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分不开”的今天,生活开始反向“入侵”工作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工作生活一体化”已经成为趋势,人们不再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一方面,弹性工时、自由职业、远程上班这些更加“人性化”的工作制度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另一方面,我们也得忍受越来越频繁的超长 OT、非工作日还得一直保持通讯状态、周末参加(约等于加班的)公司聚餐之类的非常规情况。这些,被英国的一家招聘网站 totaljobs 统称为“超灵活(superflexibility)”状态。

那么,所谓“超灵活”究竟是什么样的?totaljobs 在今年四月调查了近七千名上班族之后,详细分析了一下这种生活方式:

上班除了工作还能干嘛?摸鱼啊

调查中,以一周为单位,受访者们上班时会花六个多钟头刷社交媒体、约四个小时在线上处理各种生活琐事,看视频和听音乐(不管是娱乐还是工作需要)就更久了,林林总总加起来有七个多小时。对比之下,吃午饭反而最省事儿,才 27 分钟。

全体受访者以及各类细分人群的每周时间分配。 图片来自 totaljobs。 

不止这些,随着办公室规则的放松以及公司福利的多样化,打私人电话、在公司健身、以及由于紧急私事所以 WFH(不算请假的在家工作)等等,也或多或少占掉了一些工时。下面这张图可以生动体现出时间的“零散化”现象:一个普通的工作日,由传统的公私界限分明,变成了被正经干活、刷社交媒体、欣赏流媒体、在家工作、吃饭打盹、和同事聊天/吵架、通勤等十项不同的活动分成了几十段碎片。更不用说现在流行 multitasking,我们还可以在地铁上办公、在聊天的时候回邮件、在吃饭的时候谈业务……有了手机和 WiFi,人们把部分曾经只能在家做的事儿也顺势搬到了公司,时间线的重叠就更密集了。

曾经的工作日 VS 现在的工作日。图片来自 totaljobs

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就是……没啥界限

看起来,大家对所谓的“工作生活要分开”还是颇有自知之明的:只有 23%的受访者觉得在两者之间设置界限很重要,连四分之一都不到。与此同时,认为“家人朋友对自己目前的时间分配情况感到满意”的就更少了,只有 16%,跟“下班后能顺利切换家常模式”的人数基本持平(17%)。

另外,关于超时工作问题,58%的受访者都有过在家加班的经历,平均每周超过 7 小时,几乎相当于一整个工作日。

图片来自:Giphy ©️ Anchor Point

而且,线上随时待命也逐渐发展为一种新常态:38%的人曾在非工作时间收到过老板的传唤;对于下班时间偶然冒出来的突发事件,46%的人会选择直接上手处理,还有一些人会观望一会儿,能做到完全不管不顾且心安理得的只有 13%。

看起来,“超灵活”带来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我们从铁板一块的条条框框中解脱,但却掉进了一种更细微也更绵延的“无形压力”以及自律危机当中。

灵活之后更开心了吗?也挺难说

不可否认,自由的工作方式确实很受欢迎:对年轻人来说,它意味着可以避开早高峰才到岗、累了能走出办公室买杯奶茶、下班后甚至还可以跟同事一起打打游戏,摸完鱼说不定(出于内疚)效率还变高了。对有家有娃的人来说,肯定也得到了更多照顾自己和家庭的机会。美国一家专门提供“灵活工作”的求职网站 FlexJobs 就宣称,他们发现有孩子的求职者们普遍认为“有自主调配时间权限”甚至比工资还重要一些(84% vs 75%)。不管怎样,灵活工作确实能提高愉悦感和掌控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员工和公司之间一直以来略显紧张的关系。

图片来自:Giphy ©️ WeWork

但这样是否就意味着更轻松了?调查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真正的放松”这篇报告中也提到了,因为个人生活和工作的相互挤压,当代的许多劳动者固然不用一直呆在办公室、年假旅游啥的可能也没人拦着,然而 24 小时不敢关机,有事的时刻未必很多,却无法缓解长期紧绷的情绪,所以也得不到彻底的休息。这种不算上工也不像收工的“always on”状态,才是最让人不自在的。

当然了,调查的结论对灵活工作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从“把工作带回家”到“把家挪到办公室”,说是社畜的胜利也好,说是工薪一族无可奈何的突围也好,它终究是个无法阻挡的大趋势。“工作和人的关系”不仅是财务问题,更是哲学命题,“如何让上班这件事更开心”,终归是比“如何不上班”要实际那么一点点的。

题图来自:Giph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