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期更新的日常]>>>骇鸟兴衰史。
今天的地球陆地生态位毫无疑问属于哺乳类,然而当你抬头看头顶的苍穹时才会发现,广袤的天空依旧处在鸟纲的绝对统治之下,哺乳纲翼手目(蝙蝠)作为第三批飞上天空的脊椎动物虽然也很出色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开始辐射演化,发展出大小不一的各色种群,却依旧无法撼动鸟类对天空这块领域的牢靠根基。
鸟纲作为蜥形纲中第二批进军天空的物种,它们挤下了翼龙目的霸主地位、拓展了恐龙家族的生存空间、并在稳健的守住天空优势地位的背景下还重返陆地甚至向海洋进发,可谓全方位发展多样化布局。
不仅如此,在白垩纪末期那场著名的终结了中生代蜥形纲尤其是恐龙帝国上亿年盛世的大灭绝之后,鸟纲—作为仅存的兽脚亚目恐龙后代,还曾一度在新生代早期重返陆地并取得成功,与同样躲过浩劫的竞争对手哺乳纲正面交锋,且一度取得先机。
而骇鸟科,无疑就是这一先驱的代表性物种。↓
我们的主角—骇鸟科,在演化上隶属于蜥形纲-鸟纲-叫鹤目-骇鸟科,虽然在外观上有些类似于现今的鸵鸟等平胸总目鸟类,但其实它们在亲缘上与现存的叫鹤目关系最近。其下有5个亚科13个属以及17个种,其中的雷鸣鸟亚科、恐鹤亚科、巴塔哥尼亚鸟亚科三大类群囊括了最广为人熟知的几种大型不飞鸟,如:泰坦鸟属的泰坦巨鸟、恐鹤科的长腿恐鹤、副雷鸣鸟科的巴西副雷鸣鸟和窃鹤科等。
由于早期中文翻译的不严谨,导致很多人搞混淆了「恐鸟」与「骇鸟」的称谓。前者属于平胸总目的隆鸟科,曾广泛分布于新西兰群岛,是温顺的植食性大型不飞鸟,现存鸟类中亲缘关系与其最近的物种是几维鸟。
而差不多同时期的欧洲大陆也生存着另一支陆行鸟类,但它们与骇鸟并无关联,比如著名的加斯顿巨鸟,又名戈氏巨鸟。它们属于鸡雁小纲—冠恐鸟形目这个演化支,现存的鸡形目则是它们的近亲。且相对于掠食性的骇鸟科,戈氏巨鸟更偏向于杂食性,两者一些趋同的外观特征也是一种典型的平行演化案例。
而本文提到的主角,骇鸟,则是不折不扣的狠角色。
说到它们的亲戚——叫鹤目,大家可能会比较陌生。这是一种分布于南美洲的地栖鸟类,本目包括了一些已灭绝不会飞的较原始的陆行鸟类(骇鸟科)和现存的红腿叫鹤与黑腿叫鹤两大叫鹤科分支,有可考据的化石资料能追溯到6000万年的晚白垩纪时期。
叫鹤目最早的化石纪录来自于南极洲维加岛白垩纪晚期(约 6600 万年前)的一个地层所发掘的一根股骨,与现代叫鹤科的股骨并无二致,属于一种将近1米(3.3英尺)高的鸟类。根据挖掘的地点与时期,科学家推测这种鸟类为现存叫鹤科与骇鸟科的共同祖先。
其中红腿叫鹤分布于从巴西亚马逊流域到乌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的广泛地区,是一种凶狠的陆栖鸟类,主要栖息于草原上。而它们的近亲黑腿叫鹤体型更小,习性上更偏向于树栖。红腿叫鹤的主要捕食对象有小型啮齿类哺乳动物、蛇、蜥蜴、昆虫以及爬行类、两栖类。虽然会飞但它们的奔跑能力也很迅捷出众,在生态位上趋同于非洲的另一种鸟类——蛇鹫。当然,这两者毫无演化关系,也只是典型的平行演化使然。
虽然现生的叫鹤目体型与骇鸟科成员相去甚远,但它们其实起源自同一个祖先,早期的骇鸟科体型同今日的叫鹤一样也并不算大。在进入新生代之后,伴随鸟纲迎来一波短暂的“黄金复兴时代”,骇鸟科迅速崛起成为佼佼者,很快占据了当时的食物链顶端。
——【从崛起到兴盛】——
历经白垩纪大灭绝事件之后的地球元气大伤,经过一系列漫长的恢复期进入新生代的生态位系统开始出现众多“权力真空”。
当时的哺乳纲尚未演化出大型食肉类种群,尤其是在南半球的南美洲——这块处于分离状态的孤岛因地理隔绝更是阻断了物种在演化上的交流步伐,类似现今孤悬海外的澳洲大陆一样,成为少数哺乳纲不占绝对优势的大陆。
于是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叫鹤目的骇鸟科抓住了机会趁势崛起,开始了爆炸性的辐射演化并大放异彩。介于来自北方的大型哺乳纲食肉目竞争者无法南下,南美洲陆地顶级掠食者的宝座就这样依旧被蜥形纲的骇鸟科各类不飞鸟和西贝鳄等大型陆行鳄目统治,俨然一副中生代“失落的世界”的景象。
骇鸟科成员众多,其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也是最成功的分支,就是目前唯一在南美洲以外的北美洲发现的泰坦巨鸟。
它们在300万年前形成的巴拿马地峡导致的「南北美洲生物大置换事件」中,逆流而上同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竞争成为北美优势物种,成为当时北半球少有的大型陆生掠食性鸟类。
尽管骇鸟各大种群体型各有差异但都是所处生态位的高阶捕食者。它们前肢翅膀因为无需适应飞行已经退化,只剩余两根肉钩般的爪趾来协助捕猎;大腿肌肉强健善于奔跑,后肢的利爪能像匕首一样将猎物开膛破肚,同时也能在同其他大型食肉哺乳动物正面交锋时作为有力的武器,一腿击退进犯者。
由于在演化过程中所有鸟类的牙齿均已消失,再加上翅膀也几乎退化,所以骇鸟科成员只能通过特化的巨大头部来弥补其他不利性状对狩猎的短板影响。
