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涯多肉
在《沙漠风暴2:重返巴格达》、《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汤姆·克兰西:彩虹六号:围攻》,这诸多的游戏中,一支传奇般的部队露出了他们戴着兜帽和防毒面具的影子。在北非的沙漠,在马来的雨林,在中东的废墟,在北爱尔兰的高原,都留下了他们的痕迹。
他们就是英国皇家特别空中勤务团,简称SAS。
那么,我来讲一讲,关于他们的传奇往事——从二战的艰苦斗争,到马来亚战争的游击行动,再到福克兰战争的一路挺进,直至今日。
本文结合P·D·格里芬、格利戈里·费列蒙特-巴恩斯、迈克尔·E·马斯库、安东尼·坎普、克里斯·麦克纳博等人所著关于英国皇家特别空中勤务团22团的相关书籍、资料、文章等进行叙述与介绍。
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普林斯盖特事件——一战成名
楔子:明暗两路
1980年4月30日的早晨,巡警崔弗·洛克站在伊朗使馆的门口值班。一切看起来那么平静而正常。
六个带着巴拉克拉法帽的人却在一片和之中慌忙地冲向使馆。
崔弗感觉不对劲,前去阻拦这几个可疑的人。这几人欲直接推门而进,崔弗则用力顶着门,和他们在玻璃门上较起了劲。崔弗以为自己依托着门的边框,完全可以挡住这几个人。
可是他错了。那几人中打头的那个从怀里掏出了一支勃朗宁手枪,击碎了玻璃。崔弗失力摔倒,但他藏着的点38口径左轮手枪没有被发现。
一场恐怖行动开始了。恐怖分子迅速劫持了26名人质,其中包括崔弗·洛克。被枪杀者不计在内。
这几个恐怖分子自称是阿拉伯斯坦民主解放阵线的战士。但事后英国情报部门有证据表明他们的身份很可能是伊拉克的特工。
阿拉伯斯坦民主解放阵线是伊朗的阿拉伯斯坦省(又名胡齐斯坦省)阿拉伯语地区的一个激进组织。他们制造恐怖活动的目的是要求政府赋予他们伊朗所有阿拉伯语地区的自治权。而这个组织的主要支持者来自利比亚和伊拉克——这两地都有他们的基地。
他们四处募求阿拉伯独立人士的捐款,拥有了充足的活动资金。而这些钱基本都用来买武器装备,如勃朗宁手枪、卡拉什尼克夫步枪、蝎式冲锋枪、温彻斯特霰弹枪和第三世界国家制造的手雷。
而这一次,他们下手的目标是伊朗驻英国大使馆。他们希望通过在西方国家制造这种受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引起东西两大阵营的注意。这次还有一个更具象、明确的目标,就是让伊朗释放他们指定的囚犯——他们的支持者与成员。
事件发生后,英国对此事件的应对手段分明暗两路:英国警方为正常的人质劫持事件的常规解决流程做准备,让谈判专家和相关外交人士介入,并安排特警队的突击手和狙击手开始研究进攻策略;与此同时,在威尔士的布雷登-比肯斯的赫里福军事基地,一支精英部队在简报过后迅速准备物资,只待内阁下达命令。
当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她的内阁决定以强硬路线解决此事时,这支精英部队出动了。
而实际上,伊朗政府高层得知此事件,旋即决定把事件全权交由英国政府负责——这正是恐怖分子最不愿看到的。
准备:90%的成功
这支精英部队抵达伦敦后,他们开始精心准备,搜集情报。他们秘密安设隐蔽监控与窃听设备,甚至可以追踪恐怖分子的行动,并窃听恐怖分子的对话。为了保证安设设备的队员不被发现,希思罗机场的飞机都被引导到低空航线,利用引擎的轰鸣掩盖行动声音。
针对已得到的情报,队员们开始战术评估,并对大使馆的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突入点。
他们分为两支特种部队小组,红队和蓝队,每组25人。在皇家公园军营的士兵的帮助下,他们用粗麻布按照使馆内部情况搭了一个一比一的实物模型,特种部队的两个小组就在模型里进一步研究进攻计划,展开针对性的室内战斗训练。
这些特种兵习惯管随他们同来的特种计划小组叫“老女人”,因为他们一般都只是端坐在指挥部的一个角落,等待电话铃声的响起。但大多数情况是,明明小队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电话却一直到事件结束都没响起,队员们只好取消行动,返回赫里福。
但这次电话响了。
