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义】六足传奇9:虫飞薨薨

作为亲缘关系很近的两类陆生泛甲壳动物(参见第一百七十二回 聊聊节肢动物的分类),六足类和等足类的地位却是判若云泥——是真的一个天上(昆虫)一个地下(潮虫)。其实六足类刚刚登陆的时候,也和潮虫一样蜷缩在垃圾堆里,靠取食一点朽烂的腐质苟延性命。

朽木下和谐共处的跳虫和潮虫。这两类动物自从出现之后都没有什么变化,它们也都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图片来源见水印。

然而在石炭纪,一些昆虫不可思议地演化出两对翅膀,从此飞黄腾达,书就了生命演化史上最辉煌的传奇。进入二叠纪之后,伴随着陆地生态系统的持续繁荣,木腐真菌,裸子植物和羊膜动物兴起,新的生态位不断涌现,有翅昆虫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历史机遇,就势掀起了一波多样化的浪潮。于是,四足巨兽的嘶吼中混杂着薨薨的振翅和嘤嘤的虫鸣,成了龙兽争霸第一回合的背景音。

古翅类(Paleoptera)昆虫基本延续了石炭纪的格局。肉食性的原蜻蜓目(Meganisoptera)仍然是天空的霸主。具有发达的胸叶,仿佛长着六支翅膀的古网翅目(Palaeodictyoptera)还在用针管一样的口器吸食植物的汁液。但是不能收叠的巨大翅膀限制了它们的发展,二叠纪定格了它们的最后辉煌。随着巨虫时代的落幕,脊椎动物的统治地位再也不可撼动,而且正在酝酿着接收天空的统治权。

法国洛代夫盆地(Lodève Basin)出土的晚二叠世巨脉科(Meganeuridae)原蜻蜓化石,翼展大约15厘米,和今天的大型蜻蜓仿佛。它是二叠纪最大的昆虫,但和石炭纪的近亲Meganeura(翼展可达70厘米)没法比。图片来源自[1]。

俄罗斯昆古尔地区(Kungur)发现的两种二叠纪古翅下纲昆虫化石和复原图。左:Paradunbaria pectinata(古网翅目);右:Arctotypus sylvaensis(原蜻蜓目)。图片来源自[2]。

原蜻蜓目,古网翅目和其他古翅类昆虫都在二叠纪末的惊天浩劫中灰飞烟灭,只有蜻蜓目(Odonata)和蜉蝣目(Ephemerida)得以幸存,并成功地延续到今天。

昆古尔Matvéevo化石群发现的早二叠世蜉蝣Misthodotes sharovi化石。在古翅类昆虫中,蜉蝣的飞行能力差得不像话,但是它们用奇特的生活史(漫长的水生稚虫期+朝生暮死的成虫期)规避了这个弱点。图片来源自[2]。

新翅类(Neoptera)昆虫蓬勃发展,但其中的完全变态类(Holometabola)不多。只有鞘翅目(Coleoptera,参见第二百六回 六足传奇8:金龟铁甲)和一些小类群出现。在二叠纪,看不到蝶蛾,找不到蜂蚁,也没有蚊蝇虻蚋。完全变态昆虫要到1亿年后,才会和被子植物(Angiosperms)一起,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

完全变态类昆虫的系统发生关系和时间节点。基本上就是由四个超级大目:鞘翅目,鳞翅目(Lepid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和双翅目(Diptera)各自带着一票近缘的小类群组成的。图片来源自[3]。

上图是三种二叠纪Parasialidae的化石,均出自昆古尔地区。7:Parasialis rozhkovi;8:Parasialis latipennis;9,10:Nanosialis ponomarenkoi。Parasialidae是一类化石昆虫,可能是膜翅目的祖先。图片来源自[4],7,8标尺长度1毫米;9,10标尺长度0.5毫米。

俄罗斯比尔姆地区(Perm)发现的早二叠世毛翅目(Trichoptera)昆虫Kamopanorpa tyulkiana(上)和 Kamopanorpa tamarae(下) 化石。图片来源自[5]。

毛翅目是鳞翅目的近亲。今天生活着大约1万5000种毛翅目昆虫。它们被称为“石蚕(Caddisfly)”,成虫像极小的蛾子,幼虫生活在溪流中,吐丝粘附沙砾贝壳,植物茎秆等包裹住身体,只露出头部和足在水底爬行。图片来源见水印。

