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优胜美地Half Dome(半圆顶)Regular Northwest Face西北壁大岩壁攀登报告(5.9 C2, 23段, 2200尺)
文章首发于千万不要坍塌,作者:吴争 田野
Half Dome是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最著名的山峰,也是最著名的大岩壁之一。绝大多数游览过优胜美地的游客都见过她垂直陡峭的西北壁,这里也是著名户外品牌The North Face的logo原型。
攀岩在国人群体里已经非常流行,但是大岩壁攀登还不是很多,关于Half Dome西北壁也没有找到中文攀登报告。大岩壁的攀登是在多段传统攀登基础上的进阶项目,指的是攀登那些普通人一天完成不了的岩壁线路,一般需要在岩壁上露宿,另外因为岩壁高大,线路上经常会存在超高难度的free(自由攀登)绳距,甚至光滑如镜的平板、几乎没有free的可能,故对于非顶尖选手来说,需要使用器械攀登的手段攀爬。事实上,顶尖选手也需要磕很久才能用free的方式磕完大岩壁,因为在平地能够单段红线5.15,不代表在爬掉20段绳距之后,很快能磕掉5.14(Adam Ondra中枪)。我们俩决定把自己的这段攀登记录分享下来,同时加一些自己的看法,也算是对华人攀登素材积累的一点贡献。
- 路线历史
在1950年代,宇宙中心优胜美地正在进行着一场攀岩竞争,一座座花岗岩巨石相继被征服。而唯二的未被攀登过的山峰,就是Half Dome和El Capitan。 雄心勃勃的Royal Robbins在1957年6月的一天,组织了一个三人的队伍对Half Dome西北壁再次发起挑战。5天后,他们站在了顶峰,首攀了Half Dome西北壁,而这条线路也被叫做西北壁常规线路(Regular Northwest Face)。而同样处在竞争中心的Warren Harding,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被自己内心深处的野心困恼不止,在不久就发起了对更高的El Capitan的围攻。说是围攻,因为Harding使用了一种“喜马拉雅式”的攀登:使用固定绳索,不采用one push的攀登方式,而是沿着固定绳索上下。在这样艰苦奋斗了一年多之后,也完成了攀登,最后一次登顶的push用了45天,留下的线路就是著名的The Nose。半圆顶也是优胜美地的地标性山峰。提出了区域曝光理论的著名摄影师Ansel Adams有一幅著名的作品就是《月和半圆顶》。
- 线路简述和攀登策略
Half Dome西北壁高差2200英尺(600米)左右,路线定级为5.9 C1或者free 5.12d,23段绳距,事实上我们在攀登过程中还是碰上过一些C2的动作,尤其是倒数第二段。除了攀登本身之外,这条线的接近线路就有3000英尺(900米)高差,换句话说,先要背着沉重的装备和两天半的补给,徒步很久才能到达岩壁底下,这给整条线路的完成增加了不少难度和复杂的因素。
确定攀登策略,我们考虑了如下因素:
- 整体攀岩难度适中。以我们的能力,大部分绳距能够free或者french free(不使用绳梯,但是手抓保护),比较难的器械攀登的绳距只有3-4段。有两段烟囱可能有点麻烦,另外有一段需要用hook(岩钩)进行攀登。
- 岩壁很高,绳距很多,且只有在第17段顶上的Big Sandy Ledge有较为舒适的睡觉点,第6段顶上有一个平台,但是不平,不适合睡觉。不过也由于这个露营点的存在,可以不用携带portaledge(吊帐)。
- 接近线路长,需要3-4小时,不适合带吊帐(10公斤重量)。
- 如果选择春夏攀登西北壁,岩壁底下有一条小溪流可以补水,但由于我们是秋天攀登,溪流已干,我们只能一开始就背上所有的水,这导致我们多背负10公斤的重量。估计总背负重量在45-50公斤。
