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经济增长放缓、去杠杆、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的生存面临着融资、贷款、发债等多方面困难。
近期,多项解困政策密集出台,例如上市公司募集配套融资可以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11 家证券公司设立 210 亿母资管计划,银行、保险、国有企业和政府平台设立子资管计划,形成 1000 亿元总规模,专项用于帮助上市公司纾解股权质押困难;央行行长易纲鼓励、肯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信用增进公司就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等。
官方最近一次出手是在 10 月 26 日,由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发行了第一单纾困专项公司债券,规模 10 亿元,利率询价区间为 3.6%-4.6%。
对投资方而言,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配套融资、可转债等融资,有比较多的退出和回报方式,如果股价表现好可以高位抛售,表现差的还有债转股的退路,拿到更多的上市公司控制权。
但债券的投资回报方式很单一,就是借钱企业按时还本金、利息。所以,债券市场更注重现金流层面的偿债能力,给到企业的利率、不同企业的利率差别,与经营质量、盈利能力、企业性质、资产情况高度相关。
在经济快速增长、信贷宽松的时期,企业融资、贷款、发债的成本都比较低;但在经济放缓、去杠杆的时期,有更多房产土地等硬资产和地方政府信用背书的国企,与普通的民企,在信用上的待遇就迅速拉开差距了。很多国企的债券评级还是最高的 AAA 级,利率也平稳;但中小企业的债券评价可能只有 AA+、AA 级,而且利率快速上升。

信贷紧张,加上再融资新规、减持新规、质押新规大幅削弱了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股权质押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核心融资资金来源。不幸的是,A 股自身的问题叠加不确定的外部风险,导致股指不断下滑。股价高位时的质押融资,到了股价低位时就会遇到平仓危机。
在 6、7 月份的时候,监管部门已经看到了危机的苗头,先后推出扩大 MLF 担保品范围到 AA 级和 AA+ 级公司信用债券、央行定向降准、央行窗口指导银行增配低评级信用债投资等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受此影响,AAA 级债券与 AA 级债券的信用利差曾收窄,但到 9 月,又重新扩大。也就是说,货币宽松还没法转换成信用宽松。
去杠杆时期的债券发行成本上升,对于很多靠加杠杆来改善经营的企业来说,是巨大的考验。这一点,在地产行业就展示得淋漓尽致。
恒大、融创、碧桂园、华夏幸福,2016、2017 年在债务和业绩上都突飞猛进,但到了 2018 年举步维艰。例如,9 月份,现金充裕的万科发行 20 亿债券,利率只有 3.35%;债务沉重的华夏幸福发行 2 年期债券的利率是 6.5%,3 年期的利率高达 9%。而在整个第三季度,万科用了 458.7 亿买地,规模几乎等于恒大、融创、碧桂园、保利的同期拿地金额总和。
因此,给企业设立专项债券,降低企业发债成本,是信用重新放宽的重要一步,有望使企业在经营、资金周转状况上触底反弹。
题图来源:Pixaba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