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公开募股(IPO)是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反过来,IPO 热度和配套新股发行规则的完善程度也能用来评价一个资本市场是否在健康运行。
今年中国 A 股除了跌幅领跑全球几个重要股票市场、上交所单日交易额比阿里巴巴一支股票还低以外, A 股 IPO 募集金额和成功发行的公司数量跟前几年比、跟其他几个交易所比也是大幅缩水。
同花顺 iFind 汇编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9 月底,共有 88 家公司成功在上海、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募集约 1155 亿元。相比于 2017 年,IPO 公司数量不到当时的 1/3。募集资金情况看上去稍好些、大约是去年的一半。但考虑到今年光是富士康一家在上交所就拿到 271 亿元首发融资,如果剔除这部分资金,那么 A 股今年 IPO 规模也将只有去年的 1/3。
普华永道曾预计,今年 A 股 IPO 100-120 宗,全年融资规模约 2000 亿元。但今年还剩三个月,从目前上市申请企业数、通过率和筹资额的落后情况看,基本可以判断将大幅度低于去年,达不到普华永道的预期。
A 股 IPO 跟着整体股市走势一起低迷
国庆假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10 月 8 日),上证指数大跌 3.7%、创业板指数跌 4%。有投资人开玩笑说国庆七天出境游的花费说不定还没有 8 号一天亏的多。
这种跌幅基本不是因为上市公司自己的问题。因为从本身业绩就欠佳的制造业公司,到房企中现金流最出色的万科,再到股价已经跌的比每股净资产还低的银行,A 股 3500 多家公司当天基本都在跌。
巴菲特今年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曾被问到为什么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不支援 AIG 和雷曼兄弟,他说这些金融机构依赖于人们第二天是否愿意继续和他们做生意,但问题是没人非得这么做,一但人们失去信心,一切都结束了。
A 股如今就是面临这样的情况,市场内外的投资人极度缺乏信心。上证一天的交易额一度低于 1000 亿元,不及 2015 年巅峰时期的 1/10、比不上阿里巴巴一天在纽交所的交易额。上证从 2016 年累计下跌 14%、今年下跌 18%。作为全球市值第三大的股票市场(第一美国、第二日本),最近几年的走势十分糟糕。
这种背景下,证监会收紧 IPO 审核就显得不难理解。根据《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不完全统计,截止到 10 月 8 日,A 股共有 159 家企业提交上市申请,证监会通过 88 家,通过率只有 55%。去年同期这一比例则是 79.33%。
类似的做法之前也有过。2015 年 7 月股灾之后,证监会直接停了 IPO 一段时间,原本计划在 2016 年 7 月推出的战略新兴板也黄了,当年发起私有化要约的公司最后能成功在 A 股上市的也就只有 360、完美世界等几家公司,还是通过借壳上市。
相应的,拟上市公司也会在这样的行情和监管力度下对上市更为谨慎。仅今年一季度就有 48 家企业撤回 IPO 申请。
至于 2017 年 IPO 数量和规模大涨实际上也是监管层行政干预下的结果。
不同于全球绝大多数股票市场,A 股 IPO 实行审核制,一家公司从筹备到提出申请再到最后成功上市通常要经历一年半甚至更长时间。2017 年 1 月 18 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 2017 年瑞士达沃斯论坛时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还不到位,IPO 不应该有这么长的排队。当时 A 股还有 600 多家公司在排队。
等到监管部门开闸放水之后,IPO 数量和规模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今年政策收紧叠加股市低迷,无论是企业主动上市意愿还是被动的审核被拒,都促成了今年的 IPO 规模大幅下挫。
普华永道报告还显示,今年 6 月,各家券商投行收到监管层下发的最新 IPO 审核指引,51 条标准总体要求坚决杜绝带病申报,并且未来将再根据最新财务指标劝退一批企业。
一大批中国公司分流到了港股和美股
在 A 股 IPO 惨淡的同时,港交所和纽交所上半年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 IPO 规模下滑,纳斯达克基本没有变化。
但第三季度结束,港交所 IPO 公司达 166 家,比去年此时增加 46%,累计融资 2144.97 亿元,比 2017 年同期 774.2 亿元翻了 2 倍有余。得益于今年允许上市公司同股不同权,港交所今年前三季度新股集资额超过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为全球排名第一。
港交所今年还收获大批中国内地公司,尤其是一批中国人熟知的科技公司到它那里上市。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的数据,仅今年前八个月就有 121 家中资公司在港股上市,已经接近去年全年 129 家的上市规模。
小米、平安好医生、美团点评、中国铁塔、海底捞等中国境内规模大一些的公司都跑去了香港上市,且 IPO 融资募集的金额都不小,仅上述提及的 5 家公司拿了 1447.16 亿元融资,比 A 股前三季度 87 家公司的 IPO 融资规模还多。另一些中国消费者稍微熟悉的互联网公司,爱奇艺、B 站、拼多多等则去了美国上市。
在中资公司大幅前去境外资本市场募资、上市的同时,A 股试图把它们留住的工具 —— CDR —— 已经没了声音。
今年年初,面对港交所接纳同股不同权、未盈利医药公司的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证监会推出了 CDR 制度 ,对已经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发行 CDR 设定了 2000 亿元的高市值门槛,但对未上市的公司仅设置了 30 亿元营收与 200 亿元估值的低门槛,甚至还对符合一定要求的未上市公司不设任何量化指标。
当时,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搜狗、58 同城等公司纷纷表示,说政策允许积极考虑回来。准备在港股上市的小米也递交了 CDR 申报材料,打算在两地同时进行 CDR、IPO。
为此证监会还收紧了 IPO 发行,为的是重新筛选一批“高质量”的公司在 A 股上市。2018 年以来,管理层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新经济企业上市,明确了要支持高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制药为主的新经济企业展,设立可 IPO 的绿色通道。
证监会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谈 CDR 已经是 6 月份的事情了,当时它们发布了 CDR 发行管理办法,提到说 CDR 企业审核严于一般 IPO 并提示估值风险。
现在继美团、小米之后,又有英语流利说、趣头条去美国上市,比特大陆准备去港股、小牛电动准备去美股上市。
最后 A 股留下来的特批公司是 99% 收入、利润都靠代工的富士康。36 天就完成申报上市的富士康到今天股价已经跌破发行价,市值跟最高点比蒸发约 2500 亿元。
制图/冯秀霞
题图:udn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