- Half Dome西北壁上另一条线路Tis-sa-ck近期存在大型落石风险,落石区正好在最快速的slab接近线路上。如果选择slab路线接近,会直接暴露在落石风险中将近2小时,万一不幸遇上落石无处躲避。
- 线路上有松石,不推荐拖包,以防触发落石危及下方攀登者。
- 我们计划攀登的日子刚好遇上冷空气来袭,最低零度左右,且有降水概率。但是天气预报时刻都在变,究竟什么时候下雨我们也搞不清楚。
最后确定的策略如下:
- 整体策略采用轻装“阿式”爬法:不带拖包,辎重由跟攀者背负。虽然节省了拖包的麻烦,也可以尽量避免落石,但实际上我们感觉这样的策略反而降低了速度。因为要在墙上露营,跟攀者的背负还是很重,尤其是在悬绳情况下拉上升器,整个人被背包带着完全后仰,非常难操作,同时先锋者在上面无所事事吹冷风。另外,跟攀者背负的策略导致了交换先锋的时候要在两个背包里交换水袋和其他个人用品,虽然一天只交换一次,但是每次交换还是会占掉不少时间。
- 攀登装备上,保护装备只带双份的机械塞,加一只4号机械塞和少量岩塞(最后一个岩塞都没用到,而且感觉没有什么地方必须要用到4号的)。由于不带拖包,免去了拖拽装备。有自信的团队可以只带两三根绳梯和一对上升器。
- 带两根60米动力绳,虽然不需要第二根绳子拖包,但是万一天气坏到不可抵抗,两条绳子可以很方便地下撤。另外,相比只用一条绳子,第一天可以多固定两段绳距。但60米的绳长也导致连接一些绳距的时候有点痛苦。后面由于主绳发生了磨损,第二根绳子起到了意外的保护作用,这点是事前没有想到的。
- 食物上,不带炊具,全程冷食。最后发现吃的还不错,还节省了很多时间。强烈推荐田野买的冷水泡麦片(Backpacker’s Pantry)。
- 不走高风险的slab路线,改走山背后的游客徒步道接近,这样虽然路程变长,海拔高差变大,但是走起来轻松,也不用担心落石。事实上证明这个策略是很成功的。
- 带了3加仑的水(大约11升),加上接近徒步那天每人在水袋里背了一些水。最后登顶的时候在山顶倒了2-3升水。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天气冷喝的不多,二是第一段拉上升器时田野的水袋管子就丢了,这样就只能在保护站卸包喝水,自然喝的少了。
- 第一天在Camp 4请了一个Dirtbag(暂且翻译成老岩棍吧)做背夫,帮我们把三桶水和两根绳子背到岩壁底下,否则两个人背45+公斤的背负太累。三个人的话每个人背15公斤左右,走起来刚好合适。背夫价格100美金。
- 行程计划:接近日中午出发,走到岩壁底下之后攀登三个绳距,做好固定绳索,下降回到岩壁底下睡觉。攀登日第一天凌晨开始攀登,爬到17段顶上睡觉。攀登日第二天登顶下撤。
- 攀登者背景
吴争和田野两人均具有5年左右岩龄,在家人的支持下,工作之余周末搭档攀岩多年。户外运动攀红点能力5.12,传统攀稳定onsight能力5.10。在开始攀爬大岩壁之前,一起爬过诸多传统攀多绳距、阿式登山以及冰雪线路。在学习攀岩的过程中,得到过很多前辈的指导,尤其是周律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建议。爬这条线路之前,传统攀岩经验在300段绳距以上。
挑选了这条线可以说是临时的决定。原定计划今年秋或明年春要爬The Nose,为此我们两个在今年初开始了器械攀登的训练。先后在Red Rock,Yosemite和Zion进行了四次练习。我俩搭档主要以Alpine和多段传统攀登为主,这两样的配合已经比较默契,但是器械攀登都是刚开始接触。三月在Red Rock第一次练习,只是熟悉了上升器的操作和非常简单的器械攀登。然后四月在Zion尝试了著名新手路线Touch Stone的前四段,练习了拖包,原计划的在墙上露营由于爬得太慢没能实现。五月在Yosemite攀登了The Nose的前四段。后来就是三周前再战Yosemite,原计划爬The Prow的前七段,并练习在墙上架设portaledge和睡觉,实际第一天遇到岩壁堵车,只完成了三段,第二天爬了两段就下撤了。
