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被情绪所左右?

因为我们有一个复杂而强大的大脑结构网络在发挥作用,不仅让我们被情绪所左右,也帮助我们左右情绪。

举个例子(见蛇图)。

正在路上走,突然看到一条蛇。这个视觉信息通过眼睛进入大脑后,有两条通路帮助我们做出反应,一条是低通路,简单快速把这个信息传递到大脑中部的杏仁核。在漫长的进化中,这个小小的不能吃的杏仁核是多么重要,帮助我们迅速感受到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开始警觉,本能地做出反应譬如尖叫、跳起来,或是晕倒。另一条是高通路,走得有些慢、传得有些远,把这个信息通过丘脑发送到感觉皮层进行精细加工。这可能是人和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高度发育的人脑皮质使得我们能够对这条蛇进行更精细的分析:死的还是活的?有毒的还是无毒的?跑呢还是捉了尝尝味道呢?炖汤呢还是红烧呢……

我们真不应该浪费这么好的大脑工具,在情绪冲动时尽量冷静一下,让那些刺激信息有时间进入大脑皮层进行精细加工,让我们的理性战胜魔鬼般的冲动。

情绪伴随我们一生,帮助我们适应环境、应对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新生儿不仅会哭,还会有痛苦、厌恶、微笑等反应。半岁左右的婴儿已经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声音来判断其他人的情绪,表现出人类最初始的情绪知觉能力。直到10岁左右,儿童可以比较好地区分真实感受和表面情绪。进入成年期,情绪的发展趋于稳定,到了老年期,情绪的脑结构开始发生退化。这些基本规律受生理机制的影响,通常是“与生俱来”的。同时,我们在后天社会经验的影响下,不断学习着“左右情绪”的本领。慢慢地,我们学会了“察言观色”,识别了“口是心非”,知道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提防着“冲动是魔鬼”。

情绪丰富多彩,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我们生活的底色。虽然人们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快点走出悲伤,或总是感到快乐。情绪调节就是通过一些方法去影响和改变自己的情绪体验。有一项研究让人们描述自己调节情绪的策略,最后发现有一千多种。但归根到底是两种,一种是行为策略,譬如回避让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人、事或场景。一种是认知策略,就是改变自己对某种情绪体验的认知。“认知重评”就是一种被实验验证的、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简言之,日常生活中,面对不好的情绪体验时,尝试去挖掘积极面。譬如考试焦虑,如果只关注“这次肯定考不好”这个结果,可能会越来越焦虑。如果改变认知,更关注“考试前的时间一定要分配好、临阵磨枪也有用”、“如果这次考不好,这对我是个警告,一定要努力了”等等,一方面有助于缓解眼下的焦虑,另一方面也在督促我们做出实际行动,以后尽量减少或不再面对这样的情况和焦虑。

情绪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既古老又年轻、既重要又复杂的主题。先哲们在提出“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些问题的同时,开始在哲学层面探讨“情绪的产生和结构、情绪与感觉的关系、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等问题,但一直到达尔文对面部表情的研究,才开始从科学层面研究情绪。近百年来对情绪的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成果,包括情绪理论(生理、认知、功能、精神分析、心理建构、社会建构等方面)、情绪的生理机制(边缘系统和皮质结构的相互作用)、情绪的主观体验和测量、情绪的外部表现和识别、情绪与记忆、注意、学习、决策、道德、行为、疾病等的关系,以及情绪的毕生发展。当前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方兴未艾,人类对自身的好奇永无止境,人工智能的发展渴望让机器人像“大白”那样能够感知情绪和实现情感共鸣。期待这个领域更多的研究和发现。

配图出自周晓林、高定国等译《认知神经科学》。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陈雪峰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恰当地表示愤怒?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无法和亲密关系的人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