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鬼」、「小弱智」这种私密的称呼,别在孩子面前说好吗?

爱人之间总会有那么一些羞羞的属于两个人独有的“腻”称。但是一旦有了孩子,这些甜蜜的昵称就该收一收了。

我收集了几条留言:

  • 私下里娃她爹叫我“宝贝”有外人的时候就叫大名,但是因为叫习惯了有时候即使有人也喊“宝贝”,感觉特别难为情。
  • 一般都是叫老公,我女儿也叫老公我立马纠正妈妈可以叫老公,你是叫爸爸,不能叫老公!
  • 默默把微信里老公的名字改回了他的名字,总觉得他爱发脾气,动不动就不高兴,于是之前给他标注了“不高兴”
  • 我称呼我老公为军哥哥,于是乎,大宝惹他爸生气的时候就呼过去叫军哥哥军哥哥,至于喊我,基本都是妈妈。
  • 我儿子在家里一直管他爸爸叫大哥,我们也没觉得有什么妥的,就没阻止他,他们爷俩就这一直大哥小弟的叫着,后来儿子幼儿园搞亲子活动,老师让孩子们介绍一下家长:我儿子指着他爸爸张口就是这是我大哥,然后又指着我想了想说这是大妈……

前几天一则新闻。3岁女童与家人走失。民警询问父母信息,孩子说:「我爸爸叫死胖子!」

不仅是民警,就连屏幕后的广大网友们,也都被这句话逗乐了。

原来,这个孩子的家庭中,妈妈经常喊孩子爸爸为「死胖子」。这个或许是亲昵的称呼,却被孩子当了真。

而当日常「嘴炮」内化成孩子的认知,却没人能笑出来了。

一对夫妻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互怼」。指导孩子做功课时候也不例外,爸爸嫌妈妈学历低,而妈妈则反讽爸爸薪水低。

一次,妈妈要给孩子检查作业,没想到孩子说:「妈妈,爸爸说你是智障,我怕你会算错。」

原来,大人间的所有互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所以我们提高自己,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但我们都忽略了一点:亲子关系并不是养育的全部,家庭才是。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敏感。


日常称呼,折射出家庭的教养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的行为上。

上周,同事雯姐在办公室吐槽8岁的儿子。

雯姐说,孩子什么都挺好,就是说话没大没小。他想喝水,会对雯姐说:「喂,给我倒杯水」;他想吃虾,会对奶奶说:「哎,奶奶,晚上做虾给我吃!」

在学校,他对同学也「哎,喂」地称呼,甚至有时,对老师说话也会这样。

因为这事儿,有老师还专门跟雯姐沟通过几次。雯姐也试过和孩子谈,但基本无效,好个两三天,之后照旧。

孩子虽小,但常用这种语气词也显得不太礼貌,正当大家唏嘘的时候,财务部张哥推门进来:「哎,昨天的合同给我一份。」

只见雯姐快速递出去一个文件夹。

雯姐和张哥是公司的夫妻档,我们经常用「默契」来打趣他们严丝合缝的配合。但这次,我心里一动,问雯姐:「平时你们夫妻在家,都会怎样称呼对方?」

「老夫老妻了,哪有什么称呼!当了一天的同事,晚上回家连话都不想跟他说。」

同样的事情,也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综艺《爸爸去哪儿5》中有一期,jasper想吃鸡腿,就对爸爸陈小春说:「嘿!我想吃那个,你给我夹。」

陈小春当时几乎愣住了,不过他控制住自己的暴脾气,把菜夹给jasper,同时严肃又极为认真地对jasper说:「嘿什么?我是爸爸,不能嘿,要叫爸爸!知道吗?」

后来,jasper再也没叫过「嘿」,不仅对陈小春,也对节目中的任何人。

称呼,不仅是单纯的名号,更是一种社会化身份认同的体现。

在一个不把称呼当回事的家庭里,孩子意识不到社会化身份重要性,把「不礼貌」当有趣,难以获得社会认同。

董卿说,你想要孩子是什么样,自己就先成为那个样子。

因为孩子的脾气秉性,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家庭和父母的修养。


日常称呼,决定了家庭的温度

从心理学上说,夫妻间的称呼,是彼此亲昵的直接体现。

《军师联盟》里,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与刘涛饰演的张春华伉俪情深。但剧外,剧情却被史学家诟病。理由就是史书上司马懿对张春华的称呼:老物。