- 装备列表
传统攀登装备
BD C4 #0.2-3 各2个、#4 1个
BD X4 #0.1-0.2各1个
蓝色Alien 1个
BD X4 Offset 一套,#0.2/0.3 2个
DMM Offset Nuts 小号,没用到
DMM peanut 小号,没用到
Alpine Draw 14个
Mammut Dyneema 240mm sling 2个
主锁20个左右
Mega Jul 1个
ATC guide 1个
Girgri + 1个
Nut Tool 1个
60米绳子2条,一条8.7mm Mammut Senerity做主绳,另一条凯乐石半绳做辅绳。两条都是干绳,但是偏细了一点。
其他安全带头盔岩鞋等不详述
器械攀登装备
Cliff hanger 2个
Cam hook 宽窄各1个
绳梯、上升器、菊绳、半指手套均2对。
其他装备
摄氏0度左右温标睡袋、防潮垫、头灯、水袋均2个
一次性屎袋子3个
攀岩胶布、急救包、卫星电话、擦手湿巾纸
充电宝+充电线一套
手机2个
自拍杆1个(用到了,不过是拿来当作弊杆用了)
Insta360 One相机一个(没用到)
Sea to Summit垃圾扣袋,这个是出发前在户外店临时买的,用起来不错,装垃圾不用说,装屎比传统的大岩壁屎桶轻多了,推荐。
BD Speed 40背包一个,跟攀者背负
BD Speed 30背包一个,领攀者背负
衣着
预报是最低零度左右的低温,且有20%左右降水概率,我们仍然决定穿着软壳外套,主要为了防风和舒适。中间层是一件Mountain Hardware Ghostwhisper,加上里层长袖速干衣。从天气角度来说,20%的降水概率代表着很小的可能性会刚好下在我们脑袋上,即使有,也会很短。既然带了两条绳子逃生使用,那就没必要带防雨硬壳了。田野多带了一条REI的薄秋裤,外层是软壳裤子。吴争穿了一条软壳裤。每人还有一顶毛线帽子。接近和跟攀时都穿着轻量的越野跑鞋。
- 其他体会
- 比预想中慢。接近日挂3段绳距很顺利,攀登第一天2点半就起床,结果爬到晚上11点半才到17段顶上。第二天大概8点开始爬,爬到下午5点半才完成了最后6段绳距。下撤走到晚上九点半。
- 烟囱和宽缝的能力需要加强,这两种类型的线路是正常性格的攀岩者都不擅长的,因为爬法比较反人类,需要把整个身体或者一部分一直往裂缝里挤,而且经常不好放保护。但是很多著名的大岩壁线路都避免不了存在几段烟囱或宽缝。在平地上进行足够多的单段针对性训练,才能在大岩壁上移动够快。
- 冷。由于天气偏冷且第二天下午开始有点小风,一旦人不在攀登状态下就能冷到发抖。而且西北壁每天的日照时间有限,大概下午3点之后才能晒到太阳,很不幸第一天3点后我们在爬烟囱,第二天3点后我们在大屋檐下面,所以基本都没怎么晒到。如果再来一次,我(吴争)一定穿秋裤。
- 一路上我们都在反思,如何能够爬得更快一点,最主要的结论应该是体能和熟练程度,这样才能尽可能多free绳距,并且器械攀登路段也能快速通过。这里不仅指的是传统的有氧体力,而是跟攀登有关的体能和精神力量。因为在大岩壁的攀爬过程中这两种能量的消耗都很大,5.9对于我们两个来说平时只是热身难度,在攀登中后期都不得不使用了绳梯。如果进行针对训练,可能可以试试单日是否能够连爬10段5.10线路这一类的。
- 详细记录
接近日
中午12点和背夫碰头,大约1点左右开始徒步。路上游客纷纷,风景很漂亮,走得也挺快。碰到过一个国家公园工作人员查Half Dome徒步许可证,解释了下我们是去攀岩的,就让过了。在Sub Dome爬升之前横切往下走climbers’ trail,路不难找。 大概半小时后到达岩壁底下。接近总耗时3个半小时。