因为恐怖分子决定赌一把。
为了逼英国政府妥协,他们在5月5日晚7点左右,枪杀了使馆新闻处的高级官员阿巴斯·拉瓦萨尼,并把他的尸体抛出使馆外,让警方为他收尸。
这个残忍的行为非但没能促使英国妥协,反而把事件引向了另一条路。
英国内阁批准,警方在5月5日晚7点7分,将事件的处理权移交给这支特种部队。
批准的字条上,不列颠的傲气与高昂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潦草的字迹。
撒切尔夫人认为,这时的情况已刻不容缓。
在迈克尔·罗斯中校的带领下,“宁录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宁录是《圣经·创世纪》中有名的好猎手。
战斗:迅速强力
“宁录行动”堪称是室内短兵相接的反恐作战的最佳实例。从战术上来讲,基本可以概括为特种部队将从三个点攻入建筑物。红队有8个人,分为两个4人组,从大楼后面的第二层阳台上冲入,并向上攻击三层,其余红队成员分别攻击建筑物的第四、第五层。而蓝队从正面与恐怖分子交火,他们会扫荡地下室与一、二层,并与红队在二楼会合。在建筑物外的海德公园,又设置了专门的狙击手。
19点23分,红队的一个四人小组沿着大楼后侧的屋顶索降。一枚震撼弹划过仲春的暮光,飞入楼中。
本来这一组士兵应该利用震撼弹提供的攻入机会,从阳台上的窗户进入建筑物。
可是出现了意外。领队的军士长被索降用的绳索缠住了。其余三人在协助他脱身时,一人又意外地踢破了外窗。
恐怖分子的头目奥安此时正在一楼和警方捭阖。但他还是警觉到了噪声,于是前去侦察。
三人不得已进入建筑物。他们本应在攻坚起点设置爆破物,但因为害怕伤到军士长,只好作罢。
但刚才投掷的那颗震撼弹却将地上的文书引燃了,顺便还把窗帘也点着了。
吊在半空中的军士长就被蹿出的火烤着。
第二组红队四人小队迅速做出判断,将那位军士长的绳索割断,军士长重重地落在阳台上。尽管被烧伤,他依然蹲立在阳台上,举起MP5,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红队成功进入了建筑物。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很暴力又少儿不宜了——高效的战斗指挥和毫不留情的残酷拼杀。
蓝队按照计划,利用爆破锤和便携炸弹从正面攻入大使馆。进入建筑物后,按顺序清理每一个房间。
与此同时,红队在二楼与两名恐怖分子交火——其中一个就是和巡警崔弗·洛克对峙过的恐怖分子头目奥安。奥安用一支蝎式冲锋枪和一支勃朗宁手枪抵抗,但很快被击毙。另一个恐怖分子在向大使办公室门口逃跑时被击倒,并在挣扎抵抗时被就地处决。
两队清空了所有的办公室后,才发现人质被转移到了建筑物对面的电报室里。剩下的四名恐怖分子依然负隅顽抗,并枪杀了一个人质,打伤两名人质。
一个愚蠢的恐怖分子听外面的动静小了下来,探出了头,直接被藏身于德公园的狙击手一枪爆头。其他队员趁着恐怖分子惊慌的瞬间,冲入了房间。
崔弗看好时机,掏出藏了六天的左轮手枪,奋起反抗。
恐怖分子一看这架势也懵了,索性就扔了枪,混在人质里,找机会突围。
人质和恐怖分子被戴上塑料手铐,特种兵们示意所有人不许出声。随后特种兵将这些人押解下楼。
在下楼的过程中,有两名恐怖分子分别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被队员打成马蜂窝——两人手里都握着手雷,正准备引爆。
行动接近尾声,所有人质和混杂在里面的恐怖分子被带到使馆外的草坪上。特种兵们控制了所有人,并逐一排查他们的身份。
唯一幸存的恐怖分子被单独带出来,他也不再反抗。如果不是人质们表示这名恐怖分子对他们比较仁慈,他可能就立即被处决了。
所以他最后被判监禁27年。
17分钟的战斗,一名人质身亡(不包括行动前被枪杀的人质),两名人质受伤。特种部队仅一人轻度烧伤,没有阵亡。恐怖分子五死一被俘。
在大使馆外的媒体几乎把全部的行动过程都拍了下来。
这是一个转折点。
这支特种部队自此声名鹊起。
他们是英国皇家特别空中勤务团,世界上第一支现代化特种部队。
这个徽章据说是由一名叫鲍勃·泰德的下士设计的,于1942年由奥金莱克将军批准使用,应用于L分遣队,SAS的前身。短剑代表着亚瑟王的石中剑;双翼代表纯洁骑士加拉哈德;绶带代表着大不列颠岛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荣耀与骄傲,上书“勇者必胜”;而早期勋章是自上而下渐变的蓝色,代表着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实验——非欧奇袭
