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嗝嗝老师》讲的是一位老师怎么感化后进生的故事,相比于这类电影的标志性建筑如《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嗝嗝老师》野心更大。
影片中的“嗝嗝”两个字,指的是奈娜老师得的一种秽语抽动症合症,在不受控制地抽搐时发出的声音。
第一次到学校面试时,她就用科学的语言普及了这种疾病的原理,一种神经性疾病,通俗地说,不由自主地抽动时,就是脑子刹那间短路的时刻。
影片开始时,奈娜四处应聘老师而不可得。影片结束时,她教书25年退休,欢送的人群里,站立着已经长大了的F班学生。
这种加料不加价的励志,在影片的很多时刻都收到了效果。尤其是F班学生不能在学校上课,嗝嗝老师在各种可能的环境下授课的蒙太奇。
某些台词也用适当的手法撒了胡椒粉,如“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为什么和为什么不之间,只是打一个嗝而已”。
但《嗝嗝老师》很难跻身于优秀。
2.
这类励志的故事里,除了对奋斗者本身的刻画,还需要雕刻一个反抗对象。
《死亡诗社》里,这个对象是陈腐的保守势力,当学生们站上书桌,其实是向一直以来大家默而不宣的势力宣战。
《放牛班的春天》里,是对粗暴分类的诘问,对独特个体的重新发现。所以克莱门特老师离开时,从窗口飞出的纸飞机,每一个都是自由的。
《嗝嗝老师》里,奈娜教授的F班有点类似于《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池塘底教养院,圈养着一批被宣判为不可救药的学生。
也只有这样,电影才和竞技类体育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相似,嗜好大比分落后再实现反超的大逆转。
《嗝嗝老师》的问题是,为了让那个大逆转更富有戏剧性,无限拉伸对立双方的差距,拉伸到了断裂的地步。
嗝嗝老师第一天上课,出现在镜头里的F班学生抽烟、喝酒、赌博。
这是对坏的塑造逻辑,而不是顽劣的呈现标准。
顽劣是一种野生的力量,是在特定时间内对成人世界的对抗式撒娇,是对生命边界一次不知深浅的探索。
而坏是一种主动选择,是破罐子破摔,是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后的阴暗对抗。
尤其是,影片将F班学生设置为来自于贫民窟,是学校改造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后,其内在对贫穷以及贫穷衍生物的态度,和学校的大环境已经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了。
《嗝嗝老师》对F班学生的塑造是平面的。影片没有耐心去挖掘,贫民窟独特生活状态,所赋予他们的独特性。这是他们需要挖掘才可以看见的优秀,也是他们最终裂变的主要原因,
但影片更着力于他们的坏,对他们隐藏性质的好潦草带过。
这也是除了性别这种天然的分界,F班学生千篇一律的原因。
至于影片最后的改造,也不是《死亡诗社》或《放牛班春天》式的,对一件青铜器物的重新抛光打磨,而是想当然的硫酸冲洗,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劣等阶层“以德服人”式的救赎。
3.
因为运行着奈娜老师秽语抽动症合症和对F班改造两条线索,《嗝嗝老师》到底还是出现了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在人物设置层面,影片首先服从于冲突,而不是致力于塑造人物,而冲突是人物塑造完成后自然的结果,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性事件。
好学生、坏老师、或者是好老师、坏学生,都成为贴了标签的行动人像,他们按照这类电影应该出现的行为去行动,而不是按照人物应该做的事去做事。
用力不均匀,导致了影片坑洼不平,《嗝嗝老师》的解决方式是,靠煽情去填埋。
影片看似励志,其实是在剥削。
因为在他们的逻辑体系里,贫穷的衍生品,就是愚昧、野蛮和投机。嗝嗝老师的出现,不是一条公共性的解决办法,就像她患有秽语抽动症合症,但仍坚持做老师一样,只是个案。
失去了对社会背景、历史因素和对不平等真正的的注视,《嗝嗝老师》的励志更像是一场没有源发地的口号。
本质上,是鸡血与鸡汤的混合物。【本文源自公众号 阿郎看电影】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阿郎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3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