到达岩壁底下之后,发现并没有其他团队,这让我们惊喜不已。不过几次来优胜美地爬都没有遇到太严重的堵车,也算一直比较幸运了。但过了一会还是发现顶上大概第10段绳距的地方有两个人在攀登,天色已晚,才爬到第10段,不禁让我们觉得他们今晚会很麻烦。
第1段:10c的free难度,没什么特别,为了节省体力,抓一抓塞子过了。
第2、3段:free难度5.9,(田野)并没有特别的印象。只是快到第三段保护站时,不知道该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先去了右边发现绳子不够用了,同时看到了保护站在左边的平台上。于是倒攀下去把自己临时挂在保护上,保护者迅速把两条绳子打了双渔人结连起来,然后切换保护器到第二根绳子上,这样延长了绳子解决了问题。下降的时候清除了保护,所以60米绳子足够降回第一段的保护站。
回到地面大概7点,天刚刚黑,花了一个多小时收拾吃饭睡觉。晚上睡得迷迷糊糊,而且相当燥热。感觉是冷空气沉到了谷底,我们正处在不高不低的地方,恰好比较温暖。田野可能是因为接近走得太兴奋,心跳一直很快,折腾了好一会才睡着,期间一直听到顶上在爬的两个人的说话声,不知道是要撤下来还是在继续爬,也不想起来探究。
攀登第一天
这天的计划是爬到17段结束的big sandy ledge睡觉,2:30起床,以12:00为界交替先锋,吴争爬前面。起床的时候竟然就下雨了,后面还变成了下雪。不过开爬不久就停了。爬绳子:吴争先开始爬绳子,准备从第4段开始先锋。上到第3段顶上后等了田野很久。田野的背包大约有14公斤。这两段上升器拉的非常崩溃,尤其是第二段,因为吴争先上去了,下面一条绳子就由跟攀者来收,而且田野采用的是隔一段就把主绳打结用主锁拴在保护环做backup的策略,所以重量越爬越多,到最后背负着20+kg的负重悬空拉上升器,几乎每一两步都要停下来大喘气。等田野拉完第二段,好像已经5点多,吴争开始先锋。
第4段:这段起步是一个free 5.11的仰角裂缝,使用器械攀登过,处理起来稍微有些慢,过了裂缝后就是bolt ladder,路书上画了三个挂片,事实上有五个。挂片之间不远,基本上脚踩在倒数第三个绳梯台阶上就能挂到。等田野跟攀上来,已经6点40分,开始落后于计划时间。
第5段:起步很简单,绕个弯之后是5.9的指缝,上到平台,在一个斜坡上有挂片做站。简单。
第6段:整体简单,偶尔有几个5.9指缝动作,没特别印象。
第7段:5.8难度,注意别绕绳,给跟攀者减少麻烦。这一段跟攀的时候,田野使用Grigri尝试了部分top rope solo,因为有些部分难度很低,同时背负着大重量,采取jumar的方式对反而更慢。
第8、9段:连爬,基本很简单,除了到达第9段保护站之前有一个很有暴露感的短裂缝,缝中间有一个piton可以用一下,不知道有没有爬对路线,最后爬到第9段的保护站的时候60米绳子也用完了。两人都到第9段的时候早上11点不到。有了上一段的经验,同时线路大部分都是class 4难度,这一段给跟攀者做了上方保护,全程跟攀,比起jumar感觉清爽不少。
第10段:从这里开始岩壁的暴露感开始大大加强,Bolt ladder,完了之后有一个下放摆荡,到达保护站。本来打算10和11连爬,考虑到绳子折转比较多,就在第10段结束老老实实做站。田野看到摆荡的距离不算远,而且主绳已经打了结做backup,所以临时起意,不想使用传统的lower out方式,使用主锁把自己扣在后半段绳子上,同时用Girgri把自己慢慢放下来,到达保护站再抽绳。事实证明这样是可行的。
第11段:叫做Robbins Traverse,free难度只有5.10a,使用器械攀登的话居然有C2难度。疲劳开始发作,加上很强的暴露感,吴争先锋采取了器械攀登的形式,起步的地方第一次使用了岩钩。田野free跟攀,很快也就上来了。从第11段开始,两人交换先锋。时间大概是下午1点。这个时候风开始略变大,天气预报对于风力的预测还是挺准的。