据记载,有次司马懿生病,张春华前往探望,司马懿大呼:「老物可憎,何烦出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老东西真讨厌,快出去!」

张春华自觉受辱,遂绝食。而儿子们也自觉站在母亲一边,同时以绝食要挟父亲。司马懿只得认罚,不过他仍心有不甘地说:「老东西没啥可惜的,就是怕坑了我的儿子们。」(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看一个家是否有温度,不要看房价几何,权势多厚,要看这个家庭里的人都是如何称呼对方。确切地说,是夫妻间如何称呼彼此。

当下热播的《如懿传》里,因为十三阿哥的夭折,皇帝心生埋怨,疏远如懿。数月过去,皇帝再见如懿后,开口的第一句话竟是:「皇后近日可好啊?」

之前,皇帝一直都称皇后为「如懿」。如今,「皇后」的称呼一出口,不光如懿,连观众都知道:帝后是彻底生分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隔离,是「冷战夫妻」的最常见特征。

就是说,如果夫妻间感情不和谐,而又不想明示,他们往往会尽可能地保持一种克制的相处氛围,俗称「生分」。

笑容可以伪装,言辞可以粉饰,但对彼此疏离感的称呼,是骗不了孩子的。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在面对困难时,会倾向于选择逃避。因为他们从父母处学来的,就是「冷处理」。


亲密关系,要有序有度

武志红在《为何爱会伤人》里说过:夫妻间的亲密关系,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

只有当孩子意识到父母间的亲密时,他们才会心无旁骛地看世界。

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用行动告诉他们:爸爸爱妈妈,而妈妈也爱着爸爸。

少在孩子面前用「嗔怪式称呼」

嗔怪式称呼,比如妈妈叫爸爸「死胖子」「死鬼」,爸爸叫妈妈「小弱智」等。这类称呼更适合私密的情感宣泄,不适宜在孩子面前频繁互称。

因为孩子无法理解大人的「小心思」,即使是懵懵地懂了点,也会因「羞于对外人言」,而对父母的行为生出羞耻感。

秀恩爱如霍思燕杜江夫妇,在孩子面前,也是代入孩子视角,用「爸爸」「妈妈」称呼彼此,反而更显温馨有爱。

管理情绪,给孩子多点「安全感」

对孩子来说,父母对彼此的称呼,是家庭感情是否牢固的「晴雨表」。这份「晴雨表」,直接决定着孩子能获得多少安全感。

父母越恩爱的家庭,孩子的安全感越高。

既然是生活,又不可免俗地会有不和谐的声音。这个时候,要给孩子最直接的「安全反馈」。

比如,可以与伴侣约定,给彼此一个「过渡期」的中立称呼。吵架前,是「爸爸」「妈妈」,吵架后,是「孩子爸」「孩子妈」。

孩子一定会敏感地发现,你们彼此的称呼变了,但孩子并未从中获得任何负面反馈信息。


小称呼,大世界  

有句话说,爱一个人,是会写在眼睛里的。那么,爱一个家,以及是否能恰当地表达爱,也藏在我们对彼此的爱称里。

杨绛称钱钟书为「默存」,那是他的字;钱钟书则叫杨绛为「季康」,那是她的名。

再爱,再亲密的关系,都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多好。

好的称呼,一定是克制的,既不会甜到发齁,也不会冷到伤人。身为父母,只有当我们彼此尊重、彼此相爱时,这个家,才是个有温度的家。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好的家庭,好的教育,才会有好的孩子。」

愿每个家庭里的人都深爱,并被彼此温柔相待。

作者:大fairy,家有一宝,以字写情。愿岁月静好,内心安宁。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凯叔讲故事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