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寺庙的一些标语成了网红,这是佛教本土化的一个缩影

据《朝日新闻》报道,7 月以来,Twitter 及 Instagram 上正举办名为“闪耀吧!寺庙布告栏大赏 2018”(輝け!お寺の掲示板大賞 2018)的活动,公开募集日本寺院布告栏的标语,比赛将持续到本月末。

“你也会死的呀”——这句岐阜县郡上市愿莲寺布告栏上的标语,在Twitter上被转发超过四万次,“喜欢”数超过10万,评论纷纷表示,“振聋发聩”,“直白且真实”,云云。

已至耄耋之年的愿莲寺住持石神明表示,“佛教直白地教给大家人生真实的存在形式。人们往往容易认为死事不关己,但其实死会平等地降临到任何一个人身上。如果大家能够通过这一醒悟,重新审视生命或生活方式的话就好了。”

标语大多简单直白,譬如“虽然无法改变他人和过去,但可以改变自己和未来”、“自己的任性理所应当,他人的任性不容允许”、“受人之恩不要忘记,与人之恩不要提起”、“拿过去的事情自满就是停止进步的证据”、“除了死之外,都算擦伤”等等。企划活动的佛教传道协会的江田智昭表示,告示板的文字反映了住持的想法,在文字里都藏着有趣的理念。而现在的人都远离寺院,也越来越少看书,“希望此事能够成为一般大众开始关心佛教教诲的契机。”

这是一项传统。例如,愿莲寺从 1959 年起每月更新一次标语,提示季节的冷暖变化,也提供名言警句。京都市下京区的佛光寺,推出“八行标语”则已有半个多世纪,2015 年时还将其中 66 条标语集结成书。

不过,这些格言去宗教化的倾向也十分明显。或许有人觉得其中有几分禅宗的品格,但禅宗恰恰就“不立文字”。如被视作禅学权威的铃木大拙在《禅与日本文化》中所写,说教是以理智、逻辑与语言文字为基础的,但禅的方法却恰好相反(是以“直觉的知识”)。禅有时也借助语言概念,但玩弄或死记它们不过是毫无用处的小聪明,“语言是禅的障碍”。

此外,格言没有沿用佛教的专有词汇,与佛学义理的关联也不大。比如“你也会死”,带有死即归宿的暗示,甚至连是否符合佛教的轮回生死观都不好说。语言风格上,这些警句就像是日剧里会出现的台词,相比之下,很难想象它们会出现在中国或印度的寺庙。

这种现象同许多学者的观察一致,也就是在佛教本土化的过程中,印度的重来世逐渐转变为日本佛教的重现世,重理论也演化到重实用。例如,佛教中思辨性很强的唯识宗就未受到日本人青睐,他们也更少地祈祷彼岸世界的极乐,而更向往此生的幸福。

《日本当代佛教》一书引用日本文化厅所编 2009 年版《宗教年鉴》的统计,其中提到,日本信仰宗教的人有两亿一千余万,而日本的总人口只有一亿两千余万,表明许多人同时信仰两种及以上的宗教。该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文良指出,这一巨大的落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形态或日本的宗教形态的复杂性格。”  

书中还提到,日本佛教与其他宗教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比如,《读卖新闻》在 2005 年的调查发现,85.6% 的人认为家中同时供奉神坛和佛龛并无不妥。许多人觉得,神佛要不是同一种存在,要不就“功能”一致,或压根没想过。而对参加跨信仰活动(比如非基督徒参加圣诞仪式)的认可度也达到八九成。许多日本人在教堂结婚 ,日常遵守儒教规范,死后在寺院操办仪式。比起信仰,宗教更像是一种文化习俗,到寺院、神社或教堂更多的是满足祈福、交友、旅游的世俗需求,而不必指向特定的教义、组织甚至信仰对象。

当然,宗教的世俗化、本土化、现代化从来不算稀奇。除了在 Twitter 上办标语比赛,光日本佛教就有电音法会诵经 rap在亚马逊明码标价的法事服务等等。但话说回来,与经过中国化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类似,这些标语有着不赖的传播效果,中心思想也积极向上。尽管难免有争议,但它们能借由佛教的平台抚慰世人,大概也算一项功德。

题图来自 JuniperPhoton on Unsplash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