当SAS还不为社会所知时,他们已经非常强盛——不是普林斯盖特事件赋予的社会地位造就了他们,而是他们优良的素质证明了他们的价值。
这支部队换了一茬又一茬的优秀指挥官,但它的建立者戴维·斯特灵却永远值得每一位军人和军事爱好者记住。
尽管斯特灵是世界上第一支特种部队的正式创建者,可是这样的部队早在一战时期就出现了:德国的风暴突击部队、法国的战壕突击队等等。而在英国,这一思路在二战初期就由杜德利·克拉克中校提出了。
克拉克曾经向丘吉尔提议,组建一支名为特别战斗营的部队。这是一支具有多种战斗专长的部队。其中的一组,称之为皇家陆军特别战斗第二突击队,进行过跳伞训练,在北非战役打响后,更改番号为K空勤分遣队(也有资料称之为第十一空勤分遣队,不过没什么区别)。
但事实上,我们所见到的真正的英国皇家特种部队,包括特别空中勤务团和特别舟艇勤务团,其发展是源于斯特灵的灵感和毅力,以及好运气。
斯特灵最早是苏格兰卫队中的一名军官,于1940年6月加入了杜德利·克拉克的特别战斗营,随后被调往北非。在北非投入战斗前的跳伞训练中,斯特灵的后背负伤。长达两个月的康复期里,他有着充分的时间,思考如何建立一支新型军事部队。
思考的结果
斯特灵一直以来就是个不安分的人。他涉猎广泛,从绘画到登山,几乎所有的技能他都学习过。看似缺乏专一性的表面下,却掩藏着一颗不断涌出新思想的内心。
比如这一次,他设想组建一支由许多训练有素、高度机动、装备精良的士兵组成的突击队。
杜德利·克拉克的突击队,每次行动都需要至少200人投入战斗,而且越打越胶着,最后演变成阵地争夺战。但斯特灵的最初设想是招募1600人,分成上百个小队作战。而他本人后来坦言,如果不是为了依靠多得恐怖的人数令敌人闻风丧胆,他只要80人就够了。
在斯特灵的理念中,众多的小型作战单位——仅仅比单兵稍多即可,通过空降进行部署,快速攻击高级目标,可以给予敌人重创。敌人还没回过神时,他们就能在大规模战斗前迅速撤离。也就是说,斯特灵组建这支部队,其目的不在夺取阵地,而在于敌人真正发觉前,重创他们。
但他面对的第一个阻碍不是德国佬,而是英国军队的官僚指挥体系。当时北非英军指挥官是克劳德·奥金莱克将军——其人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想法。所以斯特灵一直受到官僚体系的各种阻碍,最后他不耐烦起来,直接绕过军事安全部门,奔向奥金莱克将军的办公室。半路上他被参谋长尼尔·里奇少将拦住。
里奇第一个听过斯特灵的想法,觉得这想法确实是被官僚体系风沙掩埋的金子,所以他直接带着斯特灵跟奥金莱克将军谈。最终他们艰难地说服了英军的高官们,斯特灵得到了60个士兵听他调遣。也就是在1941年的7月,L分遣队正式成立。
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可以让斯特灵模仿的先例,所以他们不断地自我摸索、创造。斯特灵心如明镜:这60个人必须成为作战专家,掌握超出普通士兵的技能标准,需要学会多种武器的使用、车辆驾驶、工兵技术和通讯技术。这样一来,他们需要接受高强度的训练,甚至要学习轴心国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护。不仅如此,他们还需要学习如何突袭、伏击、隐蔽以及沙漠生存。
而这些训练终会造就一支与众不同的部队。
但很可惜,这支部队的第一次行动的结果却是惨烈的。斯特灵的设想中他们以空降方式部署。斯特灵原定在距离嘎扎拉(Gazala)和特米密(Tmimi)地区机场32公里的位置投入5支12人小队,迅速进入机场,用炸药毁坏飞机,马上撤出。但1941年11月6日那天的天气恐怕在英国人眼里是最差的——极端的沙暴天气。恶劣天气让运输机和空降部队都分散了,作战行动在沙尘暴的呼啸中被取消,然后L分遣队开始了尴尬的撤离行动,最终包括运输机飞行员在内66人中只有22人成功撤回。
斯特灵的部队差点因此被遣散,但英军的一名高官极力反对解散他们——他看到斯特灵在尝试着纠正错误。毫无疑问的是斯特灵起初没有考虑到北非沙漠的气候和天气因素,所以他马上修正了他们的部署方式。斯特灵没有因为首次失败而一蹶不振,相反的是他抖擞精神,放弃采用空降方式进入战区,转而采用了车辆近距离插入的方法。