俄罗斯比尔姆地区发现的两种二叠纪长翅目昆虫化石。上:Protopanorpa longicubitalis;下:Protopanorpa similis。图片来源自[6]。

长翅目和蚊蝇,跳蚤的亲缘关系很近。这类昆虫被称为“蝎蛉(Scorpionfly)”,因为许多种类的雄性成虫长有夸张的,形如蝎尾的腹部和生殖器。图片来源自网络。

二叠纪最繁盛的昆虫是各种不完全变态类:直翅目(Orthoptera),半翅目(Hemiptera),襀翅目(Plecoptera),竹节虫目(Phasmatida),啮虫目(Psocida)等今天常见的昆虫类群已经出现。螳螂(螳螂目Mantodea),蟑螂,(蜚蠊目Blattaria)和白蚁(等翅目Isoptera)尚未分化,它们的共同祖先网翅目(Dictyoptera)在落叶层潜行。当然,还有很多很难和现存种类对应的化石种类,比如小翅目(Miomoptera) 和Hypoperlida。

完整版的昆虫谱系演化图。所谓的“不完全变态昆虫”非常庞杂,最主要的两大分支包括多新翅类(Polyneoptera,包含了几乎所有咀嚼式口器的不完全变态昆虫)和有吻类(Condylognatha,包含了几乎所有刺吸式口器的不完全变态昆虫)。图片来源自[3]。

俄罗斯Chekarda化石群发现的二叠纪直翅目昆虫Macroedischia? Elongata化石。丝状的触角,强壮的跳跃后足,硬化的前翅,看上去就是一只草螽。图片来源自[7]。

一块2.5亿年前的草虫图,来自俄罗斯昆古尔地区,右侧是直翅目昆虫Angaroptera nicolaswachtleri,很像现代的蟋蟀。二叠纪的夜晚可能已经响起了唧唧的蛩鸣。图片来源自[2]。

捷克Obora地区发现二叠纪网翅目昆虫Roachoid Syscioblatta。它的外形很像现代蟑螂,但腹部末端有一个剑状的产卵器,这个结构是现代蟑螂所没有的。即使是这类在落叶层爬行的昆虫,翅膀和飞行也可以帮助它觅食,迁徙,求偶和逃生。图片来源自[8]。

昆古尔Matvéevo化石群发现的半翅目(Hemiptera)昆虫Maueria pusillus化石,有点像蝉又像有点像蝽。在未来,这个家族会演化出各种蚜虫,蝉,叶蝉,飞虱,蝽,猎蝽,划蝽,蝎蝽,田鳖和臭虫,用针状的口器吸遍天上地下和水中几乎所有动植物的体液。图片来源自[2]。

Matvéevo化石群发现的早二叠世啮虫目(Psocoptera)化石Parapsocidium uralicum。在未来,一些特化的啮虫(食毛目Mallophaga和虱目Phthiraptera)会给各种温血动物带来无数烦恼。图片来源自[2]。

一些二叠纪昆虫已经发展出复杂的形态和行为。在彼尔姆地区Tshekarda化石群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昆虫Tshekarcephalus bigladipotens,它可能是啮虫类的近亲。

Tshekarcephalus bigladipotens化石,这是一只雄性成虫,注意它的头部前端长有夸张的大颚。图片来源自[2]。

随着越来越多的化石出土,研究者发现Tshekarcephalus bigladipotens的雄性成虫分为强壮的大颚型(Macrognathous,如a,b图)和纤弱的小颚型(Micrognathous,如c图)两种。雌性成虫(d图)则没有大颚。那么,这样的分化有什么意义?雄性会用大颚争夺交配权吗?如果是的话,小颚雄虫又为什么存在呢?井蛙或许可以试着解释一种可能。图片来源自[9],标尺长度1毫米。

现代的锹甲雄虫也具有特化的大颚,而且雄虫的体型和大颚差距极大。上图是井蛙养的大锹,左边3只是雄虫,最右是雌虫。

根据井蛙的观察,在野外,体型最大,大颚最长,力量最强的大锹和扁锹雄虫(左图中的大个子)会赶走竞争者,独霸一棵流淌甜汁的树,前来进食的雌虫(左图中的两小只)自然被它纳入后宫。然后雌虫用短小的口器在树上咬出洞穴,藏身其中。雄虫把守洞口。这时最瘦小的雄虫会偷偷钻进树洞撒种(中图和右图,被井蛙撞破从洞里拖出来的一对,雄虫比雌虫还小)。大个子的雄虫钻不进树洞,只能眼睁睁被绿。结果就是中等体型的雄虫不断被淘汰,雄虫向着最大最强和最小最弱两极分化。Tshekarcephalus bigladipotens很可能在2.5亿年前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这种形态分化很可能推动了同类个体间的分工和合作,最终导致真社会性昆虫的出现。

