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生物学研究在国际处于什么水平?为什么本世纪 18 年日本能够诞生 18 个诺贝尔奖得主?

。。 其实认真来看, 日本在得诺奖方面的劲头并不是一个连续三年获得诺奖就可以概括的。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的诺奖得主数量已经仅次于美国,为全球第二位。尤其是2008年以后,得诺奖的频次大幅提高,既有同年取得不同学科诺奖的年份,也有同一项诺奖全是日本人分享的案例, 当然也有如题主所说连续三年取得诺贝尔奖的情况。

日本的生物学研究在国际处于什么水平 ? 这种问题很难回答。
恕答主见识知识有限,仅就我所在的神经生物学领域来看,感觉美国整体的研究实力大大领先日本,这不仅表现在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日本的研究者数量也远远少于美国同行 (因为没有具体的数据,只能凭答主平时接触的论文和参加会议的印象来大致判断)。
但是!!! 尽管日本在各个领域的研究者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对每个研究者一一来看,日本的研究都很精悍,具备与一流学者单挑的实力或者潜力。就是说,也许美国的有些研究方向日本没有覆盖到,但是在覆盖到的地方,日本都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也许在某些研究方向美国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术精英辈出,既有质的优势又有量的优势,而日本只有少数几个学者在从事相关研究, 但是他们的研究往往有独到的地方。
就拿日本20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下村修来举个例子。
作为名古屋大学的博士,下村修因为博士期间和博士后期间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而分享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要作用就不啻多言了,它成为了当代生物和医学研究的最重要研究工具之一。下村修研究GFP起源于他在名古屋大学期间对生物发光现象的研究。他因为偶然的机会进入平田义正的研究室,而平田义正的研究室当时的课题是研究被称为“海中萤火虫”的海洋荧光动物海萤。下村修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那一次的阴差阳错决定了我的命运!” 他在名古屋大学取得的出色成就引起了美国科学家的注意,也奠定了他后续研究发现GFP的基础。 在那个时候,应该没有人会想到遥远而看似无用的生物发光现象对于生命科学的重要意义(那个时候美国在登月的同时,也提出了攻克癌症的计划)。这也许是下村修自己也没有料想到的。然而,一旦入行,他的兴趣是持续的也是深入的。至于后来的研究成果会有怎样的应用多大的影响,这是不可预料的。因此从下村修的事例我想说,无论当初的研究方向多么不起眼,甚至偏,只要明确要研究的科学现象,提出可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一定会有所意义的。一个下村修得了诺奖也许是他的运气,但是如果有庞大的数字基础,那么时不时得出个出个重大发现出个诺贝尔奖也就不奇怪了。这也许跟战术上的“下闲棋布冷灶”是一个道理。
同样的,分享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研究长期不受重视甚至引发争执,但是中村修二锲而不舍一个人默默努力(一个人。。。),最终实验成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再举一个物理学奖的例子,2008年诺奖得主益川敏英。出身名古屋大学的益川敏英因为和学弟提出小林-益川模型而被授予2008年物理学奖。这位也是属于埋头苦干深入研究的类型,他不会讲英语,甚至在得诺奖之前没有离开过日本,但是国际交流的缺乏并不妨碍他做出一流的理论研究成果。
这些例子的共同特征就是,瞅准一个方向,深入研究,也许刚开始不显眼,不热门,不受重视,但是研究深入了成果出来了就必定会产生影响。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遵守客观的研究规律,提出真正的科学问题,保持独立的批判思考,采取有效的研究手段。不然就是浪费生命。

上述也是我觉得日本之所以不断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 至于其他原因,

首先,日本的科研职位有限,比如今年的诺奖得主大隅良典51岁才成为教授。有限的科研职位保证了科研人员的高水准,也保证了有限的科研总经费能给科研人员足够的经费保障,使科研人员能够专注于研究本身。

其次,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和后勤保障。 以名古屋大学为例,研究经费充足,所以可以按需购买实验仪器和器材。财务报销事宜有专门的秘书处理,一些杂活可以雇用technician。 教职员工的子女可以送到学校幼儿园。学校有专门的科研支持部门搜集提供科研信息经费信息。总之一切井井有条,非常规范化,让搞研究的人可以专心搞研究。

再次,日本的科研风气很好。无论是资深的老教授还是年轻的学生,都可以自由平等的交流,随意发问。在自己领域的学会上,大家相互分享相互取经的态度都很真挚,常常让我感受到这里才是大家面前真的只有科学,而没有其他因素了。而且,日本人科研的自律体现在,在自己研究室团队内部的学术拷问严谨程度甚至会远远超过了外人的批判性思考。任何一点思考的不严谨或者实验的瑕疵都会被提出来,这样修改之后面对实验室之外的其他研究者,就会更有信心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siaga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蓝色发光二极管 (blue LED) 与其他 LED 相比有何特别?为什么凭此发明能够获得 201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学家是用怎样的实验方法分辨出在蛋白质胞内转运起效应的膜蛋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