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个地方的国资在 A 股长期下跌、公司资金困难的形势下入股提供现金或承接债务,固然有一定的增强市场信心的作用,但其投资收益方式、道德风险有很大疑问。
国有资本可以收购 A 股控制权,首先体现了国资管理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变化。国资委是直接管理国企的,但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国资委下设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然后以投资回报率的方式对国企经营管理进行绩效考核。也就是说,国资委转型做了投资人。
而这些国资平台的主要运作手段,就是联合社会资本,组建产业基金、投资基金。例如,在央企层面,有国开金融、中国烟草、中国移动等发起的规模 400 亿的第一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网信办和财政部发起的规模 1000 亿的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在省级层面,湖北省财政以 400 亿发起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然后与各类资本合作设立 2000 亿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群;在市级层面,银川组建 1000 亿规模的产业基金等等。
随着国资基金规模越来越多,投资方式多样化、提前安排退出渠道的诉求也更强了。而在这时,受去杠杆、资管新规等宏观政策、经济背景的影响,A 股市场情况不断恶化。无论是公司层面还是大股东层面,都普遍出现严重的资金危机;股价也不断下跌,市值大幅缩水。资金充裕的国资,因此成了买入上市公司股权的主力。其中,自年初至今,一共 25 家上市公司公告由国资收购其控制权(包括已终止的交易)。但是,在已经完成的交易中,由于入主后公司股价依然持续下跌,国资至今悉数浮亏。
入股上市公司,如果是财务投资,收益方式主要就是股价上涨卖出、卖壳、企业分红。而这些企业现在都要靠卖股权来求生存了,至少未来一两年指望靠分红赚钱不太可能;要在二级市场上卖出股票,则要等锁定期结束之后,那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而卖壳,也要等旗下投资的公司逐渐成长才能注入。换句话说,国资接管上市公司控制权后,如何改善经营,提高投资回报率,安排还不太清晰。
而如果入股是为了承接债务、避免质押平仓,救上市公司和股东于水火之中,又要面临该救谁、为什么救的道德风险,甚至,以现在的浮亏程度来看,还存在自己会不会也大幅亏损的可能。而一旦公司经营没有改善,不设平仓线的安排还会让企业债务和股东杠杆变成政府债务和杠杆。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