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与地动仪是否应该出现在教材之上,最近再一次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华西都市报》在近日的一篇报道中称,于 2017 年秋季学期启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删除了与张衡和地动仪有关的内容。
报道指出,以往收录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地动仪模型是 1950 年代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复原得出。而这一复原结果在国内外学界都饱受争议。
2009 年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经过 6 年研究推出了新的复原模型,并认为这是“更有科学逻辑、更为符合史料记载的地动仪模型”,但未必与 2000 多年前张衡的地动仪完全相同。他据此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进行沟通,要求对历史教科书上的记载进行更正。2010 年,张衡与地动仪从修改后的历史教材大纲中剔除。2017 年,人教版的历史教科书删除这一部分的授课内容。
报道刊登以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真实的地动仪并不可考证,将其作为真正的历史进行教授并不妥当。而反对者则认为,应该做的是加大对于地动仪的考证,而非仅仅是从教科书中删除。同时,也有人强调应该在课本中弱化地动仪本身对于中国科学史发展的佐证,转而强化古人对未知事物探索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史书中对于地动仪的记载主要来自《后汉书·张衡传》。在对地动仪的外貌进行简短的描述之后,称只要发生震动,那么地动仪相应方位的龙首就会产生感应,并将口中衔着的珠子,吐入下方蛤蟆的口中。
原本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是用现代白话翻译了《后汉书》的这一段记载,并总结道:“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这一段描述在事实上并不精确与正确。首先,“测定”一词带有的模糊性,会让不少人误以为地动仪能够预测地震,而在史书记载中,地动仪仅能在事后验证地震的发生。其次就是地动仪未被世界所公认,地动仪是否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仍是一个疑问。
此外由于历史教科书上并未详细解释地动仪复原模型的来龙去脉,因此也会造成学生的误解,认为地动仪就是那个样子,而事实上王振铎的这一复原模型,自制作而出以后,并未能够发挥真正的测定地震的效用。它被摆放于北京历史博物馆当中,却也并没有对唐山大地震作出反应。
历史教科书传授的应该是真实的历史。在这一前提下,地动仪在教科书中的地位始终是一个焦点。早在冯锐之前,就有许多人陆陆续续向地动仪发难,要求教科书中删去相关章节。
不过,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是承认当代人还未理解地动仪的原理无法被复制,还是否定《后汉书》中对于地动仪的记载,又或者是直接称地动仪并不存在。这三个问题涉及的层面不尽相同。第一个考验的是当代科学史学者的考证能力,第二个则涉及到人们对于《后汉书》作者范晔的评价,最后一个则关于历史的定性问题,而这三个问题都并不好回答。
若是出于对真相的尊重,历史教科书删去张衡和地动仪未尝不可。或者,一个更妥当的方式应该是承认当代人对于地动仪真伪问题力有不逮,毕竟历史并不只是由结论组成,也同样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从史料中辨别真伪。
而人教社似乎选择了一种并不好的方式来处理张衡和地动仪的地位。根据人教社提供给《北京青年报》的回应,他们将这一内容移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章节。“专门讲述了张衡和他发明的地动仪,指出其对科技的重大贡献,同时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技,‘要像张衡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