元的奖金。
从滨水空间的现状标高与城市防洪水位的高度来比较看,6英尺的现状标高与15英尺的设计防洪标高差了9英尺,折算成m,大约落差在2.8m左右。如果在曼哈顿环岛南段构筑一个高达2.8m的连续防洪墙,则会把水岸空间与城市分割断开。安全固然重要,但如此完全割裂式的防洪设计是大家都无法承受的。

所以BIG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弹性基础设施,这个防洪堤也就是这个基础设施的载体。它符合的诸多的功能于一体。这个防洪墙(堤),内外的2.8m高差设计,可以结合内外两侧的实际功能需求,承载更多城市商业、公园绿地、城市建筑功能。

沿着曼哈顿半岛长长的岸线,有的水岸是高架道路、有些是滨水绿地、有些是临水住区,复杂的现状与错综的权属,让水岸沿线改造的困难更为突出。BIG的设计策略是整合绿色基础设施,把防洪堤和不同段落的功能需求结合设计,将原本不利的阻隔水岸的防洪工程设施要素,转化为复合了城市功能的积极线形空间。
设施的提供也为活动的策划提供了空间。骑行、跑步、散布等活动都可以沿着新的U形防洪堤展开。

设计方案将曼哈顿滨水沿线,根据实际情况分成了7个大段落,十多个小段落。每个段落有着同样的防洪要求和不一样的功能需求与实际现状。因此如何就地设计,BIG给出了大胆且有较强操作性(这个可存疑)的设计方案。
东岸段落
big提出的概念是桥接平台的概念,将公园临路的边界整体以自然地形的形式抬高。改变传统和道路平交的人流导入公园为立体接入。

防洪堤既作为公园的边界,提供立体交通进入水岸空间,还可以将车行道路的噪音、尾气与公园空间分隔。

在设计的远景考虑上,未来把城市道路完全覆盖,来扩大公共活动空间,把城市与水岸用立体绿色空间完全链接起来。

东南岸段落
东南岸段落面临的则是高架路直接临水而建的问题,缺少足够的空间腹地放坡来缓冲近3米的地、堤高差。

BIG的设计策略则是利用桥下空间,增加社区活动设施,以构筑物的形式出现,同时兼顾防洪墙的功能。
夜幕来临,掀起挂着的防洪设施,一侧可以提供照明,在洪水来临,放下挡板可用于阻滞海水倒灌。

南岸段落
南岸段落的构成比较复杂,有公园,也建筑也有高架路直接临水。因此设计也呈现出更多样的选择。在公园,以地形堆砌生态化设置防洪堤,解决安全与水岸过度问题。将博物馆与学校的功能与防洪堤地形结合。

桥下建筑提供城市商业服务,路口则打开,以弹性收缩门或挂起的防洪墙提供弹性使用。

在汛期提供观水空间,体现人与自然在技术辅助下和谐相处。(很酷的设计)

BIG U的内容也远不止以上部分,以上仅仅管中窥豹式只字片语的了解这个ASLA案例滨水设计的态度与思考,方法与措施。或许能从中获取片段对个人有价值的内容。

在生态文明大旗下的,以上的四个案例,目前其中三个获得了ASLA。
四个设计,从价值取向、方法体系、技术支撑,都展现了较高水平。
四个设计,有些大致相似的问题,但是又有着各自侧重的问题。
苏州河沿岸空间不足导致的立体设计,观水近水的活力价值更为突出;加冷河通过精细竖向设计,汇水滞水的生态价值更为突出;浦江后滩公园自身棕地的属性,净水用水的价值更为突出;曼哈顿滨水区则受困于飓风洪灾,防洪乐水的价值更为突出。
根据吕圣东 2017年12月5日,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滨水空间设计讲座整理。
管中窥豹,多有不足。
码字不易,感谢赞赏。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吕圣东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