第12段:Half Dome西北壁在2015年有一次严重的神秘落石,大概长达一段半绳距(40-50米)受到了影响,变成了一块光滑的白板。后来的攀登者把第11段的保护站向左移动,并给这段白板打上了bolt ladder,然后在bolt ladder顶端摆荡,横移通过一个5.8的小平台(路书上标了mental),接下来过一段11c的夹角,最后需要抛绳通过横移,才能到达烟囱绳距下面。这一段田野先锋。起步是简单的bolt ladder,而且避免了负重,心理上和体力上都觉得舒适了不少。过了bolt ladder,在岩壁上跑起来摆荡到右边的jug,接下来就是5.8 mental的横移。没想到这个横移对田野造成了很大困扰。首先平台很窄,同时虽然没有了大包但还是背着小包,很难轻松走过去。再者即使很窄的平台上,肉眼可判断就布满了松石,使得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并且没有特别好的保护点。后来硬是塞了两个保护意思了一下,摸着墙上的微微凸起,mental一下也就过去了。过了之后发现放的保护会造成严重的rope drag,所以决定在这里设站,把一段拆成了两段。吴争跟攀的时候,可能是角色刚刚转换还不太适应,而且由于lower out技术不熟练,选择了直接摆荡,这不是一个好方法,造成了绳皮的损伤。谨慎起见,从那之后的攀登,我们选择了两条绳子同时保护的策略,即主绳上升器,辅绳顶绳保护。这样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领攀者大概知道跟攀者的速度,同时收绳的动作也有助于领攀者保持温暖。mental过后的11c夹角并没有特别的印象。抛绳处很明显,前人留下了不少sling,而且不知道谁居然在sling尽头留了一个绿色alian。我在辅绳头拴了一个大号主锁,以便卡在岩缝里,第一次抛试试长度,第二次抛找找手感,第三次就成功了。
第13、14段:这两段是烟囱路线,尤其是第14段,基本上要靠挤。我们选择了两段连起来爬。爬的时候飘过了一阵雨,稍微浇了一下,后面就没有什么降水了。开始爬的时候日头已经西斜,吴争还借机传授了如何使用手指判断日落时间。判断出来还有50分钟日落,而我们还有6段,不免有些着急。烟囱前半段没什么难度,后面越收越窄,同时岩石的走向造成了一点仰角,田野开始把小包摘下来拖在下面慢慢蹭,发现小包也确实很沉。仰角附近没有什么保护,路数上写这一段是5.7 stem或5.9 squeeze,田野想stem是不可能stem的,虽然田野PhD专业属于STEM;只能选择挤。挤到上面发现有一个小缝可以利用一下,于是放了一个0.1/0.2 offset,刚踏上绳梯就稀里哗啦一阵,发现自己已经掉到下面去了。这可能是全程唯一一次冲坠。冲坠后更加小心,一步步放塞子,后来用了两个cam hook过完了仰角。仰角之后再无保护好放,而天色渐黑,田野又mental了一下挤了两三米,到达了保护站。由于进度缓慢,两段爬完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
第15-16段:15段刚开始还有一点延续的烟囱,后面出了烟囱就比较好爬,这一段比较短。16段基本是15段的延续,只是后面越来越陡,呈一个弧形往上走,越上面越难,但是最难也只是5.9,这在平时都是很简单的动作,但是连续攀爬一天之后,两人都极度疲劳,前半段还有几个动作可以free爬,到后面不得不每步都挂绳梯。田野时不时感觉吴争的头灯照过来,后来发现他在拍照。16段顶上需要翻过一个凸起再倒攀,下面是一个有一点宽度的破碎平台,有一些人会选择在此露宿,但是我们决定再爬一段,到正经的Big Sandy Ledge睡觉。先锋到达16段保护站是晚上九点半左右。黑夜里的攀登让我们极其小心,越是疲惫,就越容易出失误。
