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生气怼天怼地,我生气心里滴血

简单心理读者 @奶凶本凶 最近发到后台的一段话让我们有点心疼:

前一阵子觉得很多同事总在明处暗处嘲笑我的一次工作失误,一怒之下就辞职了。

现在找工作时,总会带着“报复埋怨老东家”的一种情绪,偶尔接触到前公司的人,也会期待听到前公司的负面消息。

我很想走出这种情绪,但又总是想起曾经被嘲笑的细节,整个人气得心里快要爆炸……

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反击,看起来总是那么惨,何况她的这一赌气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只是让自己接连不断地一赌气、二赌气、三赌气、四赌气……

这要生气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啊?

从小时候起,我就观察到一种愤怒,它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愤怒的人自己变得更糟糕,就好像生气的人给自己火上浇油。

后来接触心理学,慢慢发现,给我留下很深记忆的这种情绪似乎很像“自恋性暴怒”(Narcissistic Rage)。

因为这个名词字面上实在很负面,我们有必要强调一下:此处的“自恋性”并没有任何褒义或贬义的倾向,它只是个心理学范畴的描述。

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听上去很负面的情绪。

在进一步解释这个不讨喜的字眼之前,我们先区分一下“自恋性暴怒”与通常所说的“愤怒”有什么区别。

日常生活中,愤怒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如果愤怒就能够渐渐平复下来,就很可能是一般性的愤怒。

如果愤怒的原因是“理想中的自己”被伤害,而且这种愤怒情绪不会平复,而是时不时就爆发一次——有这种特征的愤怒,我们称之为“自恋性暴怒”。

举一个中国家庭的日常晚餐作为例子(爸妈那一代人尤其明显)。

某天,妈妈做了一桌饭菜,爸爸回家后吃过两口就品评起来,这个咸那个淡,于是妈妈就大发雷霆,而且这顿晚饭时隔半年之后,还会因为此事吵架。

在这个事例中,妈妈认为自己某种“好”的形象被爸爸几句话打破,而且难以释怀,经常发作,这就是很典型的“自恋性暴怒”。

再次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有这种生活经历的妈妈们都有某种“心理问题”,或者有什么很负面的“心病”。

美国心理学家Heinz Kohut早在1972年“关于自恋和自恋狂热的思考”(Thoughts on Narcissism and Narcissistic Rage)一文中就提出了“自恋暴怒”的概念:当一个人自尊、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自恋受损”(Narcissistic Injury),此时用来缓解痛苦的情绪就是自恋愤怒,这是一种很普通的自我保护的手段。

因为自尊受损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是个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所有自恋性暴怒非常普遍,可以说人人都有这样的情绪,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首先,“自恋型暴怒”其实是“受伤”之后的一种保护机制。

如果一个人在Ta非常在乎的方面受到了他人的指责或者轻视,并且认为Ta的“自我身份认同”(Self Identity)因此受到伤害,那么即使是多年以后的某次无意的玩笑,仍然会让Ta产生类似的刺痛感,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某个人的“敏感之处”。

例如一个人曾经因为她的身高或者外貌受过嘲笑,那么即使长大以后她已经长得很高,或者学会化妆,变的十分自信且有气质,她仍然会对这个话题十分敏感,曾经被伤害过的痕迹是很难抚平的。

其实,长大的过程是一个三观重塑,自我价值再次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往往大部分人都可以意识到,那些曾经的嘲笑不是我的问题,我的价值不是被那些人所定义的,但因为那种“自我”、“自尊”被冒犯的感觉产生“自恋性暴怒”是很普遍的。

另外,“自恋性暴怒”其实是在变相表达受伤后的内心情绪,比如恐惧。

面对嘲笑或者指责,受伤害的一方内心可能出现多种可怕的情绪,比如恐惧、羞耻、难堪,当我们在表达这些内心情绪时,往往会无意识地选择用体验感最强的“愤怒”来表达。

因为“愤怒”这种情绪在大多数人眼中都是向外的,指向他人的,如此一来,将各种不同的、尤其是负面的、面向自己的情绪转化为愤怒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隔绝掉脆弱和悲伤的心情,呈现出一个比较果敢和坚强的外在形象。