其实,大部分人有所不知的是:翅膀上残余的爪子这个特征,在现今的大部分平胸总目鸟类身上依旧可寻。这并非返祖现象,只是一部分鸟类保留继承了其祖先的性状罢了。↓
而这种靠增大头部成为主要猎食武器的衍征在暴龙科身上也能找到,两者相隔时空和物种的趋同演化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骇鸟巨大的头颅有着标志性的类似于今日大部分猛禽的弯钩状喙嘴,其占据身体的比例更是让这副喙嘴显得尤其硕大;它们的头骨十分厚重结实能在捕食时猛烈撞击猎物头颈部,但同时精妙的减震结构又能最大限度的减缓冲击力从而保护大脑免受震荡,大部分猎物经不起这样可怕的撞击会因此摔倒,骇鸟再用大腿将其踢翻然后对准猎物的腹部等薄弱环节一顿啄击直至最终丧命,便可大快朵颐享用之。
如果你能重返6200万年到200万年前的南美大陆,相信我,骇鸟绝对是你不想遇到的生物。
这么说起来,如此强悍的骇鸟俨然新生代的兽脚亚目恐龙接班人不可一世。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维持太久,一场危机即将到来。
——【遭遇挑战.衰落覆灭】——
前面提到的南北美洲生物大陆桥置换事件,最终还是让哺乳纲占据了上风。
虽然有泰坦巨鸟为代表的骇鸟科北上并取得优势地位,但作为鸟纲的骇鸟科依旧有不少先天劣势,而当它们直面北半球更加凶悍的哺乳纲竞争者的时候,就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南下的哺乳纲中新晋崛起的食肉目各大掠食者在南美洲攻城略地,骇鸟的大本营开始沦陷不保。而北上的骇鸟科此时渐渐也败下阵来。
首先,由于缺乏利齿的武装,大型陆行鸟类在体型上虽然因为两足直立步态带来的身高优势和先天敏锐的视觉领先于哺乳类,在机动性上也更胜一筹,但缺乏牙齿和特化的前肢却成为了它们进一步巩固优势地位的软肋。毕竟再锋利的弯钩无牙喙部也终究不是满口獠牙的食肉哺乳类的对手。
其次,骇鸟在繁殖方式上由于是卵生更是成为不少哺乳动物取食优质蛋白质的首选对象。由于所有的骇鸟科都丧失了飞行能力它们无法回到树上等高地筑巢,只能在危机四伏的地面产卵,相对于树栖的其他鸟类,地栖鸟类的巢穴更加缺乏有效的掩护且尚未长成的雏鸟又缺乏自卫能力,产下的卵和幼鸟自然成为很多窃蛋贼的最佳目标,成鸟往往顾此失彼应接不暇。
再加上同所有鸟类一样,骇鸟相对轻盈的骨架在遭遇其他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的攻击时更显得不堪一击。
当然,最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生存环境的变革。
北美洲的大部分食草哺乳动物因为生态环境与南美洲大相径庭演化出不一样的生存模式。骇鸟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新猎物,更来不及对捕猎模式做出变化,这使得它们越来越难以捕捉到这些更加敏捷的新猎物。后期的骇鸟科几乎逐渐沦为食腐动物,只能够在以剑齿虎为代表的猛兽边捡一些残羹冷炙求生,而留存在南美洲的其他骇鸟科成员最终也只能将陆地霸主的宝座拱手相让于那些来自北方的、更强悍的、如鱼得水般的竞争者。
这场没有硝烟的生存争夺战,最终以北下哺乳纲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落下了帷幕。
——【结语】——
从那场天降陨石毁天灭地的KT大灭绝之后的迅速崛起;到新生代在南美洲的繁荣兴盛以及最后在北美洲逆势而上的挣扎变革直至最终覆灭,骇鸟科谱写了鸟纲演化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骇鸟科的陨落,再次印证了一个物种为了适应所处环境的竞争压力而走上特化的道路所必须承担的风险:特化带来的益处自然是让这个物种走上演化巅峰占据顶端生态位,但一旦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剧烈的变革,过于特化的物种往往来不及做出调整只能坐以待毙。正所谓“船大难调头”,为了适应某个专一环境而适应演化出的独有衍征一旦转移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中就成了一无是处的鸡肋,随之被更加特化的物种取代就是必然。
骇鸟之后的许多继位者诸如剑齿虎、犬熊、巴博剑齿虎等大型掠食者,也都没能逃过这个自然界的演化循环法则。
作为最特化的恐龙分支,鸟纲依旧生生不息的活跃在今日地球的各个角落,种群数量位居陆地脊椎动物之首,远胜于哺乳纲。上天入地下海开拓不同生态位,成为蜥形纲演化程度最高的代表。
尽管现存至今的大部分不飞鸟(如鸵鸟和几维鸟等)基本都是些温顺的物种,不可同曾经的这些大型陆行食肉巨鸟同日而语,但骇鸟科为鸟类重返陆地争夺主导统治地位的尝试及其创造的辉煌史,也足够被铭记。
今天,当你注视着叫鹤那犀利的眼神时,或许,还能依稀看到它们曾经的荣光。
——【THE END】——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阿尔萨斯肉丸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