第17段:这一段如果放在任何靠近地面的地方,都是经典的5.9裂缝,再一次,因为疲劳,几乎全程器械攀登。这一段也是我(田野)先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极度的疲惫加上越来越大的风,思维也开始飘忽,但还是能沉下心来让每一步都非常稳定,但也仅仅能做到如此:任何复杂的操作(比如top step)都做不出来,只能半米半米地挂上绳梯往上挪。线路起先是顺着平台向右走,然后以为到了double crack,因为路过了一个宽缝,宽缝右边两三米还有一条窄缝。由于4号留在了保护站,只能选择右边的窄缝。窄缝爬完,又是一个平台稍微往右,才发现到了真正的double crack,这是两条离得很近的裂缝。以平时的状态这一段绝对会爬得很爽:左边的缝可以卡脚,右边正好塞手指。不过只尝试了一步free就挂上了绳梯。磨蹭到顶上又是一个倒攀到平台,爬完这段心理终于轻松了不少,后面就是坐下来等着跟攀者。最后都到达平台的时候已经晚上12点了。记得吴争到达之后,田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快把睡袋给我,冻死了。套上睡袋之后,又说,终于复活了。
露宿:Big Sandy Ledge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露营点,有很多有层次的平台,最佳的睡觉平台在最下面也是最外面。看起来有点暴露感,但是很舒服,可以睡两个人。吴争选择了睡下面的平台,田野选择了直接睡着保护站下面,虽地面不太平,但是充气睡袋给了足够的支撑,同时风也更小。我们随便啃了点干粮,就睡了过去。田野睡觉前用冷水泡好了麦片,放在睡袋里想增加一点温度再吃,可是还没等到能吃,就已经睡着了。一晚上略有小风,但是钻在睡袋里还不算冷。睡到半中冷醒了,加了条秋裤,麦片也懒得吃,继续昏昏沉沉睡去,只盼漫漫长夜赶紧过去。
攀登第二天
设定了早上5点的闹钟,结果实在没有继续摸黑爬的动力,就赖床到了早上6点天蒙蒙亮了爬起来。正在收拾准备时,突然听到怪异的响动,好像飞机飞过,然后瞬间看到一个庞然大物从眼前掠过,起初以为是大鸟,仔细看是翼装飞行。赶紧叫吴争看。于是掏出手机准备拍第二个跳下来的人,结果发现是一个独跳的。因为跳崖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里是非法的,所以爱好者们都选择清晨时候进行。两人分吃了昨晚泡好的麦片,拉屎收拾之后大概8点开始爬。今天的任务是最后6段,然后登顶下撤。
第18段:田野先锋。一整天疲劳的积累加上睡得不很好的一夜,身体还是像前一晚一样,任何复杂的操作都做不出来,而且几乎每抬一下手臂都感觉酸胀不已。路线中的窄缝再次用到了cam hook。本来打算田野先锋3段,吴争先锋最后3段。但是田野爬完之后,考虑到速度原因,我们决定交换先锋。18段顶上的保护站是一个很拥挤的夹角,没有什么平台。导致两个人交换装备的时候花了好些时间。大概早上10点钟才开始爬下一段。
第19、20段:这一段在路书上写的是zigzag,就是折来折去的意思,两段连爬,起步就是一个奇怪的屋檐,过了之后就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漫长的C1路段。过了一个摆荡之后继续爬屋檐,翻上顶才到第20段的保护站。这也是free难度最大的一段,达到了5.12d/13a。这几段的中间卡了很多前人留下的保护器,可以借用一下提高效率。这一段的效率也非常低,花了两个多小时,12:30才开始下一段。
第21段:著名的Thank God Ledge,Alex Honnold在这里拍过一张free solo的照片,上过国家地理封面。听名字这个平台似乎很温和很好过,事实上,它的得名是来源于首攀的Royal Robbins爬到这里的时候,看着顶上的大屋檐很绝望,惊喜的发现这里有一个平台,可以横移过去避开屋檐,就管它叫做了Thank God Ledge。平台一开始比较宽,中间窄,到后面又宽了。由于很强的暴露感,吴争先锋的时候基本上是趴着跪着过去的,中间留了几个1-3号的保护,看来要实现Alex那样的勇气还有距离。田野跟攀时除了中间最窄处是爬过去的,两端都是走过去的,同时觉得心理上比前面的5.8 mental要好受多了,可能是先锋和跟攀的区别吧。过了平台是一段短烟囱,没有办法放保护,但是在主墙上有一些手点和脚点可以借用,研究了一下,翻上去就到了保护站。
