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蹦迪鄙视链一览

许多亚文化都有着这样的特性:圈内人沉浸享受,为此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圈外人侧目不解,甚至会将前者妖魔化。

蹦迪也是。对不蹦迪的人来说,仅仅是进入那种环境就可能产生恐惧心理了,用灯红酒绿群魔乱舞来形容都不过分。但对乐在其中的人来说,蹦迪是一种文化,或者放松娱乐活动,甚至是健身运动。

某种程度上来说,蹦迪与二次元、喊麦、广场舞其实一样。

但蹦迪又因其场所、音乐风格、人群属性等差异,可以细分为很多流派,甚至形成鄙视链。这种现象到了区域文化多样的北京,会在魔幻现实的滤镜下被放大。


三里屯弄潮儿

三里屯已然成为与“潮”相关的一大地标符号。白天,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来来往往的长腿野模和举着长炮的野生摄影师,夜里,你可以看到一茬又一茬的弄潮儿出入各大酒吧。

如果你要做一个与深夜打车难度有关的测试或研究,毋庸置疑,首选地点就是三里屯。在这里,你甚至可以看到半夜三点还在营业的鹿港小镇。

网红们每周六晚会在家花上两三个小时化全妆及挑选全身搭配,从鞋子武装到耳环。夜店的灯光很暗,看不清她们搭配了五种颜色的勃艮第色眼影,但姑娘们颧骨处的水纹高光和带银条流苏的耳环会时不时反射光线,明晃晃地扎你的眼。

但与这些相比,更扎眼的可能是她们身上 T 恤平铺放大的奢侈品 logo。当这些 logo 密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你可以把它当成防侵权水印。

姑娘们从不担心因为蹦太久而脱妆,夜店浓厚的干冰会为她们定妆。她们也不担心因为时间晚而困倦,唯一苦恼的事,大概就是散场叫网约车时屏幕上显示的排队信息了:“排队 137 人,预计等待 3 小时”。

即使是在三里屯这一片区域,内部也存在着鄙视链。这里的三里屯包括工体。

卡座玩家出场便自带富贵气息,当他们坐着笑看野模于对面座位上摇动身姿时,两万元的低消并不重要。散台是不可能去的,人挤人,这还怎么保证自己能优雅地稳端香槟不洒。

散台玩家则用力地在舞池周围蹦着,双臂甩得极稳。尽管他们内心清楚自己消费不起卡座,但依然会理直气壮地表示“就是散台才好玩啊”。对散台女孩女孩们来说,最大的顾虑,无疑是要谨慎避免与同样贫穷的咸猪手大叔们对上视线。

泛音乐艺术爱好者

热爱电子音乐的三里屯玩家还是有引以为傲的地方的,这里有着全北京最宽敞舒服的舞池、最炫目的灯光控制,也时常会请来百大 DJ。对他们来说,鼓楼、后海、雍和宫,不过是穷开心。

但泛音乐艺术爱好者们并不关心。对他们来说,三里屯夜店的音乐多半都是吵哄哄的 EDM 舞曲,毫无内涵可言。去的人们主要目的不是勾搭撩拨,就是炫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自带一种富贵的土味”——易轰

泛音乐艺术爱好者最常去的是后海鼓楼一带。

白天的后海像一位身上挂满了义乌产古典首饰品、脚上穿着九块九包邮水晶拖鞋的摆摊阿姨,晚上则变身为叼着烟弹着电吉他的年轻小老爷们。

这里有被称为北京最有个性 Bar 的 DADA,是泛音乐艺术爱好者心中不俗的朝圣地。楼上紧挨着的就是 temple,是他们感受朋克燥热氛围的好去处。

这些店只是泛音乐艺术爱好者之间隐藏名单中的一部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常有前卫的 DJ 或演出者驻场,店内常年聚集着音乐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

尽管泛音乐艺术爱好者们不搞音乐也不搞艺术,但他们热爱地下文化,家里衣柜叠放着超过三件文化 T。看不出价格,还能显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

他们除了蹦迪,也同样去 live house 看演出。尽管他们不一定能分清音乐风格,但墙壁上的涂鸦、台上 rapper 看似大胆反骨的歌词、台下其他听众的脏辫与纹身,都能让他们产生一种类似“音乐人”的身份认同感。

他们中有些人喜欢 hip-hop,有些更爱听摇滚,有些是电音爱好者,但总的来说,他们身上的气质都与民谣爱好者很相似。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口头禅——

“牛批!”

