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尖沙咀街头,最多是拿着相机的游客。香港自 2003 年起开放自由行,内地访港旅客人数一直未有下降,现时更占整体旅客比例七成七。走在街头,每逢药房都排满一列长长的游客和水货客,打开行李箱装化妆品。偏偏在加拿分道和厚福街街口交界,摩登大厦下停歇着一档木头车,內里间隔了一格格凉果——港称“口立湿”,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以为没有人看守,稍一停驻,穿着花衬衣、戴茶色太阳眼镜的老板林伯就迎上来,原来他一直搭一把木头折凳,在行人道上的彩妆店坐下了。“橄榄点卖啊?”老板立即勺起一包,广东话有浓浓的口音:“廿蚊,再试试话梅,我自制的,没有别处有。”他递上话梅,还有芒果干,试了一口,酸甜适中,肉厚且没有涩味。一小包敢卖二十港币?“这我在家自制的,没糖精,没色素,没添加剂,乜都无。”他就住在尖沙咀,再追问制作过程,林伯伯坚决拒绝:“如何生产是秘密。”
他手艺由爸爸传授,自小爸爸在尖沙咀开店,辗转移至街头摆档,至今足足有五十年了,连木头车也是自己一手一脚钉装起来的,把手上可以见到钉子。一间店养起两代人,游客以至途人都常常光顾,许多是回头客,“各人买各人味道,无花果,话梅肉,买亲几千(港币)啊!”
三十几年前,整个尖沙咀足足有二百多档小贩,“我在尖沙咀码头摆档时,他们(食物及环境卫生署执法人员)赶我走!我唯有搬入横街,现在只有我了。”又骄傲地说,“电视台也访问过我!”
林伯是尖沙咀仅余的小吃小贩,现在已经很少摆档了,曾经经过一星期都不见。同样不见了的,还有以往天后著名的炭烧鸡蛋仔老伯伯——每当他推着烤炉在横巷摆卖,都会有数十人排队——皆出现得越来越少,至近年已不见人影。
以往盛景不再,香港的小贩自 1873 年起发牌,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由战后到六七十年代,偷渡到港的内地难民找不到工作,就会在街边摆卖,鱼蛋、烧卖、碗仔翅、冷糕等香港美食都起源自街头。周星驰电影《食神》中,莫文蔚也是扮演大牌档档主,爆浆濑尿牛丸成为传奇大企业。现实没电影夸张,但由小摊档到餐厅发家致富,这类故事其实不少,比方“十三座手杂”、“肥姐小食店”等等。
不过,香港当时的英国政府自一九七五年起因卫生问题,开始锐意规管小贩,同时不再发牌。1987 年的政府电视广告,可以见到牛杂小贩叼一口烟,引致小朋友肚痛、腹泻,加上霍乱菌的图像,都是为了宣传讯息:“切勿光顾无牌熟食小贩”。
八十年代的无牌小贩多达一万六千人。九十年代政府更用钱买回流动小贩牌照,熟食小贩在街头几乎绝迹,直至 2009 年才签发多近三百个牌照,截至 2017 年 12 月底,市区共有 5127 个固定摊位(不包括临时小贩牌照)和 191 个流动小贩牌照。
小贩买卖限制多多,固定摊位是绿色“铁皮屋”,常见于街档,流动小贩则主要售卖冰冻甜点,全部可以由配偶继承,子女则再由当局考虑。许多档主都已老了。
“大街不让摆摊,”林伯曾经摆摊弥敦道,食环间中巡逻,一见到小贩,就会驱赶,他唏嘘不己,“现在我好少摆了,做够几百元生意就走啦。”
图片由作者拍摄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