第22段:全程最难的器械攀登路段,需要用岩钩,虽然有思想准备,但是事实上还是比设想的更难。起步是一个没有保护的5.6 Face到达bolt ladder的第一个挂片,听起来很简单,由于暴露感,起步就虚了。正念叨怎么不带个挂绳棒,想起来背包里有一个一直没用的自拍杆,于是拿出来用胶布缠上绳梯,作弊逃过了没保护的攀爬。过了第一个bolt ladder之后下降摆荡,到达需要用岩钩的地方。先用了一个BD Cliffhanger,再用了一个cam hook,一直连用了四五次,才到达第二个bolt ladder下面。以为这样就完了,结果爬到第二个bolt ladder顶上准备按照路书进行第二个摆荡的时候,发现根本无处可去。尝试了各种方案,包括使用cam hook再次勾住一个很浅的凹槽,全都爆了。最后采取的方案是不摆荡, 继续往上爬,站在挂片绳梯的最高点,能够摸到一个略微好一点的凹槽,挂上了cam hook,进行bounce test(跳跃测试,验证岩钩是否靠谱)屡次都爆,最后干脆不跳了,因为跳跃测试本身会导致岩钩移动。放上去之后轻轻地把重量从上一个绳梯逐步挪到这个很烂的绳梯上,再在更高的手点地方放了另外一个cam hook,这个hook相对来说好一点,再接下去放了一个0.2号X4,才算站在站一个靠谱的绳梯上。翻上去横移,就到了22段的保护站。
第23段:终于到最后一段了。写的是5.8或者C1和5.7。我们还嘲笑怎么5.8都需要器械攀登。结果还是很羞耻地用了几次绳梯,才快速过完线路。到达保护站之后往上再爬一点,就到达了顶峰。
登顶和下撤:登顶已经下午5点半了,游客都已经散去,没有出现传说中的游客送水给我们喝的场景。碰上两队从Snake Dike爬上来的人,帮忙合影,收拾装备下山。这是我们第一次爬上著名的Half Dome,下撤的cable路线用越野跑鞋确实走起来还有点陡,远方的山已经迎来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夕阳落下,匆忙赶路无暇感慨,晚上10点回到车里。优胜美地的服务不错,晚上10点还有公交车。
- 结语
大岩壁真是一项非常综合的运动,我们的攀登理念一直是尽量爬得轻松,不在复杂的环境下挑战自己的极限。所以平时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单段的难线攀爬能力、多段传统攀的效率和速度、整体有氧体能的训练、山里环境的适应、下撤路线的把握、甚至对于优胜美地整个山谷情况的熟悉,都是攀登成功的保障。虽然这一趟爬得辛苦,但是在全程的任何时候,我们的心里都没有出现过一丝的恐慌和焦虑,全程都处于很好的掌控之中。吃的胃口很好,睡的质量也高。
成功的攀登来源于平时持续的训练,而训练又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感谢家人对我们攀登爱好的支持,同时感谢在攀登期间为我们排除干扰、照顾家庭,让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完成攀登。记得有好多次攀岩或者跑步训练,身体状态上没有问题,就是因为爬到一半想起了一些生活工作里困扰的事情,导致放弃。精神上的力量,对于完成大岩壁来说尤其重要。
欢迎更多的人加入大岩壁的队伍,大家一起玩。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田野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