五道口摇头党

尽管三里屯玩家与鼓楼玩家互相鄙视,但有一个观点他们自始而终达成共识,那就是鄙视链下游,有五道口垫底。

负有“宇宙中心”美誉的五道口,坐拥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也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年轻人。U-CENTER 标志奠定了它不可动摇的地位,夜店里的流行歌曲也让它坐上了鄙视链底端的“宝座”。

如果你想开淘宝店卖衣服,可以来五道口,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时下最流行的爆款 T 恤和国民潮牌。

除此之外,五道口选手们还很喜爱黑色服饰,尤爱黑口罩与黑色鸭舌帽。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如果可以把夜店改造为机场设计,他们的代入感会更强。

对他们来说,音乐风格不重要,重要的是当熟悉的旋律《Party Till We Die》《fade》《fantastic baby》响起时,他们能够马上进入嗨的状态,与好友一同以头在空中画“粪”字。即使播放的是海草舞,也不违和。

理论上来说,去一趟五道口的夜店也可达到养生的功效,毕竟这种蹦迪姿势与医生教的护颈大法并无不同。唯一需要提防的就是活动免费送的假酒,可能会让你在活络筋骨恢复脑部供血之后,变回“唉呀妈呀脑瓜疼”。

音乐节票王

真正的电音爱好者,从来都不认为夜店是听电音的好去处。鱼龙混杂的 DJ、稀薄而浑浊的空气、十八线网红与土豪造成的视觉污染,都让他们对夜店的好感度更低。就连夜店常放的 EDM 舞曲,在他们看来也不够纯粹,算不上电音。

令电音爱好者无法错过的是电音节。炫目的灯光、惊艳的舞台效果、纯粹的氛围,这些夜店都难以达到。

当音乐节票王们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与几千人在场地上与最爱的 DJ 同嗨时,蹦迪已成为一种辅助手段和表现形式。

满场座位的鸟巢电音节只是个意外,如果一定要加座位,蹦迪选手们希望是,震动椅。

顶端:地下 club

真正爱夜店的人,也许并不一定喜欢百大 DJ。热闹的 EDM,在他们看来也只是捞钱的工具。

最资深的夜店玩家有着更为小众且饱含 bigger 的去处,那就是地下 club。

自诩为地下 club 的三里屯网红夜店在他们看来都是胡扯——电子地图都能轻易定位到的店,能叫地下吗?

如果没有带路,萌新可能连这些店的名字都无从知晓。而即使告诉了店名和大概地址,你也很可能绕着大楼转几圈都找不到入口。

地下 club 的入口通常没有多余的标志,甚至连招牌都没有,最显而易见的识别方法大概是黑暗中穿着黑西装的两位保安。神秘的面纱为它增添了一丝高端感,但地下 club 选手爱它的原因不止于此。

如果你想听百大 DJ 的畅销单曲,那么他们会建议你扭头回五道口。而你在地下 club 见到的 DJ 也许并不出名,刚在起步阶段,但或许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在别的地方听到他们的名字。

更重要的是,如此小众的场合,他们却畅通无阻,这本身就是一种别样的身份认同。

End

观察完上述蹦迪选手后,我发现有一群人成功地游离在了鄙视链之外,什么网红潮人、电音文化,他们都不关心。或许,他们才是最后的赢家。

而对他们来说,去夜店最大的目的在于——

学英语。

题图来自:EM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