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来人类搬到火星,会住进怎样的房子?会建造怎样的城市?

火星生活舱

移民火星其实是在探讨地球可持续发展这个终极命题。

因为,要在火星生活就意味着需要将空气、水、能源、废物等种种进行可持续利用。火星的条件不会这么适宜,一切都稀缺。我们要学会循环利用每一滴水、每一份资源,这就是可持续性的终极状态。

如果能找到在火星上的生活方式,会对人类在地球的生活带来极大改变。

其实两百年前就有人做这样的反思了。1845年,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搬到远离城市的郊野森林,自给自足过了两年隐居生活。那个年代人类社会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甚至美国的南北战争还没有打响。他在著作《瓦尔登湖》写出这样的话:“我步入深林,去追求生活的意义,去直面生命的本质,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以免到了临终之时才发现自己枉度此生。”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梭罗到湖边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盖了座小屋。那么家的本质又是什么?

首先,得有现代文明的生活设施。我们生活在2018年的今天,不可能像1845年的梭罗那样拿斧子砍树、点着煤油灯读书,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比如智能家居设备。

其次,得便携。去徒步或者长途旅行的时候,我们会迫不得已只带上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便携的家可能会像房车一样,解放了来自物质社会与商业世界的束缚。

第三,得有精神生活。这个家不可能只有一个黑盒子,只供人们睡觉;还需要有光、有风景、有机会让人为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由衷感到幸福。

于是就有了“火星生活舱”。

考虑到运输要求,尺寸要尽可能小。2.4米是国际通用的集装箱标准。如何能更小?这个方盒子的一面变成可扩展的材料。需要时充气扩张成完整的生活空间,不需要时可以收缩回来,箱体合上如同行李箱Suitcase。这也是火星舱英文名Mars Case的由来。

整个火星舱分为两部分,一边是坚硬、科技、满足生理需求的箱体,一边是柔软、生物、满足心理需求的球体。

打开舱门,可以看到马桶、淋浴设施、电磁炉和储存空间,以及藏在面板后面看不到的空调、水循环、电热循环设备。往里走是一块两米见方的地面,可以自由调节硬度。白天可以当做地板,在上面工作、做瑜伽,晚上变软,就是张King Size的大床。

据说如果人类真的移民火星,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去挖矿。所以,当我们挖矿归来,更衣淋浴之后,就可以回归诗意空间,还可以通过圆窗仰望星空、回望地球。

这个家同样也是给自由灵魂设计的。作家、艺术家、哲学家来这里,照样能够继续读书、创作和思考。

火星舱可以做成不同的版本,有硬壳、有软壳、有完全敞篷开放,甚至装个轮子,不动产变成可动产。可以群居,成为一个聚落;也可以回到地球,比如瓦尔登湖、北极,或者城市里。

大家都抱怨房价很贵,但是四平米买得起吧,扩张以后整个舱体空间总共不到十平米。我跟太太曾经在纽约住着只有十平米的公寓,为什么感觉也够了?因为城市那么大,除了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外面,城市就是你的家。

这次做的设计不仅是建筑和产品的结合,更是一次对地球生活的反思。在环境危机四伏、消费欲望无穷的今天,人类是不是应该学会珍惜资源,学会更加节制地生活,而不是真的把自己逼到只能移民火星的境地?

“火星生活舱”和我们在别的公共建筑项目上所做的努力是类似的——都是用建筑的机会来表达我们对时代的反思,试图向公众传达一些信息。去火星上住也许是科幻,但在城市里都可能实现。

如果有人对1:1的实物展示感兴趣,欢迎在2018年11月6日之前,到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南广场的HOUSE VISION展览,看OPEN和小米合作打造的概念原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探讨。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李虎 OPEN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1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