在部署方式调整后,L分遣队也采用了更激进大胆的进攻策略:乘车开过敌方的飞机跑道,用机枪扫射和手雷轰炸来摧毁停在机场的飞机。
这样的策略让L分遣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41年12月8日到12月26日期间,L分遣队袭击了8个机场,摧毁了停靠着的90%的飞机。大多数飞机都是他们亲自动手,用约克·刘易斯中尉设计的刘易斯炸弹引燃机翼或油箱。遗憾的是约克·刘易斯中尉在带领L分遣队袭击诺弗拉的意大利空军基地时被飞机机炮射中身亡。而约克·刘易斯为L分遣队带来的自律性和胜任能力的认识,直到今天都在被SAS的军人们继承着。
尝到甜头后L分遣队的士兵们直接玩了更大胆的战术。他们驾驶着改装过的美制威利斯吉普,冲入机场,拿着路易斯机枪近乎疯狂地扫射,直接投掷刘易斯炸弹毁坏飞机。
描述没有说服力,而数字有——他们在1942年7月着一个月内便炸毁了113架轴心国飞机。这不仅让斯特灵成为了少校,还让北非的轴心国空军心惊胆战。并且在1942年10月,L分遣队更名为第一皇家特殊部队。
但斯特灵的破坏生涯即将截止,因为他在1943年1月被德军的一支小队俘获。在斯特灵被俘的日子里,他展现了他所有的技能,在他最终被关押在库提兹城堡之前,他三次越狱,可惜也到此为止了。同样出色的帕蒂·马恩很快接替了斯特灵的位置,第一皇家特殊部队被更名为特别突击队,而其隶属的特别舟艇部队被独立成单独的单位,也就成为了后来的皇家特别舟艇勤务团(SBS)。
1943年,第二皇家特殊部队成立,并且被投入到南欧的作战中。他们想要借助海军的力量对潘泰莱里亚岛和撒丁岛进行进攻,但意大利军队利用天然屏障遏止了他们的攻势,最终行动宣告失败。此后第二皇家特殊部队专门负责英军在意大利和法国战场上的突袭行动,而北非的作战行动由特别突击队负责。
第二皇家特殊部队在南欧战场上采用了类似于特别突击队的战术,短距离小规模摩托化部队突袭。他们在1943年8月到10月期间对意大利的轴心国部队展开连续袭击,重创轴心国在该地区的通讯系统和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
1944年的时候,盟军欧洲战场指挥部对特别突击队的战术重视起来,于是盟军建立了欧洲特别突击旅,该旅由两支英国部队(又改回第一皇家特殊部队名字的特别突击队,和第二皇家特殊部队)、两支法国部队(被命名为第三、第四皇家特殊部队)以及一支比利时部队(被命名为第五皇家特殊部队)组成。英国皇家特殊部队在热那亚、布列塔尼、卡伦坦、第戎等地采取骚扰和破坏行动。他们甚至一度尝试暗杀隆美尔元帅,可惜未果。
最终,1945年10月,二战结束后,特别突击旅被解散。
英军在二战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欧洲和北非战场迈向了胜利,也为日后特别空勤团的建立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或许是因为巧合,象征着“石中剑”的L分遣队也如同亚瑟王的传说里那样,在与伯林诺王的决斗中断裂,但你以为他们的故事就到此结束了吗?不,他们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石中剑”的断裂促使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圣剑——“湖中剑(Excalibur)”的诞生,而造就这一传奇的地方则是威尔士的一片名为布雷登-比肯斯的雄奇群山。
———————————————————————————————————
下面是我堂近期发布的其他精彩内容,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
搜索:任玩堂或appgamecom,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每天都有机会赢取精美周边!
同时欢迎您去我们的官方微博转转:任玩堂微博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任玩堂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