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盐值变低了……就是不公平吗?就是我不够好吗?

最近学堂君发现,很多知友在讨论“盐值”。有知友觉得自己在社区做出的贡献很大,但盐值并没有很高,于是感到失落,觉得规则不合理。

学堂君也跑去查看了一下自己的盐值,发现自己有一项非常“瘸腿”,导致整体分数并不理想。学堂君最初有点义愤填膺,简直想偷偷给吐槽规则的人点赞;但紧接着,学堂君就想到了每年评选奖学金的时候,学堂君的同学们都会讨论:现行的规则是不是公平?

这样的讨论每年都会进行,做学生干部的同学觉得社会工作分占比太小,有科研基金项目的同学觉得科研的占比可以再高点,做了许多创业实习的同学提议要不要把实习也纳入评选标准……讨论来讨论去,总有人觉得不公平。

为什么呢?

他凭什么分数和我一样?——公平感知的来源

人们对外界的事物会有自己的主观感知,并基于这样的感知做出判断,这就是公平感知,它不 care 客观上是否公正,而是更强调人们自己的感受。同样,对于盐值的规则, @知一声 @知乎小管家 或许希望强调客观规则上的公正性,但人们感知到的公平,可不是小管家能掌控的。

有关公平感受的来源,有三种经典理论:分配公平理论、程序公平理论和互动公平理论。

我写的回答多,就想要高一点的盐值:分配公平

我们上学时,可能都曾经在小组作业里遇到不靠谱的队友,他们明明什么都没做,却和我们拿了一样的分数;我们工作了,可能还会遇到一起做项目的同事,天天迟到早退摸鱼,但因为没被领导发现,最后我们拿的奖金也是一样的。

学堂君简直想要嘶吼:这不公平啊!

这种有关分配结果的判断及心理感受的研究是分配公平(Distributive Justice)理论的基础。分配公平感知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我们的投入和收益应该成正比,二是我们的投入收益比在与其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时不能有太大出入

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的投入回报比大于别人的,那么我们可能会产生内疚、愧疚的情感;而当我们认为的投入回报比小于他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产生愤怒和不满的情绪,公平感也受到破坏。

我要发言权,要参与盐值规则的制定:程序公平

程序公平研究的主要切入点是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它们指的是对程序公平感知与判断的焦点着陆在不同阶段的形式。有人注重过程中的公平,只要允许我表达,那结果对我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即如果我们在一个程序事件的过程中能够对程序有更良好的把握,例如拥有发言权,并且我们的发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则易判断程序是公平的,这就是过程控制;而也有人希望能对结果产生有效影响,并且影响程度影响了对公平的判断,这就是结果控制。

Tyler和Folge曾做的一项有关警民关系的研究发现,公民对警察的满意度取决于在互动程序(例如向警察寻求帮助,或被警察盘查)中是否被公平对待的感知,而非最后结果是否解决或者警察是否援引法律条文进行解释。

不只是知友们,甚至五岁的小朋友,就已经认为自己的决策能够由自己掌控了。这表明作为程序公平的关键之一,小朋友“参与集体决策”的相关条件甚至在学龄前就发展了。当小朋友面对不利结果时,相较于沉默地接受不利结果,如果他在决策过程中被允许表达自己想法,那他会像成年人一样减少对不利结果的不满。

我们是平等的,小管家一定要友善地跟我解释:互动公平

互动公平也可以被称为人际关系公平,顾名思义,它指的是一个人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质量。Greenberg将互动公平分为两个维度,分别是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人际公平包括礼貌程度、尊重程度等,而信息公平主要指当事人是否得到了详细的解释,即信息的细节是否被透露。

学堂君自认为做出了许多贡献,而盐值却有一项“瘸腿”低分;小管家没有邀请学堂君参与盐值规则的制定;并且,小管家还坚持不公布详细的计分规则,因为细节一旦被透露,就很有可能被不太好意地利用。

这么一看,分配、程序、互动,都没做到位,所以,学堂君和知友们才会觉得不公平。

也许看到这里,有知友就会觉得:看,我就说我觉得不公平是有道理的!一定要改!改成符合我心意的规则!

但是,请再稍等。

盐值是一种标准,但相信知友们的心中不会只有这一种标准;就像成绩是一种标准,但我们心目中“厉害的人”并不单单只有成绩非常好的人。

我们记得自愿维护社区秩序的公共编辑志愿者,知道他们在以创作内容外的另一种形式为领域做贡献;我们认可优秀回答者的高质量内容,也就不催促他们一定要每天更新;我们珍惜每一次知友在评论区的友好交流、深入讨论,不会要求对方每个月要写出多少编辑推荐……

这样一想,学堂君觉得,那项“瘸腿”的分数也没有那么难看了,毕竟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认真地、保持初心地前行,希望打造一个优质的心理科普平台。

(主编:这就是你不去补那个“瘸腿”分数的理由吗?

学堂君:难道我不补,我们大学堂就不优秀了吗?难道我不补,知友们就不爱我了吗?请知友们拯救我!!)

参考文献:

Adams, J. S. (1963).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5), 422.

Greenberg, J. (1990). Organizational justice: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Journal of Management, 16(2), 399-432.

Grocke, P., Rossano, F., & Tomasello, M. (2018). Young children are more willing to accept group decisions in which they have had a voi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66, 67-78.

Lind, E. A. (2001). Fairness heuristic theory: Justice judgments as pivotal cognitions in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Advances i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56(8).

Tyler, T. R., & Folger, R. (1980). Distributional and procedural aspects of satisfaction with citizen-police encounters.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4), 281-292.

Van den Bos, K. (2005). Wha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fair process effect.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1, 273-300.

作者:电网、河豚少女、夏酱

相关原文:

成绩被调低了就是不公平吗?| 分数报告形式与公平感知

当时我是拒绝的 | 你可以对我没那么好,但不能不考虑我的意见

我们立志做最优质的心理科普,让这里成为当代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大学堂。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

欢迎参与机构号提问讨论 & 评论回答 & 私信学堂君和 TA 的小伙伴们 🙂

微信公众号“bnupsychology”欢迎关注!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微信公众号后台联系。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京师心理大学堂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