关于二叠纪昆虫的故事还会在后面几回继续讲述。下面介绍一下本回多次提到几个地名:位于乌拉尔(Ural)山脉中部的彼尔姆(Perm),昆古尔(Kungur),Matvéevo和Tshekarda。这一地区在二叠纪地质和古生物研究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连“二叠纪(系)”,“乌拉尔世(统)”和“昆古尔期(阶)”的英语单词Permian,Cisuralian 和Kungurian都是由这些地名而来;但在网上却几乎找不到详细一点的介绍,实在有些不合情理。

彼尔姆在俄罗斯的位置,以及和昆古尔,Matvéevo,Tshekarda?(井蛙不是很确定图中的Chekarta是不是Tshekarda的另一种英文译法,请大神们指正)的相对位置,这里是世界上昆虫化石最丰富的地区,而且还有另一个可能是颠覆性的惊人发现,井蛙之后会专门介绍。图片来源见水印。

除了数百种昆虫,还发现了一些蛛形类和多足类。上图是目前发现的唯二两种二叠纪时期的蜈蚣之一:Permocrassacus novokshonovi,化石出自Tshekarda,图片来源自[10]。

地球名片

化石地点:彼尔姆-昆古尔地区(Perm-Kungur Locality)

地质年代:二叠纪早期(约2.7到2.8亿年前)

地理位置:俄罗斯彼尔姆边疆区乌拉尔山脉中部

化石种类:未找到完整统计,仅昆虫化石就达25目99科200属,标本数量超过8000个[11]

沉积条件:未找到详细资料

化石特征:未找到详细资料

代表种类:昆虫,蜈蚣,蛛形类,石松类,真蕨类,裸子植物

参考文献:

[1] A. N. Nel, G. Fleck, R. Garrouste, et al., The Odonatoptera of the Late Permian Lodève Basin (Insecta). Journal of Iberian Geology, 34 (1) 2008: 115-122

[2] Michael Wachtler, The insect-variety of Angaran Early Permian

[3] Bernhard Misof et al, Phylogenomics resolves the timing and pattern of insect evolution. Science, 346, 763 (2014), DOI: 10.1126/science.1257570

[4] Shcherbakov DE, Permian ancestors of Hymenoptera and Raphidioptera. ZooKeys, 358(2013): 45–67. doi: 10.3897/zookeys.358.6289

[5] I. D. Sukatsheva, D. S. Aristov, New Insects (Insecta: Trichoptera, Eoblattida) from the Lower Permian of Russia. Paleontological Journal, 2017, Vol. 51, No. 4, pp. 374–381

[6] A. S. Bashkuev, New Scorpionflies (Insecta: Mecoptera: Permochoristidae) from the Ufimian of Cisuralia. Paleontological Journal, 2010, Vol. 44, No. 3, pp. 291–296

[7] V. G. Novokshonov, D. S. Aristov, New and Little-known Permian insects (Insecta: Grylloblattida; Orthoptera from the Chekarda Locality, Central Ural Mountains. Paleontological Journal, Vol. 36, No. 6, 2002, pp. 644-649

[8] Hörnig, M.K., Haug, C., Schneider, J.W., et al., Evolution of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in dictyopteran insects—clues from ovipositor morphology of extinct roachoids.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63 (1), 2018: 1–24

[9] V. G. Novokshonov, A. P. Rasnitsyn, A New Enigmatic Group of Insects (Psocidea, Tshekarcephalidae) from Tshekarda (Lower Permian of the Middle Urals). Paleontological Journal, Vol. 34, Suppl.3, 2000, pp. S284-287

[10] Khramov, A.V., Shear, W.A., Mercurio, R., et al., The first Permian centipedes from Russ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63 (3), 2018: 549–555

[11] Aristov, D. S., Rasnitsyn, A.P., 2015. New insects from the Kungurian of Tshekarda fossil site in Permian Territory of Russia. Russian Entomological Journal. 24(1): 17–35

感兴趣的话,不妨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攀缘的井蛙。每天琢磨点新东西。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攀缘的井蛙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