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7 月,英国作家 Paul French 的新书《魔鬼之城》( City of Devils )出版。这本书的副标题是 The Two Men Who Ruled the Underworld of Old Shanghai.
Paul French 是一名出生于 1966 年的英国作家。他的作品主要关于现当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如《北京的午夜》( Midnight in Peking ) 。
这本书是一个有关于两个外国人在上海追名逐利的真实故事。他们一个叫“幸运儿” Jack Riley 。在来上海之前,他曾被关押在英国的监狱里,过去是一名海军拳击冠军;另一个是“机灵鬼” Joe Farren ,他是来自维也纳的犹太人。他俩远渡重洋来到上海。 Jack Riley 嗅到了上海的赌博之风,成为了上海赌博界的老大。Joe Farren 则占领了上海的夜总会,并创建了一支合唱队,与 Ziegfeld’s 相抗衡。他们两个一起在上海创建了最大的赌场。在他们的想象中,他们原本以为上海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这本书所描绘的是上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代的上海。
《卫报》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上海是一个谜。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殖民地,更像是一个国际居住地。”在那段时间里,众多西方国家在上海开设租借,众多的西方势力涌入上海。在20 世纪 20 年代到 20 世界 30 年代,上海成为了广大中国人的难民营。那里聚集了大批从外地为逃避内战、军阀、疾病、干旱和饥荒而躲到上海来的人。而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它又成为了 3 万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的避难所。
在这段动荡的日子里,上海也因此形成了其独特的“海派”文化。这种跨文化风格蔓延至服装、行为举止、社会风俗、文学、电影、娱乐和商业等方方面面,并形成了上海独特的现代主义美学。但实际上,上海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城市,长期处于政治动乱之中。
自 1843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上海被迫开放成为通商港口城市,其文化和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西方的强烈影响。从那时起,到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之间的上海经历了什么?为此,《魔鬼之城》( City of Devils )的作者、英国作家 Paul French 挑选了十本小说或非虚构,带我们去追溯上海这段隐秘的历史。
以下是他推荐的书单。
《人的境遇》( Man’s Fate ),由法国作家 André Malraux 所写( 1933 )
André Malraux ( 1901.11.3 –1976.11.23 )是一名法国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和法国文化部部长。他 1933 年写下了《人的境遇》( Man’s Fate ,法文名为 La Condition Humaine ),并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这本书曾被两次翻译为英文。
Paul French 推荐说,这本小说讲述了 1927 年第一次中国国内战争期间蒋介石在上海大批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的血腥事件。书中塑造了中国人和外国人两种人物形象,反映了上海世界性的人口特征、上海的右翼资本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色戒》,张爱玲( 1979 )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的一本著名小说,曾被台湾导演李安拍摄为由梁朝伟和汤唯主演的同名电影。
Paul French 推荐道:这本小说建立在张爱玲于战时上海时期的悲惨经历之上,历时 35 年创作完成。书里描写了日本人占领下的上海和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那时上海人所面临的生活抉择。
《老上海:黑帮极乐园》( Old Shanghai: Gangsters in Paradise ),潘翎( 1984 )
Paul French 推荐词:作者潘翎是一名 1945 年出生在上海的中国人。这本书是潘翎关于老上海黑帮的一段研究。她的研究极具典型性,而她的写作简洁而充满感情。《老上海》写的是二战时期由杜月笙和青红帮两派黑帮控制下的上海。
《上海》,横光利(Riichi Yokomitsu)( 1931 )
横光利(Riichi Yokomitsu)(1898.3.17 –1947.12.30)是一名经验主义和现代主义派的日本作家,日本新感觉派作家的代表人物。Paul French 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横光利曾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小说中的上海是一个文化、民族和思想的熔炉。他通过这本小说向我们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上海的日本社区,展现了中日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之间的积极交流以及由日本引入的棉花和丝织品。
《口岸往事》( No Dogs and Not Many Chinese ),吴芳思(英)(1998)
作者吴芳思(Frances Wood)是伦敦大英图书馆馆员、汉学家和历史学家。
这本书是一部英国汉学权威学者努力沟通中西文化的用心之作。作者通过大量侨民的回忆录、笔记,描述了侨民色彩斑斓的生活,见证了这一百年里诸多历史事件。作者是一位对中国历史富有同情心的英国人,中文娴熟,能熟练驾驭中美文献资料。本书填补了中国学者因语言材料所限,难以一窥海外侨民在中国多重景象的空白。另外,本书虽出于学者之手,却能似叙述的笔调展现这一百年历史中的点点滴滴。
Paul French 说,这本书描绘了上海的国际性、富足和现代性,这与欧洲和中国其它由于众多难民人口而带来的贫困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太阳帝国》( Empire of Sun ),J. G. 巴拉德( 1984 )
英国作家 J. G. 巴拉德( 1930.11.15—2009.4.19 )1930 年出生于上海。1946 年首次回到英国。他是“科幻写作新波”的重要成员。
Paul French 推荐说:这本小说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讲述的是上海在与日本交战之前的一户富裕而有地位的外国人在上海的生活;后面则基于作者自己在日本平民拘留营的生活经历,展现了战时上海拘留营耻辱和物资匮乏的一面。
《子夜》,茅盾( 1933 )
Paul French 认为《子夜》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极富盛名的左翼现实主义作家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展现了上海资本家的丑陋和残酷嘴脸,以及工人阶级的生活。
《吉尔小姐》( Miss Jill ),项美丽(Emily·Hahn
)( 1947 )
项美丽(
Emily·Hahn
)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纽约客》特约撰稿人。Paul French 推荐这本小说是因为它创作于作者自己战前在上海真实的生活经历。在那段时间,她看到了上海的方方面面。她沦为了一个鸦片吸食者,并且与诗人邵洵美同居,参与各种重大聚会,并因此认识了当时上海界的许多知名人士。
她创作的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吉尔的美国女孩在上海流浪的故事。她用尽各种手段去吸引爱慕者,用得来的钱支付房租。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
》,李欧梵( 1991 )
作者李欧梵是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曾任芝加歌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文学教授。他著有《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中英文版)、《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英文)、《狐狸洞话语》、《现代性的追求》和《范柳原忏情录》(小说)等。
Paul French 推荐的这本书是李欧梵关于战时上海的国际化、现代化和城市风格的经典研究。李通过对当时六位作家(包括施蛰存、穆时英和张爱玲)、电影制片厂和出版业的评论进行调查,发现上海的现代化与从西方引入的通商口岸的新思想文化融合,形成了特殊的“海派”文化。
《上海宝贝》,卫慧( 1999 )
作者卫慧是一名 1973 年出生的 “晚生代”、“新新人类”上海女作家。作品有《像卫慧那样疯狂》、《水中的处女》、《欲望手枪》、《上海宝贝》、《我的禅》等。部分作品译成 31 种文字,并登上日、英、意、德、法、美及西班牙、阿根廷、爱尔兰、香港、新加坡的各类畅销榜前十。居纽约与上海,专职写作。
《上海宝贝》是一本半自传体小说。小说背景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书中描写了大量女性手淫、同性恋和吸毒的内容。Paul French 说,卫慧在这本书中将上海的疯狂和喧嚣的繁花描写得淋漓尽致。
题图为 20 世纪 30 年代的老上海,题图、文中图来自谷歌图片、亚马逊、豆瓣读书和维基百科。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