至于愤怒发泄之后的百般滋味,也只有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才能体会。

在我今天 摸鱼时 看到的一部恋爱真人秀《请与这样的我恋爱吧》中,有一次冲突,就很像“自恋性暴怒”。

先介绍一下冲突的双方。

女生很漂亮,会怯怯地问男嘉宾是否介意自己学历不高,一直强调钢管舞就是自己的全部。

男生是一个非常不会表达的人,甚至在8名男女嘉宾面前说了很过分的话,直接攻击女生的钢管舞视频:

这种的言辞,当然一瞬间就被扣到负分,女生对摄制组强调,自己在和男生单独见面时,不屑于和这种人说话。

在二人单独见面的环节,男生先后做了几次笨拙的道歉,虽然还是以一种理不清思路的方式在表达。

但这个时候,女生的情绪突然激动,对男生发起追问。

别误会,我们没有一点宽恕这位男生的意思,也没有打算指出这位女生的愤怒有什么“错”。

她可以像自己说的那样,不屑和这个男生说哪怕一句话,也可以很大度地接受道歉,然后快速完成真人秀的节目规则,微笑着说再见。

但是突然的暴怒,反而加深了自己心里的伤,再把伤口扒开一次,再让对方撒一次盐。

这可能是我今年看过真人秀里,受伤最深的一期节目了吧,希望这位姑娘好好的。

当一个人处于“自恋型暴怒”中,认知水平往往会被大大削弱(Cognitive Impairment)。

在“自我被伤害”引发的痛苦的影响之下,处于自恋性暴怒的人,往往会表现得很冲动,不那么理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事实,做出没有依据的指责。

在精神分析自体学派创始人Heinz Kohut《自体的分析》一书中,一个因为他人的某种表达或行为没有达到预期,感到“自恋受损”,产生自恋暴怒的人,甚至可能会通过寻找冲突的方式来寻求解决方法。

在任何人际关系中,经常陷入“自恋性暴怒”的人就容易被贴上不讲道理、不讲逻辑的标签:

你怎么总是这样小题大做?

不要再无理取闹了好不好?

怎么每次说到这个话题你都这么激动?

如果被“自恋性暴怒”控制,不停重复“愤怒& 羞耻旋涡”(The Shame-Rage Spiral ),还可能反复伤害一段关系。

人们在脱离“自恋性暴怒”的状态之后,重新审视之前的自己,常常会感到莫名的羞耻,因为他也无法解释自己之前的“无差别攻击”状态,无法理解自己的冲动状态,甚至可能会因为自己伤害到了无辜或亲近的人而感到愧疚和抱歉。

社会学家Thomas Scheff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愤怒& 羞耻旋涡”这一名词:

一个人会在感到“自恋受损”后,产生“自恋暴怒”,但在表达或发泄完“自恋性暴怒”后,又因为愤怒本身而感到“羞耻”。但如果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又会不可遏制的再次感受到“伤害”和“愤怒”。循环往复,源源不绝。

成年人谈一场认真的恋爱,这本来就不轻松,如果在亲密关系中有一方不停重复这样的循环伤害,很可能会放大小摩擦,给两人的感情带来阻碍。

1. 允许自己感到愤怒

愤怒,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很正常很普遍的情绪。正视愤怒情绪,没有什么好羞耻或者恐惧的。愤怒当然也有很积极的一面,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诉求,维护权益,适当的情绪发泄是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

2. 明确对方想的表达意思

理智和理论知识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你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易燃易怒”,然后进一步思考:Ta这么说真的是这个意思吗?Ta针对的究竟是我的人还是这件事本身?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对方真的只是无心之失,不是刻意的针对,“自恋性暴怒”也就会很自然的消散了。

3. 找到自己的“灭火器”

有些人跑步,有些人画画,或者只是找朋友聊聊,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排解方法。和解之后回头审视内心,你会发现愤怒原本肆虐的地方,让然完好如初。

愿你的愤怒总有人安抚,你的伤痛总有人听见。

何里活+瑾 撰文

野生好人 封面


在恋爱中,自恋性暴怒的伤害会成倍出现,点击恋爱解忧馆,打破恶性循环的关系模式

重建健康成熟的关系模式(限时半价中)

更多心理困扰寻求帮助,可以点击专业心理问答「http://jdxinli.cn/5azu6z」,或者预约专业心理咨询「http://jdxinli.cn/2ukmmb」。

随时了解更多心理自助知识,欢迎关注简单心理知乎账号,或者简单心理微信公号「微信号:janelee1231」,后台回复「心理工具」领取免费自助包。

如果可以点个小赞,就更感谢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简单心理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